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益活动需要每个人“又说又做”

 

        浙江宁波骨科医生、湖北黄石人董平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继2011年1月他成功配型后无偿捐赠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之后,2012年10月,他再次捐赠造血干细胞,让病情出现反复的该患者免疫功能得以增强,健康得以巩固。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表明“自己健康未受影响、他人生命得以保全”,为救死扶伤精神作出了生动的诠释。面对媒体采访,他介绍了自己参与公益活动的目的,说明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流程,表明捐赠造血干细胞对捐赠者影响很小,强调“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中来”。这次公益行动“又做又说”,感动了无数人,必将在社会上产生更大影响,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活动。

 

  只说不做难以服众。当代中国,公益服务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公益志愿行动呼唤更多人参与。这种理念,需要有人来说、来宣传,更需要有人来做、来示范特别是“边说边做”“又说又做”更能形成示范效应,燎原公益的“星火”。否则,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并不能完全化解公众心中的疑惑,改变公众的思维行为方式,汇聚公益的力量。比如,“无偿献血是否有害”是决定公众参与此项活动的关键问题。经常有医学专家站出来说献血对献血者无害,但公众对此还是将信将疑:既然无害,你自己为什么不去献血呢?由此可见,“只说不做”对公益活动产生的宣传效果是很有限的,很难形成“我说你去做”的局面。

 

  只做不说难以聚众。主动作奉献、带头做公益的行为,当然可敬。但一个人的公益活动,受益者有限,影响有限。不断地带动大家一起做公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公益活动惠及公众,实现公益活动的广泛影响和可持续发展。以“董平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例,如果没有媒体的发现和宣传,如果没有董平的现身说法,公众就没有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事的切近了解,很多人依然会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行为产生的影响怀有疑虑甚至恐惧,也就难以效仿榜样、参与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行动中。

 

  “做”,是为了通过奉献自我,来帮助最需要帮助的那个人、那群人;“说”,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公益理念,影响和带动一群人来帮助更多的人。希望媒体更多地宣传类似“董平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之类的公益活动,更多地让公益参与者站出来面对公众说话,通过“我做媒体说”和“我做我来说”,大力宣传公益服务精神,不断壮大公益队伍,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公益、个个参与公益”的时代风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词条  每个  每个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