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藏族青年娘吉加的理想到现实

引子:

五年前,一个十七岁的藏族小伙因别人的善举免于辍学。在读大学期间和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积极寻找资金来改变他家乡人的生活面貌。旁人无意间播下了一粒善的种子。历经寒暑,这粒种子生根发芽了。时至今日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建村图书馆、利用太阳能灶、修渠引水、建村平价诊所……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他心中的梦想也一岁岁长大。他说,希望这颗树能长成的更繁茂些,为地方乡亲遮阴避暑。2008年在各方的帮助下,他成立了扎根于青海本土的公益组织——友谊慈善会(Friendship Charity Association,下文简称FCA)。

娘吉加,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

“善的种子”

曾经有人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这句话放在娘吉加身上很贴切。他的人生正是从“一粒种子”开始改变的。

JM:很好奇你是如何接触到公益的?

娘吉加:2005年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些同学在做公益项目,虽然金额都比较小但是做的事情很有意思。2006年我考上青海师范大学的藏英班,但是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差点上不了学。为了圆梦,我找人资助,获得了每年一万的学费和生活费。当时学校开了一门可持续发展的课,是一名外教教的我们。这门课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对我影响很大。当时好几个老师鼓励学生做公益项目,一开始是老师带着我们做,继而学生自发做。

JM:你还记得自己独立做的第一个项目吗?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娘吉加:是2005年6月。我做了一个图书项目。当时LILLIAN KIRBY基金会赞助了5000元左右给村里的小学建图书馆,但是村里人不是很信任我。因为我那时才17 岁。所以我想着,一定要做了给大家看看——看看我办不办得到,我一定要努力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

JM:那后来你办到了,大家怎么说呢?

娘吉加:他们很感谢我,也逐渐开始信任我,会将遇到的困难讲给我听,看看我能不能帮忙。自己也觉得很自豪。那时发觉自己真的可以做一些事情。

JM:是否受第一个项目成功的鼓励,开始做下面的项目

娘吉加:应该是吧。2006年时就开始学习如何写报告,接触基金会。通过朋友的介绍,在他们的指导下给德国大使馆写了三个项目申请,包括图书项目、太阳能电池项目和太阳灶项目。因为我是本地人,知道本地人的情况,哪家需要什么我都很清楚。我们当地的经济情况特别不好,晚上连灯都没有,做家务很费时间。如果有太阳能照明,就不需要用羊粪做燃料,孩子也可以写作业。2006年初我找基金会申请了太阳灶,当年的三月份项目就批下来了,合同也发了过来,自己因此获得了很大的信心。

JM:你那时年纪还不大,为什么就想到要做这些事情呢?做这些公益项目对你而言意义何在呢?

娘吉加:我们游牧民族的文化是藏传佛教,从小就知道要帮助别人。学校第二年招生范围扩大,班上来了很多其他省份的同学,比如四川和云南。通过和同学们交流,我了解到这些地方也跟青海一样,生活条件普遍很差。我认为,人不能光为自己着想,帮助别人才能使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扩展和延伸。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自此,娘吉加做项目一发不可收拾。他复制了三个项目到相邻村落,改善了当地生活条件。每做完一个项目,他总发现其他许多地方都需要类似的项目。前后5年,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娘吉加共计做了30个项目项目总金额逾200万元人民币。 

JM:你们是如何来了解当地的需求的呢?

娘吉加:因为我是当地人,很容易(和当地人)沟通交流。如果我们想了解情况往往都会住到当地人家里去,用参与的方式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比如,2009年毕业之后,我们为做一个项目对当地15个村子挨个进行了调查。通过采访、实地观察,详细记录了当地的实际状况。为了深入了解,我们当时在那儿待了大概一个月左右,做了11页的调查问卷。回来后我们做了分析,以确定哪个村最需要哪个项目,以及这些项目的具体执行方案。

JM:你做了那么多的项目,个个都成了吗?有过失败的项目经历没?

