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有着一张大嘴,一脸笑容,一腔东北味儿的人站在你面前说:“您好!我叫王发财,是民间通讯社爱报道工作室的一名公民记者,您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你会是什么反应呢?
十年前,没人知道王发财是谁,更没人知道爱报道工作室是什么。但如今,王发财已经成为了业内的王老师,爱报道工作室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小学学历的农民创立首家公民记者团队
王发财既不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也不是大媒体的从业人。最初的他只是一个农民,一个草根。“我只有小学学历,初中稀稀拉拉上过两年,童年时代,除了长白山区巴掌大的一块天,我没有领略过更精彩的世界。”王发财说。
人穷志不穷,渴望知识的他业余时间都去白山市图书馆看书。图书馆的一个管理员影响了他,这位管理员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隔三差五就能收到几百块的稿费。钱虽不多,但对手头拮据的王发财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发财认识了中国青年报吉林站站长,跟着这位站长去做了两回采访后,王发财学会了些许技巧,并开始远离村庄去采访一些陌生的人,探寻不寻常的事。这种新鲜感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在信息闭塞的山村,通过采访探寻未知的事物,在他看来就是精神上的一种礼遇。
从此,王发财就在新闻报道这条道路上一直行走,并开始创办中国首家公民记者团队——爱报道工作室。
2008年初创时,工作室叫京都报道工作室,主要报道一些传奇人物故事。后来王发财改变了想法,尝试报道社会中的普通人,报道那些被主流媒体忽视的社会群体,替他们发声,传递价值观。于是京都工作室解散。
2012年,王发财与妻子欧阳洁共同创立爱报道工作室。“爱报道,喜欢报道。不为钱,人人都是报道者。”这就是爱报道工作室创立的初衷。
确保报道内容质量的同时发展渠道
不到1年的时间里,爱报道工作室的成员已经有五六十人,除王发财一人是全职员工外,一半成员是兼职工作人员,另一半是志愿者。这些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记者,有律师,还有学生。
最初的爱报道工作室一无所有,采访精英名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采访一个明星,王发财需要打数百次的电话,没有当事人的电话号码时,王发财不惜跑遍大半个北京,到对方的工作地点等候。没有记者证,就全靠真诚打动对方。慢慢地,王发财有机会采访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并且与他们成为朋友。
爱报道工作室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但他们的报道已经遍布全国各地。自成立至今,爱报道工作室已经和国内300多家媒体合作过,长期保持合作的媒体就有30多家,一篇稿件最多传播过50多家媒体。
爱报道工作室的稿件坚持以内容为王,保持每月十多篇的供稿量。为了保证稿子的质量,每篇稿子王发财都要亲自把关。
爱报道工作室对每一条新闻线索都要进行多次核实,确保稿件的真实可靠。然后派出采访成员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尽量减少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采访。所有稿件在写作前,团队成员会从角度的选定、文风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稿件发出前都有专人负责修改和校对。
而在信息发达的如今,渠道又成为了各家媒体争夺的另一法宝。爱报道工作室也紧跟时代的潮流,开设爱报道官方网站,开通官方微博@爱报道工作室,将来还讲打造微信群及爱报道电子期刊。
未来做专业新闻报道机构
在中国,自由撰稿人很多,公民记者也不少见,但像爱报道工作室这样的集体机构全国只此一家。面对未来,王发财说:“我想做专业机构,并不想做成公益机构。”
王发财说,爱报道工作室未来可能会往几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可能会成为各大媒体在北京的采编中心,另一个是爱报道工作室自身创办杂志或报纸,又或者汇集采访资源,帮助同行,再或者考虑培养年轻人的独立新闻意识,对新闻事业发展做贡献。
在爱报道工作室,王发财可谓是整个组织的核心。掌握着组织运作的大权。稿费由他发,资源也由他提供,各项事宜几乎都是他在全权处理。
当被问及:“如果自己不干了,这个组织会跨么?”
王发财从容地说:“我觉得垮不垮不是问题,它的思想会延续就好。一起共事过的人,价值观还在,只要生命在延续,价值观就在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