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准备在今年圣诞节去美国华尔街做慈善,你说会有什么影响?"陈光标发问。
一旁的中华慈善总会某副会长紧锁眉头,"这个事情肯定会造成很大影响,但要考虑发放的方式。"
3月10日,此时已近傍晚,一天没有吃饭的陈光标刚从一个公益论坛回到他在北京金融街附近的会客地。在当日的论坛上,陈成为最有分量的明星,当主持人向在座的嘉宾请出"中国首善"、"全国道德模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的时候,会场第一次出现了小范围的轰动。西部某地一位基层慈善会的女会长动情地对陈光标大发赞扬,并诚挚邀请其能够尽快实地考察,陈光标对此以标志性的微笑以示回应。场下,有人说,"找他要钱的人可够直接的,能给我发点钱就好了。"旁人调侃道,"排号都轮不到你。"
在会客地,陈光标吩咐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播放了他的各种慈善纪录片及资料,从汶川地震,到玉树救灾,再到台湾发钱、支援云南,在纪录片中,陈光标和当地受捐者的合影成为此后受到公众质疑的理由之一。
陈光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后3小时,他指挥公司60台重型机械、120名人员千里驰援。在此之后,"陈光标"在百度搜索中的条目由之前的600多条,猛增到了10万。
当年年底,陈光标被民政部授予等级颇高的政府奖项--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特别贡献奖".随后,又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评选的"中国慈善排行榜"以1.81亿元的年度捐赠获得"中国首善"的称号。
随着陈光标捐钱、救灾的新闻源源不断地被媒体曝光后,这位方脸、大耳朵、眉浓而宽的企业家成为各地争相邀请捐款的对象。
"我经常会接到各种各样的人打来电话向我要钱。"陈光标坦言,如果觉得来电靠谱,他会进一步联系,反之就告诉对方他只是个秘书,搪塞过去。
当"中国首善"成为陈光标的第一个称谓后,迎接他的不仅仅是美誉和"索捐",还有来自公众的对他"高调"、"做秀"的质疑。
面对公众贴给他的标签,他似乎照单全收。一位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质疑声越大,陈总好像越兴奋。"
"暴力慈善"累不累?
陈的司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陈总现在多数时间一天只吃一顿饭,不是为了减肥,而是没时间,他现在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做慈善上了。"
3月12日下午,日本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陈光标抵达日本,并于13日辗转来到福岛进行救灾。据陈光标介绍,他与自己慈善团队中另12人前往仙台的路上,被困福岛。虽然如此,他"继续行善",不但给当地居民发放口罩等救灾物资,还从废墟中救出了一名妇女并以照为证。据悉,他还在飞赴日本前向日本灾区汇款100万元人民币,以此报答国际社会过去对华救援之恩。
3月16日,陈光标从日本飞回上海后转机到昆明,连夜坐车赶到盈江,带着15万元现金向每名灾民发放200元。据媒体报道称,他从一沓百元大钞中抽出两张并举起来,同时也让灾民们纷纷将手中的百元大钞举过头顶与他合影。
据说,他还带领着高喊:"感谢解放军!感谢党!感谢政府!"
在外界看来,这次合影要比数月前他去台湾捐款遭部分台湾民众反对的慈善之举更符合陈光标的胃口。今年1月26日至2月1日,陈光标率领50余位大陆企业家赴台,捐出新台币近5亿元(人民币1.12亿元),在春节前为台湾低收入户及弱势族群寒冬送暖,每户原则新台币一万元,给贫困者最多新台币五万元慰问金,至少上万人受惠。按照陈光标的意图,原本应该是将慰问金包成红包,由贫困户排队上台领取,并鞠躬感谢。
不过这一方式却遭到一些台湾民众的反对,称这样做是对受赠人的不尊重,希望善款由台湾的民间组织代为发放,保护受赠人的尊严,而陈光标显然对善款由民间组织转发不乐意,称"哑巴吃黄连".
有评论指出,对于连捐一分钱都要高调的陈光标来说,还真是"有苦说不出".尽管如此,台湾民调机构显示,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于陈的行善方式,仍然予以认可。
更具争议的还有,在2011年初,在南京黄埔防灾减灾培训中心,陈光标站在1500万元人民币堆砌成的"现金墙"前宣布,今年春节他将继续其派送"红包"之旅。
对于这一连串的高调行善举动,公众觉得"颇为难受".一位驻北京的国外媒体资深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的高调行为在美国可能都接受不了,"有些太做作。"
更有网友留言称,"灾民很无奈,只有他在笑","标哥该去看心理医生了","他是一个演员".