娘吉加:有。2007年我们做过一个门诊项目,投入8万块,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因为我们本地的药价很高,原本设计的是半价药品,但这个理想的状况没有实现。这个项目只能算是成功了一半。

JM:怎么会想着做门诊项目呢?

娘吉加:村里的“赤脚大夫”只有很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治头痛感冒之类的药物。当地人要是得了稍微重一点的病,都得骑马三个多小时去八公里外的乡上买药,有时甚至得去八十多公里外的县上买。当时正好有个红十字会项目,我们跟村长和村书记商量一起来做这个门诊项目。他们同意了。这个项目总共用了七万多块钱,其中三万多用于修建医疗室,四万多用于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上。

JM:有没有反思过失败的原因?

娘吉加:有的。通过这个项目学到很多经验。当时药价并没有我们设想的低,后来发现门诊的管理上也出了很多问题。于是我们改变了运作模式,自己找大夫,采取透明化管理,好让村里人可以真正享受到半价药品。但这好像让村上的领导不太高兴,而且也出现了许多流言非议。有时候在准备一些项目时,虽然村民都很支持我,但有些人有其他的一些想法并加以反对,无可奈何只得放弃。

JM:通过此项目你学到了什么?

娘吉加:更聪明的做公益。今后做事情一开始就要把合同安排好,后面就是执行,一切按合同来办。比如在做一个德国大使馆资助的饮水项目时,我们一开始就去和政府沟通,汇报项目的情况,获得(政府)批准后,再清清楚楚地跟项目受益方签下合同。手续都备好了,就可以安心做项目了。

JM:后来为什么想到要成立友谊慈善会这个组织呢?

娘吉加:以个人的名义做一些事情被信任的程度比较低,加上我又是学生身份。以个人的名义联系基金会和NGO也不是很正规。资金都是按照项目一次性发放的,没有持续性。所以一定要成立个组织,并以组织的身份的做事情。

2009年3月份办公室成立后,我第一次到上海去参加一个论坛。第一次坐飞机心里很紧张。到上海后参加了很多的会议和论坛,结识了很多朋友,得到很多丰富的信息,对自己很有帮助。我当时就感觉,上海和西宁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有很多地方西宁应该向上海学习。

JM:你哪里有这么多业余时间做这么多事情呢?

娘吉加:上学的时候,我主要是利用周末和假期来做这些事情。自己也没有什么钱。有个内地的朋友每年都会来我们这边待一段时间,我跟他有过很多交流。通过他,我了解了很多NGO方面的信息,对我帮助很大。2008年毕业后,我就想着成立个组织,当时找了很多非盈利机构注册方面的资料,到民政部等国家机关的网站上了解相关信息,认真学习研究。通过各方努力,终于在2008年10月正式注册成立了友谊慈善会,顿时觉得一生有做不完的事情。其实那期间我还兼顾着专升本的学习,为了生计在一家当地NGO工作过。FCA现在的这个网站也是当时边学边做的。最开始没有一点(网站的)知识,但是特别喜欢做,就边学边做,晚上一般不睡觉。这个网站花了6个月的时间完成。当时组织虽然是成立了,但没有自己的办公室。碰巧,我了解到华桥基金会在寻找西宁办事处负责人。当时就和他们商讨了可否让FCA共同使用这个办公室。后来他们同意了。在这之前,我在青海师大还有个工作,周一到周五的中午工作,主要做行政管理。

JM:友谊慈善会现在情况如何?

娘吉加:全职人员目前就我和安见才仁两人。很多事情一两个人没法完成,志愿者和朋友们的参与对我们帮助很大。自己在推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推动着前进。

JM:你个人的收入情况怎样?

娘吉加:没辞职之前,我的月收入是1000元,刚够基本的生活开销。从2009年3月辞职后一直没有收入,2010年2月份开始有收入。目前,办公室是和华桥基金会共用的,基本没有太多的开销。FCA得到了2年的运营经费,我想这是坚持的力量。Take risk with big dream。

JM: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

娘吉加:将FCA一直做下去,基于当地人的需求做项目

公益的本土化和可持续

只有在当地,才最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知道当地最缺的是什么,障碍是什么。娘吉加说:“我们帮助的对象,从来都是最需要帮助的那些人,也从来不分民族和宗教信仰。”

JM:做过的项目里,你个人最喜欢哪一个?

