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民间力量大规模参与中国农村教育的第十年。在广州举办的教育年会,带来了一群努力改变教育的人,也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模式和办法。
这些来自公益团队的教育先行者在教育体制外形成了多种角度切入、多种方式尝试的民间教育行动。教育公益所汇聚的理想与力量,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正向的教育改革运动?
梁晓燕希望能尽快收集出版一个详细的教育公益组织名录,告诉公众、同行、资助方和受助人,有这样一群人守护在乡村、灾区、城中村,做着这样或那样的尝试。
龙年春节来得早,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也开始忙着开年会。公益圈子也不例外。
上月中旬,来自国内外两百多家公益组织齐聚广州,参加了“2011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这是教育公益行业一次盛况空前的集合,也是已举办过三届的教育N G O年会第一次在南中国落地。
负责承办此次活动的是广州本地颇具号召力的教育组织———灯塔计划。灯塔负责人甘宁说,自己每一届年会都有参加,而每参加一次总会发现,从事教育领域的N G O多了些,又多了些。这是值得高兴的事。
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作为年会主办方,那两天异常忙碌,发言、主持,几乎所有的间歇时间,都有不同的团队来找她交流、问合作,问项目,谈机构、谈发展、谈转型。虽然教育类组织越来越多,许多后进组织也发展得很快,但梁晓燕认为,相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教育类公益组织的数量其实远远不够。而这个行业内也还需要更多的沉淀、更多的坚持。
于是,主办方西部阳光和灯塔计划经过讨论后,确定了本次年会的主题———“把教育理想落实在细节中”。
一个微缩版的“公民社会”
两天的会议,从早到晚,安排得很紧凑,200多号人几乎不间歇地讨论和分享着。这里没有刻板印象里长篇累牍的致辞总结,也没有冗长无趣的培训说教,甚至禁止“卖广告”。年会开始前,先播放一段纪录片,提起大家的兴趣,然后“直奔主题”。这是梁晓燕觉得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公益精神是在所有细节中产生和体现的。就连开会也不例外。”
在公益团队里,平等和共同参与,不是一句口号。在筹备初期,灯塔就给各个与会组织发了一份问卷调查,收集大家的关注领域。于是,两天的会议除了主题发言、典型案例分享外,还按照不同的主题分成了几个分论坛独立展开。为了尽量多地创造场合让人人都可说话,主办方特别在晚上安排了机构展示和自由沙龙的环节。想卖不能卖的广告可以在展示环节尽情发挥,来不及陈述的主题可以贴在墙上,等待志同道合者选择,一旦你希望讨论的主题参与人数超过了10人,主办方就为此提供举办沙龙的场地。当天晚上,与会者自行举办的沙龙就达到了9个。有不少人还遇上了“鱼与熊掌都想兼得”的选择难题。
梁晓燕四处转悠了一圈,惊喜地发现,一开始还闹哄哄的会场,在宣布完规则后,短短十五分钟,所有人就都发挥起自己的能动性进入了角色,一切显得井井有条。“既有活力,又不乏秩序。这不就是我们期待中公民社会的微缩版吗?”