"高调"的傲慢与偏见
面对史无前例的质疑,陈光标也在耐心地向媒体和公众讲述着自己的慈善理念和受到的各种委屈。
"我不否认高调,不否认做秀,更不怕背负骂名。"连续数日睡眠只有几小时的陈光标黑眼圈很重,他坐在会客室宽大的木椅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是发自内心地行善,我高调做慈善不是为了宣传我个人,我从小就高调,做了好事不说出来,我心里会憋得难受。"
陈光标说,"但这总比空口承诺要来得实在。当你手指指着别人的时候,问问自己做了哪些事。"
在陈光标眼中,他的高调行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社会环境中充斥着的种种不信任、互相猜疑。"既然做慈善,就会包容一些负面意见,也包括抱怨和谩骂。但我相信,一些富人随着人生价值观和财富观的转变,有一天他们会从骂我到感谢我。"陈光标字斟句琢地说道。
在外界看来,陈光标的这种高调很难达到他所谓的愿望。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这种偏执是一种病态。采访中,陈光标多次提到自己出身于农村,对那片土地充满深沉的爱,也对和他一样经历过贫苦生活的人感同身受。
但很多情况下,他的"高调"却被认为是"抢了风头".据介绍,一位南方的企业家想捐款给某贫困地区,当听说陈光标也来捐后,他打了退堂鼓,"首善都来捐了,我捐不捐都无所谓了。"
尽管这个转变还看不到希望,但陈光标说他会一直这样高调下去。采访中,陈光标虽然显得很是谨慎,但对于他的慈善举动仍然颇具信心。
"中国的慈善因有陈光标的存在而前进了几十年。"陈光标说,"我的慈善方式有我的独特性,我认为拿到钱的人不一定都是困难户,一定有一些不需要帮助的人拿到了捐款,但这些都不是我要考虑的事情,我考虑的是如何让中国13亿人都知道我在捐助。"
陈光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0年的时候,他的梦想是要当"中国首善",现在,他想拿"世界首善","比尔·盖茨可以到中国来宣扬美国的慈善理念,我就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慈善理念。但这不是讲空话,做慈善重要的是质量,世界首善的标准不是捐助多少,重要的是亲力亲为,做过以后要去传播,以带动更多的人来参与,让慈善行为本身来影响世界。"
"慈善是一条不归路"
在外界的质疑声中,除了"高调"、"做秀"外,更多的人认为陈光标做慈善的目的不纯。
陈光标表示,"很多人觉得我是通过高调行善来获取知名度进而给自己的企业带来效益,但坦白地讲,自去年11月份开始,我的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已经有3个月没接一单业务了。"
陈光标说,这也是目前最头疼的事情。"还好,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还是比较强。"
因为企业没有贷款,以前每年赚的钱,50%捐了出去,企业账户上还有50%的留存。"这些钱,还在那里。没有业务做。员工收入减半,1个月2000元左右。"陈光标说,这样的话,员工吃老本,能维系3年。
"但这样下去,毕竟不是办法。企业需要发展,而且是慈善事业的强力支撑。"陈光标说。
有媒体报道称,由于陈光标的善举,他和很多地方政府的领导关系都很密切,这也能够为他的企业带来不少潜在效益。陈光标对此嗤之以鼻,"可以这样讲,如果任何人发现我给政府送过一分钱,我都可以把企业送给他。"
有评论认为,现在考虑的应该是中国的慈善制度如何保护好像陈光标一样做慈善的企业家,而不是一味地去质疑。
片刻之后,陈光标突然说:"老实讲,我现在觉得慈善是一条不归路。"
"不是说大话,如果陈光标这面旗帜在中国倒掉了,这会有什么结果?"陈光标自语道。
"这对中国的慈善事业来说,绝对是一个讽刺。"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邓铜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作为陈光标多年的朋友,邓铜山说,社会上对陈光标的不理解越大,越说明中国在慈善的初级阶段需要更多高调的人敢为人先,去高调做慈善。
据邓铜山介绍,中华慈善总会有75%以上的善款都来自于像陈光标一样的民营企业家,"如果这些人做慈善的积极性都没有了,中国的慈善怎么做?"
邓坦言,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制度建设都不是很完善,现在出现了民营企业家高调做慈善的现象,不能一概否定。
美国驻华大使馆一位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陈光标是个十分有意思的人物,他本人愿意向陈学习,在他看来,陈是位"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