2011年5月10日,作为最早参与到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活动中的公益组织之一,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众人的力量--中国扶贫基金会汶川地震救灾工作报告会",通过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公布"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善款和救援物资的使用情况,继续履行自己"打造阳光透明的基金会"的承诺并接受社会的监督。国务院扶贫办领导、民政部领导、捐赠企业代表、捐赠个人代表、受益地方政府代表、受益人代表、第三方评估机构代表、公益机构代表、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记者等200余人出席了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据中国扶贫基金会何道峰执行副会长在项目执行报告中介绍,截至2011年4月30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接受汶川地震救灾资金物资合计487,308,840.39元。其中,汶川地震发生后至08年年底接受抗震救灾资金物资303,302,963.55元,09年年初至11年4月30日接受灾后援助专项资金184,005,876.84元。
截至2011年4月30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向汶川地震灾区支出救灾资金物资448,629,811.72元,待拨付38,679,028.67元。待拨付资金为工程项目质保金和项目约定但未到拨款期的资金。
对于汶川地震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慈善机构从救灾捐款中提取管理费的问题,中国扶贫基金会何道峰执行副会长在项目执行报告中也做了详细的披露: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扶贫救助、没有任何政府资金支持机构经费开支的社会组织,地震灾害的救援行动必然要产生物资仓储运费、人员成本、差旅等项目执行费用。鉴此,本着对捐赠者负责,将善款直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中国扶贫基金会从接受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303,302,963.55元中预提项目执行费19,024,833.64元,占总筹款额303,302,963.55元的6.27%;截止2011年4月30日,已支出救灾物资运费、差旅费、人员费、筹资费、监测评估费等项目执行费13,930,243.6 元,占总筹资额303,302,963.55的4.59%;剩余未支出的预提项目执行费,中国扶贫基金会计划在本机构所有现有汶川地震项目执行完毕后全部用于四川地震援助项目中去。
目前,中国扶贫基金会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基本全面结束,已执行的物资发放、永久性学校建设、农村社区生计发展项目、心理干预项目、孤儿救助项目、小额信贷项目等20多个项目遍及四川、陕西和甘肃3个省23个(地级)市的83个县,项目受益人数超过158万。
由于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开展的"我们和你在一起--汶川地震紧急救援行动"取得的较好的成绩,为此,中国扶贫基金会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获得了包括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等多项奖项。
紧急救援 率先响应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一时间启动灾害救援紧急响应机制,于5月12日、地震发生当晚发起了"我们心在一起--汶川地震紧急救援行动"募捐倡议,成为国内最先响应汶川特大地震赈灾活动的公益组织之一。自此,中国扶贫基金会全会动员投入到了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活动之中。
5月14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派员工赶赴灾区,并于5月18日在灾区一线、四川省德阳市组建了"中国扶贫基金会5·12抗震救灾办公室",作为抗震救灾专设机构,并先后从总部派出38人赴灾区工作。
为了尽快打通捐赠渠道,号召更多人参与到援救汶川灾区群众生命、援助灾区群众生活的队伍中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积极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合作,分别于5月15日、5月17日连续举办了两场慈善晚会,其中5月15日与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晚会是全国首场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晚会。
由于反应迅速、应对及时,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地震发生后1个月的紧急救援阶段中,共募集、购买、调运了价值1.1亿元的物资发往位于四川重灾区的绵阳、广元、成都、阿坝、德阳等10多个受灾县市区,发放的救灾物资包括帐篷、食品、衣物、药品、设施设备等6大类上千品种,帮助数以万计的受灾群众渡过难关。经独立监测,中国扶贫基金会救灾物资发送可追查到位率达到98.40%.
在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博士韩俊魁担任负责人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汶川地震救灾项目的"第三方评估报告"中指出,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紧急救援阶段的表现是"在较短时间内筹集了大量资金和物资,及时回应了受灾群众的需求,并建立了一整套紧急救援的响应程序,严格控制了物资采购、发放和分配,发放瞄准率高。"
过渡安置 效率优先
为尽快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家庭生活、灾区儿童重返校园,过渡安置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最早提出修建板房的NGO之一,中国扶贫基金会2008年5月19日就提出此主张,并于2008年6月1日在受灾极重的绵竹市援建起第一所板房学校东汽中学,2008年6月底在绵竹市土门镇第一批过渡安置板房投入使用。
整个过渡安置阶段,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在绵竹、卧龙、江油3县,各援建了1个过渡安置板房社区,共计2万余平方米,使3610名灾区人民得以安居生活;在四川省德阳市、绵阳市、阿坝州,甘肃省6个地区的7个市县建成了27所板房学校,共计3.3万平方米,使23105名学生重新走进课堂;援建畜牧药品仓库6处,面积570.85平米,使得四川省黑水县、都江堰市、汉源县、茂县、广元市、绵竹市等六地的紧急药品得以妥善安置保存。
为保证板房援建的速度,同时确保善款使用的公开透明,中国扶贫基金会组建了一支由建筑师、律师、志愿者、NGO代表和基金会工作人员组成的板房询价采购联合小组,通过公开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由联合小组共同选择板房供货商,并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检查工程质量、督促施工进度。
由于上述措施的采用,中国扶贫基金会援建的板房,在质量、配置普遍高于灾区板房情况下,成本价格只是灾区同类板房的六成,甚至更低。据韩俊魁介绍:在板房建设造价方面,通过一系列机制保障,中国扶贫基金会把板房建设造价控制在500元/平方米以内。而据我们访谈的结果,中国扶贫基金会援建板房的价格是当时灾区板房建设成本的六成甚至更低。
