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玉树地震后,加多宝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灾区捐出1亿元人民币用于4个项目的运行,此4个项目至今年底才全部完成
2010年曹德旺父子向西南五省捐款2亿元人民币用于抗旱救灾,这笔捐款的部分利息用于支撑该项目的运营
近日有媒体报道,香港大学医学院在2005年获李嘉诚承诺捐款的10亿港元在8年过去后仍没到齐,而港大医学院却已被李嘉诚冠名多时。港大校长证实,“捐款是分期支付,至今尚未收完钱”。
对于大额捐赠是一次性到齐还是分期到账,不同捐赠款项会根据捐赠协议各有不同,而捐赠分期到账也是目前慈善捐款中一种常用的支付方式。先前本报针对此事所做的“益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64.06%)的网友表示能接受善款分期捐赠,他们认为“如果捐款人和受捐人就付款方式达成了契约,理应受到尊重”;但也有10.1%的网友表示“不能接受”,理由是“既然捐赠就该‘一次性解决’,否则就有‘忽悠’之嫌”。
面对种种疑问,过半(50.33%)网友认为“公众应对捐赠方式、规则多一些了解,放平心态,营造宽容的捐赠环境”。基于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若干家基金会,试图解释一些公众所关心的疑问。
分期付款及到账时间
“付款模式基本上就是这两种,一个是一次性到账承诺一个期限,一个是分期到账但是承诺一个总额。”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介绍。
中国扶贫基金会涉及到的亿元捐赠中,有一次性捐赠并且拨付非常迅速的,比如加多宝在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发生后作出捐款1个亿的承诺,一周时间就全部到账。刘文奎直言,这比其他很多小额捐款都要迅速得多。
分期拨款的情况,大多是根据协议进行的。他也举了例子,“在2002年时,香港祈福集团给我们捐了200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当时约定是捐10年,每年200万元,一共2000万元。再比如恒大集团承诺捐赠3.5亿元,是分十年进行,每年3500万元。”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传播部副总监姚遥介绍,他们的大额捐赠不算太高、一般都是千万元级的。分期付款大多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和企业的营销挂钩的,一种是和企业的战略和结款周期挂钩的,因为其账目结算是一年为周期的,所以才会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
“比如禾绿公司承诺‘吃一碟捐一份’,但是有一个保底额,每年两次结算,到期就会把钱拨过来,这是一种定期结算的合作形式。”姚遥说。
另外,也有像可口可乐公司这种制定一个上限的。“它在抗震救灾紧急调拨物资方面承诺了一个每年的限额,一旦发生灾害我们要去救灾的时候就提出申请,它就会立刻调拨物资。”姚遥补充道。
所以,关于每一笔大额捐赠的付款方式都各不相同,涉及到分期付款也有不同的情况。“最重要的还是根据捐赠协议的内容来进行,捐多少钱、什么付款方式、时间期限等事宜,我们都会在捐赠协议中写清楚。”刘文奎强调。
基于此,捐赠协议或承诺书中将付款方式、到账时间等相关事宜写清楚,就尤为重要。
“捐赠协议里都有捐款到账时间,严格按照标准合同范本签订,一般是签订协议后7个工作日内到账。但7个工作日内有可能赶上主要负责人出差,或其他客观原因,稍微晚几天是比较正常的。”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兼项目筹资部主任郭晓说道。
增值部分的约定
7月末,海南省人民政府的网站上一则消息说,“截至7月28日,海南省慈善总会累计接收到我省社会各界为四川省雅安地震灾区捐款达602.07万元(含利息0.19万元)”。这其中特别强调了利息。
在大额捐赠款项到账至项目开始之时的时间段里,产生的利息或相关增值如何使用,这是很多人对于大额捐赠的另一个不解,而通常情况下,会有用于项目本身或支持项目运转的成本两种说明方式。
“资金使用之前有利息增值,实际上企业都知道,而且大额捐赠产生的增值较多,很多时候我们会在捐赠协议里写明这部分的用途。有的企业会主动提出来,说这部分钱用做支持项目运转的管理费,有的就会要求这笔钱用到项目里。”刘文奎解释道,“比如曹德旺当时捐了两个亿,那么这部分利息就用于支撑项目的运营。”
玉树地震发生后,加多宝第一时间捐出1个亿给中国扶贫基金会,但是这笔钱怎么花、怎么花得有效,双方多次沟通后认为应当将这笔钱用于灾后重建,在当地支持四个可持续的、可以让灾民恢复生产生活的项目。
所以前期的沟通、调研占了很长时间,四个项目一直持续到今年底将全部完成。“这真的需要企业的充分信任和理解,怎么把钱花好而不是花得快,那么产生的增值部分我们也会达成一个共识。”刘文奎说。
对于“时间差”里的增值,姚遥也认为和企业达成共识与默契很重要。“大额捐款之前大家肯定会谈得很明白,企业很清楚你的这笔捐款会怎么花,所以给你拨多少钱它心里是很有数的。”
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做法,是将捐款的保值增值收益以及利息,归入非定向资金,这也是大多数基金会的做法。“比如我们有一个‘儿童紧急救助行动’,这个行动下有个基金,这个基金中的钱都来自非定向的。因为儿基会日常捐赠中来自个人的非定向捐赠非常多,都是零钱,十元、几十元,积少成多,都汇总到这里。大额捐赠,因为项目的实施进度有缓急,银行产生的微薄利息也归入这里。”郭晓介绍说。
拖延或诈捐怎么办?
芦山地震发生后,壹基金接受到的企业捐赠占整个捐赠的约52%。“很早的时候就都已经到账了。”姚遥说。
因为“诈捐事件”频出,加上地震救灾对时间的要求格外紧迫,所以企业通常都非常重视捐赠的到账时间。姚遥坦言,企业本身也害怕被说成有诈捐嫌疑,这对企业的形象影响是非常大的,本来想做好事,但一旦被指责诈捐,形象会一落千丈,“大家都忘记了你在做好事,对企业本身来讲损失太大了。所以我们收到捐款非常迅速。”
除此之外,对于企业大额捐赠的延期情况就要区别看待。
刘文奎介绍,虽然有些企业承诺却不兑现,或者分期捐赠中有某次拖延,但有些确实是特殊原因。“比如捐赠企业协议约定捐三年兑现完,但在中间它的运行遇到了困难,并不是要诈捐或是欺骗,我们是能看出来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去跟企业打官司,逼迫它们捐钱。它有能力的时候出来做好事,那真的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要给予理解和宽容。”
另外,对于无故拖欠或恶意延期的企业,公益组织必要时也会寻求法律途径。“一般去一份律师函或者相关文件,就可以了。很幸运,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正式起诉谁。”刘文奎说。
而对于“诈捐”现象,不仅会伤害到企业本身的形象,也会给公益组织带来信誉上的伤害。“比如你承诺了捐赠又数额巨大,公益组织已经做了调研、项目规划、与项目实施当地的协调等工作,这时候如果钱突然没有到位,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就会失去对公益机构的信心,这对其他捐赠人是不公平的。”刘文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