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5日)是第26个国际志愿者日。眼下,越来越多的人把业余时间用做志愿服务,年轻人中,做志愿者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统计,从1993年开始,已经有4亿多人次志愿者为社会提供了超过83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像很多人熟知的西部计划、奥运会、世博会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以及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志愿者们目前的生存状况如何?志愿服务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哪些困惑和尴尬?政府和相关部门该如何帮他们解决困难?
乔博是一名大三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做了三年的志愿者,参加过70多项志愿者活动,志愿服务超过700多小时。他说,让自己最骄傲的就是成为一名志愿者。
乔博:世博会的时候,有一天下雨,那天人流量80多万,我们工作了一整天,衣服都被淋湿了。但是当别人说声谢谢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无穷的力量支撑着你。
虽然做志愿者让人觉得充实愉快,但乔博说,自己和同伴在参加志愿服务时经常会碰到一些障碍,比如在网上注册报名就经常会让大家感到很郁闷。
乔博:我报名了广州的亚运会、深圳大学生运动会,西安的世园会,但是最终没有收到过任何面试的信息。自己不知道究竟败在何处,比人差在哪里。有时候还会有些小郁闷。我觉得网上注册流程上还有待于完善。
对于乔博所代表的志愿者群体所遇到的注册难,北京师范大学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认为,这与原来民间公益组织注册不方便,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王振耀:这个问题也是到了需要解决的时候了,因为好多志愿者满腔热情,结果反而发现注册很不方便,积极要素进入不到社会建设当中来、体制中来,这是一个大的挑战。
近几年来,志愿者在服务中的人身安全该由谁来保障,一直是媒体和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乔博说这也是志愿者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乔博:有一次,自己胃痛得倒下去,结果什么都没有。我在一些大型的志愿者活动时,就会和他们谈判,能不能保证志愿者的安全,他们说能保证。但是只是一个口头的形式,我也不知道假如出了事故之后,到底会怎么处理,这个责任有谁担当。
乔博的担心反映了目前志愿者群体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困惑。王振耀认为,这暴露了我们国家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王振耀:我们总认为志愿服务就没有成本,志愿服务就是绝对地自愿,什么都奉献,这是一个缺陷。在国外志愿服务的组织一定都会有很周到的安排,其中特别是要有保险服务,不然的话志愿者就会感到很无助,那就不能让志愿者很好地为公众服务。
对于志愿者群体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乔博还有另外一个担忧,就是志愿服务没有专业分工,一旦遇到紧急状况,该如何处理,是个很大的问题。
乔博:我也参加过急救培训,但是我到目前心里也没有一点底,如果出现一个人溺水或晕倒的话,我没有任何把握。这方面的培训还是很有必要的。
无独有偶。就在最近,王振耀也呼吁志愿者要专业化,要有很具体的分工,并且要有经常的日常培训。长期关注志愿者群体生存现状的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王海滨说,中国志愿者最大的特点就是热情和执着,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长性的管理,以致于这个群体目前面临着很多的尴尬。
王海滨:这些尴尬一方面考验着志愿者组织的团队的管理者的能力,另一方面考验着整体社会对志愿者提供的这种推动力太少。一旦有一个规矩和标准了,像安全、培训的问题自然而然也就跟上了。
对于如何有效解决志愿者群体所面临的尴尬与困惑,王振耀表示,当务之急就是要立法,只有立法才能将这个问题提到国家的层面,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这个事情。
王振耀:如果没有一部志愿者的法律,很难形成一种全国联网的这种系统志愿服务的组织,我觉得现在立法是一个迫切的事情了,如果立法不行,那赶快通过一个行政条例,来赶快给志愿服务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