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婧彤 《2005年×月×日广州江南西路》
这个作品中,一个食不果腹的残疾乞讨少年以不容忽略的姿态呈现
吴啸海 《农民写一次性饭碗》
作品选用了最常见的一次性纸碗,让每位农民在碗里写上其认为最想装的东西
李枪 《粮仓》
这是云南佤族人用来保护粮食的粮仓,
该作品用它来象征人类共同的粮仓,呼吁关注粮食安全
潘家和 《你能做什么菜》
该作品用微缩景观的方式简单表达出我们能如何改善粮食问题,让观者有思考空间
戴亮 《麦子》
该作品材料为千足金,旨在呼吁节约和珍惜粮食
尽管我们生产出的粮食足够地球上每一个人吃饱,但是由于现存的粮食体系不公正,导致世界上有近10亿人每天饿着肚子入睡。由此提出的“粮食公正”口号,则倡导全世界以一个更好的方式来栽种、分享和共同生活,以建立更美好的未来。对此,中国的艺术家是如何阐释的呢?
“谁动了我的餐桌?”--从2012年8月11日开始,16位艺术家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偏锋新艺术空间内,与国际发展及人道救援机构乐施会一道,在10天内用艺术展出的方式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艺术家任芷田创作了一个巨大的“胃”形状的雕塑,他说艺术品可以用其他媒介所不能的方式来参与。“艺术介入农民问题与介入其他问题一样,给予直观的视觉语言。”任芷田说。
艺术家李枪则是从乐施会在贵州省织金县桥上村的项目点上找到的灵感,他建造了一个云南佤族用来保证粮食安全的粮仓。“它象征着希望,人类需要一个粮仓。”他说。李枪在桥上村遇到了40岁的农民刘琴。刘琴给他介绍了桥上村的粮食情况。“收成不好,暴雨来的比以往都早,玉米还没成熟就打坏了。”刘琴的丈夫生着病,她四个儿子都在上学。
在桥上村,主要的劳动力是妇女,大部分男人进城打工,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孩子在家。这些妇女种植超过一半的粮食,但是,却很难有平等的机会获得土地、信贷和知识。乐施会在桥上村的项目引进了比普通玉米早一个月成熟的早熟玉米品种。这样尽管雨季提前,农民们也能有好的收成。
刘琴还加入了由乐施会组织的培训,了解其他地方的农民如何致富。“我意识到我的孩子必须上学。若不是因为培训,他们可能已经辍学打工赚钱了。”刘琴说。
乐施会经济公正项目经理毕伟德说:“‘粮食公正’的概念对很多人而言是抽象的,而这次展览的目的就是让这个抽象的词变得视觉化,让人印象深刻。每一天,我们都离不开粮食。但是我们是否深入地思考过,粮食是与饥饿、贫困、农民和气候变化等息息相关的?”
中国仅有世界7.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资源,但必须养活世界上近20%的人口。要为本国人口生产几乎全部的粮食,中国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农民用辛勤的劳动努力保障着粮食安全,在促进社会和谐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帮助农民意味着帮助每一个人。在资源不足面前,中国农民十分脆弱。”毕韦德说。
闾丘露薇谈“粮食公正”
8月11日下午,作为本次展览的特邀嘉宾,凤凰卫视着名记者、节目主持人闾丘露薇接受了《公益时报》记者的专访。
●参加本次活动的感受
这种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对粮食问题的态度是蛮有意思的,但是我还是有点担心。毕竟这种对个人来说相对遥远的话题,要激发公众对其的关注,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情。毕竟,观众和读者的需求决定了媒体的报道选择。不过,正是因为大家的不在意,才更有必要发出这样的声音。
●NGO在推动粮食公平方面的作用
NGO不是政府,它不能大包大揽。但是NGO的特点是术业有专攻,能够在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把事情做得最好。NGO应该是多样化的,有的可能专注做实在的、一线的工作,有的可能尽力推动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形成。在推动这样的事情上面,NGO需要耐心、持久地做,NGO之间也应有更多合作。
●对粮食话题的看法
我是记者,虽然经常报道粮食话题,但还是感觉很陌生。我个人认为,推广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一方面需要推动政策,需要宏大的理念陈述;另一方面则需要一些很细小的个案,让民众觉得自己与这个事情有关系,如果能让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在生活方式上做出一些改变,这个意义就已经很非凡。
●对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看法
我认为,不是为中国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就可以把他们放在生产链条的最下端,让他们成为利益分配的最小群体。这是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这个社会应该存在的现状。应当努力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比如增加收入,比如保障权益。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注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