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NGO在呐喊,毕业生在彷徨

2013年6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河北师范大学了解大学生就业情况

 

2012年11月,正是2013届大学生求职的黄金时间。北京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陈飞,却早早就与非营利组织“美丽中国”签订了就业协议。而他的同学们,除去考研、保研和考公务员的人以外,余下的都正辗转于各大公司的招聘会现场。

 

2013年,中国共有699万大学毕业生,截至6月初,仅有约40%找到了工作,剩下的60%,也就是大约400万,尚不知何去何从。

 

吊诡的是,在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年”里,很多公益机构却大呼“缺人”。一边是大学生供过于求,一边是公益机构招不到人。大学生就业与公益机构招聘,二者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鲜明对照。

 

2009年,现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曾表示,根据国际NGO吸纳劳动力占总人口2%左右的比例来推测,随着中国NGO的发展,其人才吸纳空间将高达2500万,而目前我国NGO领域就业人数只有250万左右,尚余2000多万的人才吸纳空间。

 

从现实情况看,“2000多万的人才吸纳空间”的作用尚未显现。背后的隐秘原因在于,大学生不敢选择公益机构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公益机构对应届大学生亦存在诸多不信任。

 

公益机构:职业第一站?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2012届毕业生姜厚明,现已为“美丽中国”云南保山项目点服务近一年了。去年毕业季到来时,姜厚明突然放弃了出国留学计划,选择了一种有别于大多数同学的生活。2011年11月,“美丽中国”在厦大的招聘会上,他与“美丽中国”签下了初步就业意向。一番纠结之后,2012年1月,他决定正式与“美丽中国”签约。“有时仍感觉不适应,但我会坚持自己的选择。”电话那头,远在云南保山农村支教的姜厚明告诉《中国慈善家》。

 

大学生选择公益机构作为第一份工作,在公众看来,多少有些非主流。

 

“大学毕业生选择商业组织还是公益组织,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来决定。现在的大学生,商业、公益的东西都不太懂,刚开始选什么都干不好。如果本人想去公益领域尝试,公益机构也愿意提供机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零点YES黑苹果青年理事长袁岳告诉《中国慈善家》。

 

袁岳和他领导的零点YES黑苹果青年,一直鼓励大学生去做社会服务、社会公益和社会调查。在他看来,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做过“黑苹果”(高度社会化的大学生),那么毕业后加入公益组织,是一件“纯靠谱的事情”。

 

与袁岳支持大学生选择公益机构作为第一份工作不同,成都文翔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执行长、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启智的一贯立场是,不鼓励大学生一毕业就投身公益慈善。据他观察,部分大学生选择公益慈善机构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往往是出于一时的热情。“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公益机构是个相对轻松的地方,他们并不了解公益慈善领域的真实情况。”

 

在徐启智看来,由于公益机构急需人才,大学生应聘公益机构的成功几率相对较大。“但是,经过企业应聘的过程,大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生活的艰难,对社会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经过企业的规范化训练,再把商业管理经验运用到公益中,这种路径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更利于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徐启智分析道。

 

当然,也有准入门槛极高的公益机构。“美丽中国”的招募要求之高,不亚于名企。“我们曾经邀请高盛的员工和我们一起进行面试,他们都觉得我们的招募非常严格,要求非常多,从事‘美丽中国’提供的工作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美丽中国”中国招募与大学关系经理李霖菲告诉《中国慈善家》。

 

艰难的选择

 

无论是大学生公益机构就业,还是公益机构招聘大学生,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场艰难的选择。

 

“我们不太喜欢招募大学生公益机构的事情非常繁杂,只有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才能胜任,而现在的大学生太脆弱了。”某资深公益人告诉《中国慈善家》。

 

很多公益机构不敢招募大学生,“美丽中国”却坚持把90%以上的岗位提供给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是离知识最近的一个群体,如果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想从事公益慈善,那么一毕业就选择进入,机会成本相对较低。况且,两年的服务期内,我们将提供各种机会帮助大学生提升各项能力。”李霖菲说。

 