娘吉加:最喜欢的一个就是水项目。我们村以前都是背水,吃水要往返十多公里。现在水管接到了家门口。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支持这个项目。其实其他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吃水)非常辛苦。

此外,太阳能照明项目也是。因为当地有很多游牧的村落,在帐篷里没有电照明,都是用油灯。太阳能电池真正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又是清洁能源。正因为这样有很多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会经常念经为我祈祷。

JM:做了那么多项目,你对做公益有什么心得体会?

娘吉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做项目调查时不承诺(对方)一定做的成。这样不会让人抱着希望而后失望。我们会说“我们不知道能不能做成,但会尽力去做,没有保证能做成的事”。这样我们做项目时心里没有压力,能做就做,没办法做就不硬做。有一些组织和个人一去就(对受助人)说一定能帮,后来没做,这样会让人失望。很多事情计划赶不上变化。

再个,就是要及时沟通。保证沟通顺畅,信息交互及时。很多时候,你调查的时候他们是有这个需要的,但可能过段时间,就没有这个需求了。你得确保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很多问题都是出在“沟通不畅”上。关于沟通,要选择合适的沟通人、正确的沟通方式。处理好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也很重要,这些部门的领导我基本上都认识,遇到自己拿不准能不能执行的事情,及时与政府部门取得沟通,共同商议然后再决定。

另外,多角度看自己做的事也是需要的,心态要平和。我们希望帮助很多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自己村的村民和附近村的村民,不分宗教信仰和民族。

JM:你们做当地项目有什么优势呢?

娘吉加: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传统文化。我们是当地人,当地的NGO,清楚当地的传统文化。比如,藏族人不习惯用别人的旧衣服。你要是不了解这些,捐赠旧衣服给村里人,那么就不合适。你要给予别人需要的帮助。我每次出差回到家里就会换上蔵服,融合到本地区。当地的人特别配合我,有什么需要和问题都会如实的反馈给我。

JM:听说你计划做个社会企业的项目。为什么考虑到做这个呢?

娘吉加:从一开始就有这个项目。现在的资金都是靠外部的,万一有一天断了资金,(机构)怎么活下去?所以自己要成立公司来做。例如销售当地手工艺品,收入的65%可作为当地人的收入,剩下的利润再投入项目。这样机构也可以继续运转。I help them, they help themselves(助人自助),这是我对社会企业的看法。

JM:这个想法挺好,目前这个项目进展如何?

娘吉加:提案已经写好了,正在申请资金。最开始是自己去调查,目前在推广这个项目。准备用自己的钱开了个店作为社会企业项目的试点,主要经营销售民族服装。以后计划将这个项目扩大,服装生产和销售一体化,注册自己的商标并发展自己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力。

JM:你对人生的看法是怎样的?

娘吉加:对自己人生的看法: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会开心,等你老了,回头再看,得看见自己做了什么。

JM:生活上其他的事情呢?你是如何考虑的呢?

娘吉加:我们村里人总认为我应该有了(女朋友),但自己的想法很多,在做和要做的事情很多,没时间考虑女朋友和家庭的问题。

JM:你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娘吉加:现在最需要的还是更多的资金支持。我们本地有二十多个NGO,我们自己的思路要开阔,要合作,要分享经验。此外,保护我们藏族人独特的传统文化也很重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最终归属。经济发展中文化丧失严重。所以,FCA里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保护当地的文化,包括将民歌、民间传唱和婚丧嫁娶等传统民俗活动录成DVD影像。我们还组织过民歌比赛、新年晚会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梦想没有边界和限制。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而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前进,娘吉加的梦想终于慢慢的变成了现实。

特约编辑:Mary Deng

本文已被Mr. Jin购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藏族青年娘吉加的理想到现实  藏族  藏族词条  想到  想到词条  现实  现实词条  青年  青年词条  
公益

 【观点】CFF思想峰会:条件越艰...

导读: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