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在行动”主题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华沙会议期间举行。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指出,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NGO(非政府组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提高社会公众意识、传播国际经验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该主题边会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和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战略处联合主办。绿色浙江环保组织、全球环境研究所等NGO组织的代表从“科技让中国社区更低碳”等方面向与会者介绍了民间组织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的作用。
苏伟指出,NGO的实践是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府行动的有益补充。华沙大会之前,中国代表团曾专门组织召开了气候变化领域NGO对话会,就华沙会议、国内政策行动、NGO关注的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华沙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还将与NGO组织进行对话。苏伟也表示,下一步,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与NGO的交流和合作,为NGO参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拓更加丰富的参与途径。
在听取了多位NGO代表的发言后,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战略规划处处长田成川表示,NGO代表在促进低碳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公众参与方面所作出的积极探索和提出的建议,都很有建设性,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完善很有启发。
田成川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治本之策。
田成川将中国经济比喻为一辆在路上行驶的汽车,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重点在三方面做出改变:
一是“换档”。中国经济以前习惯高档位行驶,速度快,油耗大,也不够平稳,现在要把速度适当降下来,用更省油、更平稳的方式行驶。
二是“换车”。中国经济有三台发动机,以前投资和出口这两台高油耗发动机马力大,消费这台低油耗发动机动力不足,今后需要的“新车型”应该是三台发动机性能更加平衡,要提升消费这台低油耗发动机性能,把投资发动机的动力保持在适当水平,并改进出口发动机性能,这样车上的乘客也才能更舒适、更幸福。
三是“换道”。换档和换车属于治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治本。以前中国主要走的是一条以GDP为导向、粗放的发展道路,今后要换到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上来,这条道路才能使中国经济走得更稳、行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