2012年3月,“美丽中国”在厦门大学举办了春节招募会。来自云南山区的赵同学在招募会结束后说:“我非常渴望回到云南,帮助山村小孩子拓宽视野。可是,‘美丽中国’每月2000元的补贴对我来说有点偏低,况且父母也希望我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赵同学的想法绝非个例。很多大学毕业生都认为,选择去公益机构不仅收入低,且“不太体面”,是一件委屈的事情。

 

公益机构的薪酬待遇的确不容乐观。据几家大型基金会联合推出的2010《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NGO从业者的薪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约占90%,2000元 3000元段最为集中,无固定收入和月薪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18.4%,近4成公益机构未给员工上社会保险。

 

袁岳认为,大学生没必要因为选择去NGO,特别是草根NGO工作而感到委屈。选择去草根NGO工作也有有利的一面,它可以增加大学生吃苦的历练,有助于他们提高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能力。“你看,我不也是做草根社会调查出身的。”袁岳笑着说。

 

除了公益机构提供的薪酬偏低、福利得不到保障、公益机构对招募大学生存在疑虑之外,大学生公益机构认识的缺乏、公益机构没有提供适合大学生公益产品,也是造成大学生公益机构之间供需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陈飞观察到,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有做公益的热情,但苦于公益机构无法提供合适的公益产品,因此,对于公益慈善,大学生往往“有心无力”。此外,大学教育中也没有设置相应课程,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公益慈善的认识和理解。“因不了解而产生顾虑,导致很多大学生公益机构失之交臂。”一名资深公益人士告诉《中国慈善家》。

 

 

打破围墙重在观念

 

如何解决横亘在公益机构与大学生之间的供需鸿沟,成为当前公益机构、大学生和教育部门都应该反思的问题。

 

今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后,北京女孩李天姝选择回到中国,来到“美丽中国”云南项目点工作。据李天姝观察,在美国,诸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等名校,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会都选择到非营利机构工作。这与美国非营利机构相对优厚的薪资待遇和先进的管理运作模式密不可分。此外,“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在招聘方面非常活跃,每年都会来哥大做很多次专场招募会。美国的公益事业较为专业,对数据处理、政策分析等人才的需求旺盛。”

 

“为美国而教”2009年提供了4100个职位,竟吸引了3.5万人应聘,其中有10%是顶级名校的毕业生。无独有偶,凭借相对专业化的管理和良好的口碑,“为中国而教”今年计划招募145人,吸引了全国2000余名名校毕业生前来应聘。

 

对于中国的公益机构而言,完善治理运作模式、提高专业化水平,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提高从业人员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进入,也异常重要。

 

在一次论坛上,李连杰表示,“公益组织的人才,应该是专业人才,不能是随便什么专业都能做、拿着低工资的‘廉价’人才。我从来不相信拿着3000元工资的人,可以领导好有着几亿元资产的公益组织。”在美国,就职于非营利机构的大学毕业生年薪一般可达五六万美元。

 

中国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和培养的缺失,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公益机构之间供需失衡的原因之一。

 

“作为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分支,美国高等教育中对公益组织的治理、运作、项目评估等专业方向已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而与之对应的是,在公益慈善领域,存在大量吸纳大学毕业生、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机构。”某资深公益人士告诉《中国慈善家》。

 

正如陈飞所言,公益机构应该考虑开发适合大学生公益产品。什么样的公益产品适合大学生呢?在陈飞看来,“能够满足大学生课余时间较为零散、思维活跃、喜欢尝试新事物和能在项目中提高能力等特点的公益产品,将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突破眼前困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如果整个中国社会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仍以金钱的多寡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或者大学生迷恋公务员、外企等“好单位”的择业取向不变,未来一段时期内,横亘在大学生公益机构之间的围墙将很难被推倒,遑论变成桥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NGO在呐喊,毕业生在彷徨  呐喊  呐喊词条  彷徨  彷徨词条  毕业生  毕业生词条  NGO  NGO词条  
公益

 过半农村学生无法就读普通高中

11月7日,2013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在西安举行。会上,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史耀疆发布的报告显示,西部三成农村小学生贫血、学习焦虑致西部农村初中生辍学,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