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在北京望四川,是因为,西南处,曾经历国殇;从汶川到芦山,可见两场地震在国人心中的关联,一个国家与社会面对灾难的变与不变。
2013年4月20日上午,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到21日凌晨为止,地震已经造成160人遇难,逾5000人受伤,150多万人受灾。
这场地震,离汶川地震震中200余公里,距汶川地震5周年仅差二十来天。汶川地震疮痍还在平复,新的打击再次来临。
5年间,特大地震两次击中四川,同一片土地上,连续遭受苦难。那里的同胞是如此不幸,而在有了微博、微信,智能手机也更加普及的时代,来自地震灾区的任何消息,都可能在瞬间引爆公共舆论空间。也正如此,雅安地震烈度虽逊于汶川地震,但对公众的心理冲击,并不逊于五年前。
在北京望四川,是因为,西南处,曾经历国殇;从汶川到芦山,可见两场地震在国人心中的关联,一个国家与社会面对灾难的变与不变。
5年前,汶川山河移位,生离死别,国人焕发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似乎超出许多人的想象,但是又似乎注定出现。近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非常营救中体现出来的团结、坚忍、乐观、感恩、悲悯,在短时间内聚合成了抗震救灾的巨大能量。2008年,被称作中国“公民社会元年”。如今,我们看到,同样的公民精神,正在芦山延续。
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5年前,全中国人与汶川灾区人民心连心,为他们送去源源不断的捐助;5年后,中国再次紧急动员,救灾车辆、志愿者、医疗专家等,奔向雅安和芦山。
在北京望四川,快速的灾难应对没有变。习近平、李克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紧了解灾情,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中央各部门均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驰援灾区。地震发生8小时后,李克强已抵达震中芦山县。
从北京望四川,同心戮力没有变。地震发生后,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集体到个人,都在迅速行动。全媒体时代,无缝隙直播灾情,让民众与灾区一起脉动,与灾区的命运紧密相连。
从北京望四川,无论是否在现场,自发的动员没有变。无论是自愿降价出售食品的小店主,还是免费发矿泉水的老板娘,以及雅安街头自愿献血的人们,都阐释着可贵的公民精神。
汶川与芦山,并不遥远。震中芦山,距汶川不过280公里。但两地的民众唇齿相依——汶川的数十位的哥,车里装满水和方便食品赶赴芦山灾区。而在映秀,人们抢着报名去援助雅安。
从汶川到芦山,从公民理念到公民社会的自组织能力,已远胜当年。比起汶川地震,慈善公益组织,对于灾难的反应速度,以及动员规模,都大幅度提高。民间慈善组织壹基金这次在筹款、救援组织中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从汶川到芦山,应对灾难,社会更加理性、成熟。地震发生后,网上很快就出了理性的声音呼吁,让出成雅公路这一“生命通道”、不要过多挤占灾区电讯资源、不要过多干扰救援人员。
人的命运的集合,就是国的命运。每一次灾难,都是对“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公民社会的考验。
哀悼逝者,救助伤者,抚慰幸存者。我们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谁都知道,自然灾难不会远离这片国土。4月20日,一个不平常的周末,在北京望四川,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发现,一个国家、民族正在灾难中成长,在灾难中变得从容和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