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2012年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对2011网络热词进行盘点。“晒三公”、“郭美美”、“PM2.5”、“五道杠”等词汇均入选年度热词。蓝皮书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热词的更替频率加快,所表达的也从最初字面含义向网民对社会深层隐衷转化,往往能直接反映某一个或一些成为一时焦点的社会现象与事件(8月19日《新民晚报》)。
网络热词的出现与更新换代,是一个“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词不同”的问题。2009年,我们记住了“被”、“杯具”、“雷人”、“山寨”;2010年,我们记住了“我爸是李刚”、“给力”、“神马都是浮云”;2011年,“晒三公”、“郭美美”、“PM2.5”、“五道杠”又闪亮登场。虽然每年都有不同的内容,但不变的是,在每一年的网络热词之中,总能找到相通的公共诉求———网民正在用网络进行为属于自己的利益表达。对公权力而言,就是要在这些网络热词之中发现这些公民诉求,听懂这些利益表达,并着力解决问题。“晒三公”之所以会成为网络热词,在于公众对透明政府、阳光政府的渴望,已到了一个非常饥渴的状态。尤其是“三公”问题,纳税人早已深恶痛绝。虽然社会上有“‘三公’消费每年会花掉9000亿”这样一个说法,如果政府不“晒”,权力运行达不到透明的状态,“三公”到底花了多少钱就永远是个谜,对政府公信力也会造成损伤。因此,“晒三公”是公权力的自我改革,也代表了纳税人的公共诉求。以此类推,“郭美美”是我国慈善体制管理问题的集中爆发;“PM2.5”反映了公众对于治污问题的纠结;“五道杠”则反映了当下我国教育体制中的“假大空”问题。
当下而言,真正顺畅的“公民表达”路径乏善可陈,而网络的出现,让民意上传有了新的路径。先是“围观改变中国”,“围观”之后的“转发”、“评论”会促进事件的发酵,网络热词也就因此形成。
崔永元曾说,“网友很聪明,权力和政府不要跟网民们玩捉迷藏”。就此而言,是正视网络热词,还是回避抑或屏蔽,答案十分明了。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如此广泛的网络受众,会在网络中形成许多声音与行动,既有呐喊,也有抱冤,既有声援,也有实实在在的公民行动。网络热词,就应该受到重视。
网络热词的出现,不仅仅是词汇的更新与丰富,而且是真正的公共诉求。在公共诉求得到正视的同时,公民的自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有所增长,这是公民社会成长成熟的必要条件。因此,执政者有必要关注每一年的网络热词,然后付诸于实际行动,替民解忧,促进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