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为,中国的体制虽有各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比如救个灾什么的,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但北京的一场大暴雨,让我重新开始修正这方面的看法,同时对灾情期间民众表现出的种种自救行为印象颇深。在这里不想对屡受诟病的体制做太多评论,只希望以此延伸开来,谈谈中国的中小企业在不完全依赖政府及政策的前提下该如何发挥自身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力(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当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固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这绝非中国的独有特色,其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企业也都各有各的难处。大致说来,中小企业从创业到成长期遭遇的困难大同小异,无非以下几大类:1、缺乏商业技能和经验;2、缺乏资金支持;3、缺乏行业人脉和资源;4、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
按照我目前在几个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只要企业自身的内功到位,前面几个问题总能通过某种方式解决,但第四点却一直是困扰很多专事扶持中小企业的国际和地方民间机构的最大问题。这倒不是完全由政府的不作为所致,不少情况下是政府有心无力,因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专识而不敢轻举妄动。
尽管如此,在目前中国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还是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影响力,当然必要条件是自身需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和意愿。而这里所说的影响力除了公司内部针对员工福祉的积极举措,也包括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于环境保护和诸如民生等社会问题的积极贡献。
不难想见,有人会说中国的中小企业已经很难了,不但税务繁重,还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能挣俩儿钱就不错了,就不要奢谈什么影响力了,那本应是政府的事情。这种说法其实是严重的误区,也有混淆视听之嫌,因为中小企业的影响力固然能在开明政策的引导下发扬光大,但不少发展中国家具有影响力的中小企业恰恰是在政府不作为或难作为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印度近年来涌现的各种专注解决社会底层(Base of Pyramid)民生问题的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以及巴西的一些旨在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并同时解决当地居民生计问题的盈利性机构,都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
除了自身的意愿外,中小企业所能发挥的影响力大小也和几个条件紧密相关。首先,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如果是节能、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或者是针对社区和贫困地区民生问题创办的社会企业,其商业模式就已经天然地体现出了环境或社会影响力,尽管这种影响力的成本/效益模式是否具有持久力还得单说。其次,一个国家的投资大环境以及投资机构追求的目标层次也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影响力诉求。我在一篇文章中曾专门讲到了在欧美方兴未艾的“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但通过和国内投资人士的交谈发现知晓这个概念的人寥寥,大部分机构和从业人士的诉求比较单维,无非是转化成各种数字的财务目标和个人收入。最后,政府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虽然也能在这方面使上劲儿,但由于不沾地气(缺乏对中小企业的足够了解)和实施方案的不到位,目前出台的有关政策吆喝的居多,在微观层面解决实际问题的少。
基于我个人的经验,中国中小企业的各种问题(这其中当然包括企业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通过投资界的努力来解决。由于国内投资行业的需求层次处于相对物质的阶段,在这个层面还很难形成对中小企业影响力的有效资本激励。几个星期前和一位香港家族基金会的继承人做电话访谈,我特别提到内地投资界对影响力投资的认知程度,语气中多少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她在电话那头似乎也感觉到了这种情绪,说:“不奇怪了,也无可厚非,内地目前整体还没有超越追求物质财富的阶段,所以也不能强求投资界有多么的不同。” 她同时认为,目前欧美主流的投资机构越来越多地把所谓的ESG(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融入自己的投资考量,相信这个趋势长远来说也会影响到国内同行的投资行为。
为了拥有和发挥积极的影响力,中小企业自身无疑需要有足够的意识和努力,但如何建立中小企业的影响力生态系统(impact eco-system)也相当必要,而且这种生态系统需要来自各界的长期努力方能建立和健康运转。在这个生态链里,要有侧重影响力的专业投资机构、相关政府机构的政策配合、跨国公司针对类似中小企业的合作战略以及国内外扶持中小企业的民间机构的跨境合作。
从去年年末开始,北京的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美国的世界资源研究所和工信部信息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绿色中小企业影响力典范活动,并在今年4月发布了《绿色中小企业影响力报告》,就是为建设这个生态系统做出实际努力的例子。
中国面临的问题无疑很多,环境恶化和贫富分化应该是公认的主要难题,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也是关乎未来中国命运的大事。作为担负着中国一半以上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他们在环境和社会影响力方面所能扮演的角色或许远比自己想象的要重要许多。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名句之一,对于不只是满足于吃饱饭和挣些散碎银两的中小企业及其创业者而言,想必也会有一样的启示。
(作者张涛毕业于哈佛大学和Wake Forest大学,曾先后做过驻外记者和跨国公司经理人,目前从事投资和政策咨询工作。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与作者交流。本栏目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