而在六个主题的分论坛上,讨论题目也是从现场听众中产生,讨论什么、怎么讨论完全根据参与者的意愿制定。那些平常就使用惯的参与式工作手法,也实践在年会中。充满激情和活力、快乐而热烈,这是公益团队最吸引人的地方。
年会上,灯塔团队还特别增加了一个创意设计———配对板。板上贴着不同公益组织的联系方式、所拥有的资源和各自的需求。一旦彼此对上眼,就可以利用各种机会,抓住每个间隙,深入交流,美其名曰“信息激荡”。
呼吁公益界别的内部合作、资源整合,这是主办方希望借助年会的平台达成的一个目标。而另一个目的是提高教育组织的“能见度”。梁晓燕希望能尽快收集出版一个详细的教育公益组织名录,告诉公众、同行、资助方和受助人,有这样一群人守护在乡村、灾区、城中村,做着这样或那样的尝试。
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希望
在年会上,参与者讨论了“儿童成长”、“课程开发”、“志愿支教组织模式转型”、“学前教育理念”、“农村教师支持”、“多元化教育手法”等实操性很强的议题,提及当前农村学校的困境,大家也积极献计献策。
2001年“撤点并校”计划正式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推行。这项撤并计划,给无数农村孩子及其家庭带来了重大改变。到2007年,近1/2至2/3的教学点及完小被撤除。自1998到2007年九年间,全国学校数目减少了47 .5%.大规模并校背后,农村儿童上学路越来越远、也越来越难。
在大规模撤点并校接近尾声之际,寄宿制学校也开始大批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数据显示2007年寄宿制学校由7 6 0 0所升至现在15000所。在寄宿制学校同样问题重重:学生基本的取暖温饱问题得不到保障,用水用电困难;学校活动内容空洞课程单一,安全需求也得不到解决,最近频频爆发的“校车问题”就是个血淋淋的缩影;有的学校还出现了出现160人的小学班。
当问题出现之时,就是公益组织发力之际。对于如何进入寄宿制学校开展行动,梁晓燕建议,公益组织可以利用建制中的生长点,利用民间智慧和创意,也可以依托社区服务辐射到学校,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探索自主性学习也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模式。梁同时表示,教育部发布了“国培计划”,西部学前教育也覆盖12省,说明社会资源总和是在不断增大的,公益组织至少有十年的空间进入其中发展。
现行教育体制下,另一个最受诟病的莫过于遍及城乡的应试教育。著名作家郑渊洁就曾对此提出猛烈批评,认为这让孩子丧失了尊严。在十余年前儿子亚旗小学毕业后,郑就毅然让他退了学。此后,郑在家耗时两年,为儿子编写了童话体裁的、概括了多种知识和方法的十部教材,总计400万余字。
郑渊洁的行为只能成为孤本,无法大量效仿,却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困境。目前,农村老师占全国小学教师总数的63 .0%;初中教师总数的43 .3%.尽管国家出台了新课标,但是,多年来,数量庞大的最基层农村老师们,只能在课本上了解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极度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机会,以致很多老师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的理念,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事着对千千万万孩子的教育。
来自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的李光对老师说,从2005年起,他们一直在探索以一种系统、可持续、低成本的方式来培训乡村教师,摆脱应试教育桎梏,这样才能解放更多的学生。李说,滋根开展的乡村教师培训,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农村老师的教育观,希望他们能够用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比较全面地看待学校教育和社区,环境,及本土文化的整体关系;培养农村老师和学生对本土文化、传统,及历史的了解和尊重;其次,农村老师专业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比如说,掌握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的基本应用;提升课堂教学和管理的技能;了解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健康,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课堂教学及学生管理特别注意到男女学生性别的差异和全面发展;还有就是对学生观念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形成尊重自己,平等,尊重待人的价值;为学生的创造性、批判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增强学生对所生存的农村环境、文化历史的认识和反思意识。
