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洛杉矶时报》2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高校录取偏见考验女性耐心 这名18岁的女孩去年报考提前录取的国际关系学院时就明白,尽管自己高考成绩出色,但被录取的概率很小。但当得知考分低于她的男生被录取后,她备受打击。这名绰号为“卡拉”(音)的女孩说:“这不公平。女生同男生一样努力。都从早7点学到晚10点,承受重压”
如今,中国女孩已成为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她们在标准化考试中的分数越来越高,促使想平衡学生性别的高校录取成绩较低的男生。这让许多女生感到愤怒。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负责人郭建梅(音)说,他们自去年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家长们开始跟我们联系,称其女儿取得了相同或更好成绩,录取的却是男生。他们间的分数差距明显,甚至达到65分。”外语和表演艺术等专业的男女生录取分数线差距更大。
男性学习表现不佳是全球存在的现象,但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有限的家庭规模。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寄托父母厚望的唯一承载者。据中国教育部2010年的数据,小学中的女孩比例仅为46%(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生男性别偏好),但在大学达到51%。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文道(音)称,整个考试体系对女生有利,因为大多考察的是记忆力而男孩动手能力更强。女性权益保护者对此并不认同,中山大学毕业生郑春然(音)说:“每当女生表现优于男生,他们就谈论男孩危机。我认为这夸大了。”她说在中国,女性通常被排除在警察院校、飞行员训练和海洋产业外,“他们也并未降低女生考理工科的分数,因为传统观念还是培养男生。”
中国教育部表示并未给男女生设定不同标准,但允许高校某些特定专业适当调整录取比例。阿拉伯语便是例子,因为很难把女生送到一些阿拉伯国家工作。女性权益保护组织计划在下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挑战这一被其认为双重标准的行为。她们还尝试提起法律诉讼,但前提是能找到愿意出庭的原告。卡拉决定不起诉,并隐去自己的身份和目前所属院校,以免遭报复,“即便我胜诉也不见得会受益。他们告诉我,这种不平等符合国家利益,谁也无能为力。”(作者芭芭拉德米克,伊文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