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上10多家剧院普遍“开花”的演出公益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剧院。然而,由于价格低廉,公益票甫一开售,也成了“黄牛”们觊觎的目标。(解放日报1月9日消息)
公益性演出的低价票,是实施申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内容,探索“文化低保”的有益举措,让来自海内外的高雅文艺,国际艺术节上经典演出,平时几百、上千元票价的音乐会,让普通观众受惠,满足市民观众的需求,提升平头百姓文化生活品质。而随着带来的是,公益票的低价,让“黄牛党”嗅到其中极大的投机机会,买到低价公益票,随手一倒,就赚到可观的“黑钱”。
公益票,顾名思义就是公益性的“福利”,它凝聚了剧院、演出团体、演出运作方方方面面共同让利、甚至是贴本来“做文化”的公益心。随着上海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沪上除了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厅等10多家标志性剧院推出公益票外,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剧院,抑或今后所有的演出场所,都推出公益票的文化惠民之举,使公益票越来越普及,量越来越多。
去年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就近20万张公益票,还不算其它的剧院。每当走进这些场所,门口总见到倒票的“黄牛党”一族,其中很大部分倒的是低价票。不管上演再紧俏、再高端的音乐会演出,都会有黄牛倒票的现象,我每次到大剧院、文化广场和音乐厅去观赏演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公益票的性质,决定它不能成为“黄牛”牟利工具,必须直接送达特定的人群手中。高雅艺术惠民利民的做法,要有努力方便和贴近市民、以及更加科学合理的出售方法。尽管大剧院等场所,已施行实名登记、限量购买、现场出售等多种方法想方设法建起多道“防火墙”来围堵“黄牛”,但不能仅仅只靠剧院一家来管“黄牛党”,只要有利益存在,就如同现在的各式购物卡、月饼券、面包券一样,总会有追逐利益的“黄牛党”踪影。
笔者认为,面对剧院亏本出售公益票,需要观看的市民买不到公益票,而“黄牛”倒票把“公益”变成一些人私利的现状,要改革公益票的出售机制和布局通路,把公益票名副其实和广大市民喜爱欣赏高雅艺术需求,紧密贴心的联系起来。可借鉴今年国际艺术节的做法,在全市16个社区文化中心出售优惠票,今后试行在上海17个区县的10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联网平台来出售公益票,也可利用社区东方信息苑的平台,在市民文化活动集中的地方,出售上海各个演出场所的公益票,确保公益票的“阳光”长久的洒向普通市民,有一个直接便利的惠民通道,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公益性演出的润泽,体现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周全和便捷。另外各级负责文化市场管理的稽查队机构,应更多的深入到剧院和演出场所中来,特别的晚间演出前的时段里,有一个常态化的执法保障机制,不要让申城传播高雅艺术的场所,成为那些“黄牛党”文化牟利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