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兴起,让不少领域都发生了改变甚至革命,快速、高效、公开和透明的互联网特性,在不同的领域都能够找到“安身立命”的切入点,而在公益事业上,互联网也正开始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笔者对于公益事业的认识尚算浅薄,所以就公益事业本身并不敢妄自给予过多的评论,但是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就有不少企业对于公益事业乐此不疲,投入到公益事业的精力和资源,甚至不亚于企业本身业务层面的推广。最近借奥运的势头,微软MSN全透明网络公益“幸福书屋”活动就再次行动了,活动中微软MSN提出“送别人一份福气,给自己一份运气”的口号,以此鼓励网友将公益当成信仰,养成习惯,收获快乐,融入生活。相对于微软MSN的“善举”而言,国内的另外一家互联网巨头腾讯则在公益方面更加“给力”,除了利用腾讯公益基金会邀请钢琴家郎朗和爱心网友举办公益音乐会外,还积极参与了保育乡村文化方面的工作,期间腾讯公益还发布过《筑梦新乡村绿皮书》,推动相关的公益事业。
这些种类丰富多样的公益举措,对于本身立足互联网领域的企业而言,也许多少有点“跨界”的感觉,但是对于公众而言,对于互联网企业投身公益倒是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而且通过互联网企业作为平台开展的公益活动,往往也得到了公众的积极参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文庄对此曾表示:“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力量,能成功吸引和培养更多众多年轻人关注公益、参与公益。借助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力量,也推进了我国公益事业透明化的实现进程。”笔者认为当中提到的“平台力量”和“技术力量”,无疑是互联网企业在公益事业上最大的“杀手锏”。
“平台力量”其实并不难理解,互联网拥有极高的人气,而公益事业同样需要公众的关注,互联网企业的平台优势在公益事业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技术力量”的理解,笔者认为更多的是来自互联网企业能够通过技术的手段和自身所承载的媒体传播的角色,可以为公益事业带来更大的“公开和透明”。正如现在许多媒体自身也投身到公益事业中那样,公众希望看到的是公开和透明的过程,而互联网企业给予公众的印象恰恰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其实互联网企业做公益事业得到公众青睐,和互联网企业种米养猪得到消费者热捧的道理是类似的,只有公开透明,公众才会放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