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五年,这些年,灾后重建的话题一再被提起,来自各方的支援纷至沓来,曾经支离破碎的灾区如今重新焕发生机。就其本质而言,民众关注的多是灾区的物质家园重建,即让灾民重新收获安身之所,然而,人之为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微妙与复杂,可想而知,家园尽毁,亲人逝去,此番遭遇给幸存者带来了何其大的心理创伤!灾后重建显然不能局限于物质家园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从无数国人口中说出的这句话,如今还在重复,今后还将如法炮制。这是我们的无奈,对于普通人而言,无论对逝者还是生者,能做的都极其有限,媒介也大抵如此,我们曾描述过去五年间国家与社会发生的变化,以此告慰生者,这样的总结对治愈国民心理创伤和信心恢复都至关重要。然而,这些宏大叙事所寄予的关怀注定只是针对抽象的群体,至于生者如何坚强,这个问题很少人能够解答,今天它尤其值得我们思考。
精神家园重建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议题,这其中,心理防御机制的重建至关重要。安身之所化为乌有,生活环境失去依托,安全感悬空踏虚,加之亲人离去,诸如恐惧、悲痛、无助、焦虑乃至内疚的情绪反应蜂拥而至。避免灾难给自身心理带来持续创伤,幸存者须恢复心理防御机制,这离不开外界的襄助。回顾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种种细节,不难发现一种有益的现象,即社会普遍关照灾区幸存者的心理,媒体的工作有所取舍,较好地避免了因报道可能带来的创伤。另外,正如心理学专家所指出的那样,政府部门及时公布灾区信息,国家哀悼日的设定等,这些举动从心理学角度上都有着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