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走在街上,经常看到巴士车身上的巨幅广告,舒淇代言的,主题是“7月7日无国界医生日,全城捐一日人工”.无国界医生是一个国际组织,从事医疗人道救援工作,在香港、北京、广州都有办公室。“全城捐一日人工”就是号召香港市民捐出一天的工资。
我想起《哈佛商业评论》博客上的一篇文章《为什么公益组织要多打广告》。文章说,慈善捐款占美国GDP的2%,但公益组织在广告等传播活动上的支出仅为私营企业的1/360.作者认为,公益组织的收入堪比私营企业,所以在广告上的支出也应该迎头赶上。我认为这个论点是正确的,只是论证有些牵强,但有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捐赠者认为公益组织打广告是浪费钱”.确实,这是悬挂在每个公益组织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果把“公益组织打广告是不是浪费钱”这个话题转化为研究命题,至少要思考几个问题:1、所有组织(不管公益还是非公益)都有必要打广告吗?2、对公益组织来说,广告对捐款行为有影响吗?3、对公益组织来说,广告投入产出比如何?
针对第一个问题,广告可以被视为削减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1970年,着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罗夫发表了一篇有意思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柠檬”是美国俚语,形容次品。作者以二手车市场为例,讲了一个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故事:二手车卖家掌握的信息远多于买家,买家为了降低风险会尽量压价,而市场价太低,卖家又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二手车,结果市面上次货泛滥,最终导致二手车市场萎缩。打广告一来向捐赠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二来树立品牌,提高捐赠者信心,这些都是削减信息不对称的必要手段。
针对第二个问题,也许有人会问:广告促进消费,但公益组织卖的不是商品,在消费市场适用的逻辑能用在公益市场吗?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争议。在这里举着名非盈利经济学家Burton A. Weisbrod的研究,他的多项研究都发现广告对公益募款有直接的、显着的、积极的效果;而且广告或其他大规模传播活动并不会摊薄常规的公众捐款。
不过,作为一个捐赠者,我也想知道自己的捐款是不是打了水漂。于是我到无国界医生的网站下载了历年无国界医生日的财务报告。一阵加减乘除后,我发现历年的投入产出比基本上是1:4,也就是说,我的捐款没打水漂。而且,募款活动规模越大,投入所占的比例越小,产出比例越大。所以,希望他们今年的“大张旗鼓”,能用我们的捐款创造更大的效益。(秦洁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