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机构的边界(一)

 

        虽然说民间智库的道路会比较艰难,但是一家机构,经过4年的运作,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领域定位、建立起自己的常态业务,也的确是比较奇葩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呢?不稳定的资金?缺乏政治政策资源?缺乏专业人才?这些都或许能够解释一二。但是,我认为最致命的问题在于:不能确定机构边界

 

         做机构,其实需要一种“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守。先不说我们机构在定位上走的如何艰难。先来回顾我手上做的两个截然相反的案例。

 

         一个是四川512地震之后,众多的民间组织都开始了行动。那么我们机构,号称做民间智库,也要做上一点事情。且不论你能做什么事情,但是这个表态是一定要的。而且还结合我们自身机构的特征——智库。于是,我们找了一家非常繁忙的、处于救灾中心的一家体制内规划机构合作,要对灾后重建的种种规划提出政策建议。我们出资很痛快,对方也欣然承受。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就出来了。在那个非常时期,这家机构份内的活都忙不过来,哪里还能顾得上你的这个份外的活。在我们的多次督促下,找了几个人,开了1次会,就基本上没了下文。我们着急要的政策建议报告,更是遥不见踪影。后来又拉了我们做他们计划内中日交流会的陪衬了事。最后该项目2月后即中止。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呢?一个机构去做事,一定要有边界。这个边界意味着:你有这方面的优势、积累、渠道。而机构没有边界,就极容易啥事都凑上一把。仔细分析下来,你给自己出的题其实不是你应该干的活。这活你干不了。可惜,我们在设立项目、寻找合作对象的时候,都没有问过自己:你是谁?你能干什么?你该干什么?战后重建规划,是你能提就提的吗?与体制内瞎凑热闹,出钱让人干自己份内的活,被人涮是理所应当。

 

        但这并不是说512中我们机构什么事情都不能做,而应该在机构边界下,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找准角度,依托民间,区分体制内,真正做出民间的东西来。我们下面的尝试算是靠了点谱,找了一个业内资深人士,希望对512中的民间救助进行观察与调研。在该人士提出项目书的目标很宏大,计划很简略。作为项目官员,我提出了需要详细的研究方案的要求,但遭到了很傲慢的拒绝。而机构却以了解此人,干活不赖为理由,在项目书没有任何修改的情况下给了该项目。最后此项目以该自身人士陷入个人危机而中止。为什么我深深认为专业化对于机构是如此重要?

 

        下一个案例是机构长达1年半、出资达百万的大项目。此项目的设立,也不是机构在自己的边界内进行的设计。而是出于其他原因。此项目由于与合作者有共同驱动的目标,项目成果还不赖。作为项目官员,我后来分析此项目的意义在于:国内做的人不多,提出了本土视角。应该说,这是一个具有比较开拓性意义的项目,即使不在边界内(其实我们并没有边界的概念),那么也应该是持续做下去的,因为这可能成为你机构一个区别于其他机构的领域。即这个开拓的领域能让你获得一定的社会辨识度,也就是说做出你机构边界来。你出去和人交流,可以说,我们做这方面的,我们这方面做了啥啥啥。可惜的是,从项目设立之初,就无长远与持续的目标;而我在推进过程中,也因合作方做地起价而最终不了了之。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一个机构,如无边界,那么在项目上,也做不到长远与持续,应该坚持的也非常容易放弃。

 

        我说的这两个案例,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机构边界的重要性。没有边界,不该做的事情你会凑上去做;而好不容易开拓出来的沃土也同样容易轻易放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机构的边界  边界  边界词条  机构  机构词条  机构的边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