从2010年7月份起,滋根依据其自行编写的教材,在河北、云南等地五个项目县开展培训,按其规划,每个项目县三年内至少培训1000名一线教师,仅仅一年多时间,已有近800名一线教师受训。
也许是得到类似滋根这样的公益伙伴的激励,不少N G O从业者都对2011年的这场年终盛会给予了相当正面的评价。就连今明两年的承办权,也早早被“抢”下。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中国教育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而教育类公益组织能为教育改革提供经验与范例。
2012年,依旧值得期待。
■案例分享
在此次教育年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公益组织正在从助学支教、扶贫济困等传统领域走出,开始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多元、探索、个性。
以下是与会者分享的几个有趣案例,他们分别采用了音乐、戏剧、体育、游戏等方式对儿童教育进行了尝试。其展现出来的专业性、细致性和创造力,让人肃然起敬。
泓德中育:用音乐为灾区学生疗伤
2009年初夏,去往绵竹市汉旺镇的道路依旧泥泞。白色板房一望无边,机器的轰鸣声四起,时刻提醒着路人,这片土地曾经受的撕裂之痛。然而,当机器停歇下来,细心的人们能听到一缕缕悠扬的笛声,从不远处的板房校舍中飘出来。再走近一点,读书声、欢快的笑声夹杂在音乐中,错落有致,沁人肺腑。
这支动人的乐章,由来自北京的竖笛推广专家张牧和当地板房学校的中小学生共同演奏。他们正享受着音乐。
“5·12”汶川大地震夺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校园,还有亲人、师友的生命,孩子们的心灵遭受重创。据绵竹市对10所重灾区学校所做调查表明,46%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36%的学生在上课时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此外,灾区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于是,2009年4月,北京泓德中育将艺术教育带入重灾区汉旺,帮助这里的学生重建精神家园。这是一家长期致力于农村教育研究和推动着偏远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民间公益组织。
为什么要选择竖笛这样一种方式去介入孩子们的心灵?在12月17日的教育年会上,泓德中育的与会代表分享了这一创新模式的经验。竖笛较其他乐器简单易学,成本也不高,构造上粗下细,只有轻吹才会有优美的音乐,适合锻炼孩子们对情绪的自我控制与心理调整。竖笛乐队的演奏需要不同音高一起配合,也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研究显示,人的大脑在受到巨大精神创伤后,大脑的部分功能会下降甚至丧失,造成部分区域萎缩,但通过左右手双侧交替运动,通过情感的表达,可以减轻症状。
仅仅只是在45天的教学之后,这些从没有系统接受过音乐教育,更没有摸过竖笛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80人的“准专业”乐团演奏《茉莉花》等多个曲目。更重要的,音乐驱走了孩子心中的阴影,笑容重新在他们脸上绽放。13岁的张瑞(化名)曾在地震中受伤,焦虑、噩梦困扰了他很长时间。然而,学会竖笛后,他逐渐变得乐观、开朗起来。奇迹同样在其他接受了艺术训练的青少年身上发生。
民间组织的独特尝试,也让当地教育部门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找上门来“取经”,项目最终得以推广到整个绵竹地区。2009年6月,泓德中育与绵竹教育局共同拟定了《在全市学校开展竖笛教学,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县的实施方案》,竖笛不仅走进学生课堂,也推及到教师层面。目前,在绵竹、都江堰等地,各种实践、培训与科研课题探索蓬蓬勃勃开展起来,带动了当地特色教育的发展和教师能力的提高。
木棉剧团:把教育剧场开进学校
木棉剧团是广州本土一家创立六年多的草根剧团,也是大陆首个一人一故事剧团。它一直在尝试以艺术的方式参与社会发展。李健青是木棉剧团的创始人之一,戏剧教育是她的兴趣点所在。她与9名团友一起,把教育剧场开到了学校、义工成长训练课堂,还有教育类N G O主办的各类活动。
什么是戏剧教育?李健青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她说,它是运用戏剧技巧,结合各种教学法,营造创意的环境,让学生进行自发、自我地学习。“戏剧教育不靠书本传授内容,而是靠经验去传授。里面有不同场景,学生需要自己解决问题。戏剧的功能除了反映人生,更重要是增加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和行动的方式。在戏剧教育中,我们希望学生走出去,动一下,试一下,看一下是怎么样。”