对于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紧急救援和过渡安置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公信力,获得了可持续性影响,为灾后重建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通过动员大量的志愿者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整合了社会资源,扩大了组织的社会影响。"
灾后重建 项目创新
随着紧急救援告一段落,5·12抗震救灾办公室从2008年6月起改组成"中国扶贫基金会5·12灾后重建办公室".同时,扶贫基金会组织专家于6月10日至7月7日对灾区3省进行了灾后重建需求调查。经过分析,扶贫基金会从以下8个领域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临时板房和临时板房社区援建项目、永久性建筑援建项目、农村社区重建项目、青少年心理干预、灾区学生资助项目、灾区孤儿救助项目、小额信贷项目以及其他项目等 .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地震灾区实施的8个领域20余个项目,体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一家富有活力的创新组织的特点,实现了灾区基础设施建设、灾区农村社区扶贫、灾区青少年心理建设等多方面的项目创新。
1)灾区基础设施建设--瞄准需求
经过调研,中国扶贫基金会了解到,在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元坝镇长坝小学只有低年级4个年级,高年级学生要到镇中心校--元坝小学就读。考虑到附近工业园区的工人子女入读生源将会逐步增加,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选择新的校址,重建了长坝小学。目前,长坝小学最初的校舍已成待拆除的危房,新学校建成后,离校最远的学生走路到校的时间缩短为40分钟。
第三方评估报告认为:"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第一家关注到元坝区小学教育状况的公益机构,它运作的这个项目在当地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同时,与板房建设一样,中国扶贫基金会援建的基础设施造价仍然具有较大比较优势。如,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异地重建的什邡龙居小学为交钥匙工程,建筑面积7,286.98平方米,援建内容包括校舍、校园景观、运动场及教学设备等,共耗资1,734.35万元,是一所漂亮现代化的新校园。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这样的建设规模和最终援建造价在当时建设期费用控制算是比较低的。
2)灾区群众生产恢复项目--模式创新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灾后重建阶段执行的援助项目包括社会心理援助、爱心包裹、营养餐等20余个项目,这些项目的执行充分体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创新理念和创新管理,并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其中,民乐村生计发展项目不仅作为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的项目创新,还进行了贫困农村扶贫方式的创新和探索。
四川省绵竹市土门镇民乐村在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较为落后,以往 "平均主义"的扶贫方式,资源分散后难以形成规模,也难以发挥效力。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民乐村推广的生计发展项目,将捐赠资金作为初始资本,按人头平均量化给所有受益村民并折算为相应股份入股到"合作社"组织,在合作社的框架下以公司的形式经营、管理村属资源,以公司为平台,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引入职业经理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民乐村试点项目在制度安排方面也有很多创新,比如"金股"的设计:在该村村民股份外,合作社的章程规定中国扶贫基金会保留一股金股,虽然只有一股,但是金股具有一票否决权。"金股"可以使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合作社进行重大投资决策时进行最后的把关,防范风险。同时,金股还具有增加投资人的信心的作用。很多投资人怕和农民打交道,担心出现农民不让其分红,甚至将来连本金也无法撤走的风险。假设出现这种情况,中国扶贫基金会便可行使"一票否决权",支持投资人的合理要求。另外,"金股"也可防止外来的经理人控制公司,转移资产。可以说,"金股"是合作社的一道保险闸。
鉴于上述创新特点,第三方评估报告认为:"民乐村的生计发展项目试图探索一种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希望在提高村庄经济水平的同时,增强村民的参与、管理、合作、经营能力。在通过试水合作社的基础上,了解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培养村民的现代公民意识。所以虽然由于合作社目前的经营状态,中国扶贫基金会驻村代表暂时还没有离开,但是这种建立--扶助--脱离的救灾扶贫模式很值得村庄社区发展工作者学习。"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作为支援灾区建设的另一个生计发展项目,同样进行了形式、管理、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创新。灾后重建阶段初期,农户的第一需求是重建永久性住房,但除了政府的贴息贷款、补贴、其他公益慈善机构的善款外,不少村民建房资金还面临很大缺口。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地震灾区四川绵竹市开展了小额信贷业务,探索灾后重建小额信贷模式。这是继该组织常年小组贷款基础上开发的个人贷款产品。个人贷款分为安居贷款和创业贷款两类。前者住要用于重建住房,每户最高可贷2万元,最长贷款期限为2年;后者主要用于产业恢复,每户最高贷款5万元,最长贷款期限也是2年。
在金融服务的创新上,中国扶贫基金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小额信贷的所有存贷款业务均可由信贷员上门服务,业务处理速度也很快,在当地体现了较强的比较优势。不仅如此,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还在金融服务之外,提供公益服务,即,除个人贷款业务以外,还开展医疗服务,发放种养殖、进城务工书籍,免费进行电脑培训等公益项目,这成为公益组织运作的金融项目的创新和特色。
除了上述两个项目,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品牌项目之一的"爱心包裹"项目,在2009年4月启动,截至2010年底,共为四川地震灾区累计募捐1.3854亿元;"捐一元 献爱心"营养餐项目以每人一元捐款的方式在2008、2009年累计募捐到1029万元,为灾区15000人次的学生提供了130多万份营养餐。上述项目的良好执行践行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倡导的"全民公益"理念,成为近年公益领域中运作良好、社会影响大的品牌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