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兰州市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困难群众的再就业问题,开发了公益性岗位,此举为缓减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期,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调研发现,近10年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吸纳诸多就业人群的同时,也让本就不充裕的就业专项资金面临巨大支付压力,当初积极鼓励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正在蜕变第一步便是减员……
变化已经开始
10点20分,闹铃准时响起……但于凤英已经不需要赶在11点整去社区夕阳红餐厅报到,她的送餐工作由另一位大姐顶替。10月26日中午,于凤英突然无事可做,她已经不再被别人需要,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显得怅然若失。此前一天,社区工作人员正式通知于凤英,她的助老员工作正式结束。
今年50岁的于凤英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份稳定的工作,年轻的时候受累于家庭无法工作,等孩子们逐渐长大,她却失去了找工作的最佳年龄,先后打过十几份零工,直到2008年社区招募助老员,她才得以以“志愿者”名义进入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西湖街道西街社区助老公益性岗位定编8个岗位,但一直有13名助老员在这里工作,于凤英是其中之一。社区书记刘淑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如何给13名助老员和一名厨师支付报酬,因为这14名工作人员的报酬只能够从8个定编的岗位工资总额里分配。
今年9月,七里河区政府成立了公益性岗位办公室,对所有公益性岗位定编,实行一岗一人,工资统一由区就业局从就业资金里统筹发放。于凤英当初以“编外”的身份上岗,如今定岗清退,她首当其冲。
郑文伟已经再就业,他在一家单位值夜班,每个月有800元的收入。1999年,郑文伟在七里河区一家国有企业下岗,当时,他感觉没着没落的。从机修工人到车队维修工人再到车间团支部书记,虽然当过工人,但时间不长,郑文伟没有学到技术。下岗后郑文伟发现自己一无所长,而那些有技术的同事早在企业效益下滑的时候就外出“找光阴”去了。郑文伟在网吧值过班,帮人卖过板材,做过切菜、配菜师……
2004年,兰州市开始综治队伍建设,这是政府为求职困难人员提供的公益性岗位,郑文伟成了社区综治队伍中的一员。当初,他穿上综治员制服走街串巷巡逻的时候,滋味并不好受,常常会受到同院的居民、以前同事的质疑:“一个月150元,你也干?”“这么年轻不出去吃点苦多挣些钱,当综治员?”郑文伟说,这些亲近的人们是“怒其不争”,出去打工,无论怎样一个月都能挣个七八百元,觉得只有懒惰的人才愿意干这一月150元的工作。亲近的人如此,那些陌生人的话就不太顺耳了,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常常会有人说:“管的还多得很!”或话里有话:“下了岗的嘛!”因为喜欢这份公益性工作,郑文伟仍然顶着风雨坚持走了过来……没有想到的是,在他50岁刚过一点的时候,因没有获得公益性岗位续签合同的机会,再次失业了。
郑文伟不知道,他从事了8年之久的公益性岗位正在遭遇其设立以来最深刻的蜕变。蜕变的第一步就是减员,七里河区就业局分管公益性岗位的一位高姓副局长说,今年全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由3800多人减到3499人,其中综治员岗位压缩最多。
不堪重负的就业资金
“最低工资都涨了,我们的工资啥时候能涨?”交通协管员李佳慧面对记者采访,赶紧把她最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了。43岁的李佳慧是一位单身母亲,交通协管员的工作她已经干了7年,工资从最初的300多元涨到现在的760元,李佳慧觉得生活还是紧张。
作为下岗女工,她目前挣的钱大部分都存起来续缴了每年4000多元的养老保险,再坚持4年,她就缴满15年了,等到退休年龄,她每月就能领取700元的退休金了。李佳慧说:“经济上考虑得不多,这个岗位就图个稳定,也方便照顾孩子。”
2012年4月1日,兰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760元调整到980元,李佳慧从那时就盼着涨工资,半年过去了,她的工资还是没有变。
七里河区就业局高副局长说:“公益性岗位最低工资没有调整以及最近压缩公益性岗位数量,只是因为一个原因用于支付工资的就业资金面临巨大压力。”
在兰州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得到的一份2012年9月13日印发的《兰州市公益性岗位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用人单位应及时足额支付公益性岗位聘用人员劳动报酬,并为聘用人员购买社会保险。该条文明确指出,聘用人员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其工资主要由政府发放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构成。兰州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工作人员说:“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从区县政府筹集的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标准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其余部分为用人单位向聘用人员支付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20%。”
但是目前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人员,实际上只得到了政府发放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兰州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工作人员粗略算了一下,如果要补齐用人单位向聘用人员支付的工资,全市按照现有公益性岗位,一年要多支付4000多万元。兰州市公益性岗位多涉及社区平台、社区服务、机关事务、公共治安和维护稳定等几个大类,很少有企业类的公益性岗位,因此,多出来的近4000万元将由政府财政埋单,对公共财政而言压力不小。
兰州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提供了一组公益性岗位补贴和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发放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84656人次,发放金额5.38亿元;发放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17806人次,发放金额5336.66万元。2011年全市共使用就业专项资金2.66亿元,其中用于发放岗位补贴1.48亿元,占到了57%,此外,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0.54亿元,占比达20%以上。工作人员这样分析数据:“就业工作有诸如就业培训、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十大项工作,公益性岗位只是其中之一,但是所用经费过半,其他工作怎么做?”
岗位冷热不均已至临界点
城关区环卫局道路清扫保洁队第二管理站负责人说:“2007年最多的时候,我们站公益性岗位上有十五六个人,现在只有3个了。”
赵慧清是其中之一,也是这个岗位上干得最久的一个,她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4年。2003年,赵慧清下岗,一直打临工,月工资最高拿过600多元。2007年就业局开始大量招聘公益性岗位用工,她最初并没有选择环卫工人的岗位,只是其他岗位都招满了,只有环卫岗位空缺多,她就干了这个。
赵慧清所在的公益性岗位属于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岗位,由于薪酬与其他公益性岗位相同,人员变动更为频繁。兰州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的工作人员说:“大量非技能性岗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诸如社区工作的各种“专干”、交通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则是香饽饽,这些岗位占总数的45.1%。
兰州市目前有市、区(县)两级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市级开发的岗位有600个,区县开发的岗位有39种,就业人口1.8万余人。有关人员调研后承认,“受就业专项资金限制,目前公益性岗位就业人数已经迫近临界点,公益性岗位招聘必须变"只进不出"为"不出不进"。”
“公益性岗位里,综治员类岗位是最庞大的群体。”城关区就业局社区服务办公室的杜青霞说,“城关区去年开始就没有再新增公益性岗位了。”据介绍,今年7月份以后登记愿意干公益性岗位而未能够满足的就业困难人员有三四十人。
在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兰州市公益性岗位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的聘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希望通过合理流动,为新增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岗位,但是此举遭到了在公益性岗位上的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兰州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工作人员对此颇为无奈,“很多人把公益性岗位当成了职业去做,满3年出不去,新增就业困难群体就进不来,这个岗位设计之初遵循的"过渡性、救济性"属性就失去了意义。”
一个好消息是,2012年1至9月,兰州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口7万多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只有1100多人,选择民营企业、灵活就业的人群更多了,相比之下,公益性岗位目前已非就业主要渠道,而这也为公益性岗位最终回归其本意有了现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