在教育年会上,她用了一个案例来表明为什么要用戏剧去介入教育领域。这是一个短暂的中学生性教育的剧目。一对学生在公园拍拖,男生说,很晚了,宿舍已经关门,我们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吧。女孩子很害怕,不知怎么处理好。男孩子说:“你不爱我吗?”女孩子说:“不是啊,我很爱你。”“那你跟我走吧。”女孩子“嗯”了一声就把手伸给了男孩子,短剧就此结束。
李健青说,戏剧把问题浓缩,给学生一次预排现实生活情境的机会,探讨用什么渠道去解决问题。如果单纯对女孩子说,你这样是不对的,你不应该早恋,其实解决不了问题。她希望以后更多学生可以用行动去学习。
教育剧场曾编排出《英才》、《四角故事》等以许多中学生面临的学业、亲子关系等问题为题材的剧目,“不是要给他们一个happyend(大团圆结局),而是要让他们领会到,行动是有力量的。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行动,也能带来改变。”
应试教育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但真实的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她期待,能让更多体制内外的人能理解到,戏剧也能成为教育的手段,它更灵活且人性化。
国际美慈:用运动为灾区孩子“加油”
国际美慈是参会的为数不多具有国际背景的机构。来自四川办事处的彭彬从专业手法的角度分享了其负责的“加油”项目。
汶川地震后,即2008年6月,“加油”项目开始在中国应用,主要帮助9-15岁的青少年在自然灾害后进行心理康复。项目的核心是让孩子们通过体育活动,把“玩”的天性融入到预设的四个主题中:自信、建设性交流、耐挫力、团队协作与信任。
孩子们在开始前需要先进行简单的热身运动,目的是提高注意力,增加兴趣。然后不同主题下会设计不同的体育项目。例如培养耐挫力,会以运球游戏为主,设置适当的难度,只要掌握技巧,多练习几次就可以完成,以此鼓励孩子勇于面对困难,并让其体会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而在自尊自信主题下,可以互相寻找优缺点、用捏头像雕塑的活动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
彭彬表示,“加油”活动最重要的部分在于每次运动完,成员间要彼此分享自己的感受,以此内化自己的灾害经历。同时,安抚员要去观察、总结和解释,各种状况是怎样发生的,以强化孩子内心的正面力量和群体的互助作用。
通常国际美慈的操作流程是:先对熟悉学生群体的老师进行四天封闭式培训,再配备一个协调员,一本本土化教材,然后以30人为一班,用一堂课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和游戏。可以与班会课、活动课、体育课、思品课、心理课、安全课结合。
北京四环游戏小组:城市流动儿童的非正规学前教育探索
在一次对北京市西城区润德利综合市场的调研中,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发现,由于家庭迁徙,家庭结构不完整等原因,这里的孩子大多没有规律的作息,处在与社会隔绝的小圈子里,活动空间狭窄,文化氛围贫乏,大多处在放养式的教育方式下,存在大量安全、健康隐忧。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去年倒在车轮下的“小悦悦”,其所成长的五金市场又何尝不是这样?
2004年4月7日,北京四环游戏小组正式成立。经过八年的发展,四环小组逐渐从一个类似学生社团的组织成立为一个专业N G O.代表四环小组发言的李相禹表示,之所以以“游戏小组”冠名是要强调,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通过构建适应于流动儿童的课程体系,引导家长,强调其教育者的责任。
现在,北京四环游戏小组主要采用三种形式开展工作,其一是面向孩子的活动,例如跟孩子一起在户外跳轮胎,用粉笔就地画画等;其二是面向家长的活动,如定期派发宣传页、家访、播放育儿广播、实行家长值班制度、成立家长俱乐部等;其三则是面向孩子和家长的活动,例如定期举办亲子游、亲子故事大赛、社区联欢会,每周开一次家长读书会、让家长和孩子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教具等,强化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
需要提出的是,四环小组所进行的非正规教育,是一种在现行教育之外的教育,它有组织有层次、有明确的收益对象,能够为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服务的教育方式,往往具备灵活性强、能因地制宜、成本低等特点。而这一概念的提出与正规教育的局限性受到批判和终生教育理念的兴起密不可分。
参与行动的志愿者希望,最终,四环小组能成为孩子们游戏的天地,家长们学习分享和互助的场所,志愿者们学以致用、回报社会和进行行动研究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