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居民在七一空间学习上网(记者 方智恒 摄)
2013年七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二,董燕如像往常一样,带着自己上小学的一对儿女,在雅瑶市场搭乘沥02来到七一空间,女儿何晓莹喜欢在这里学画画,也喜欢参加大哥哥大姐姐组织的游戏。
同一天晚上,在佛山黄岐的共融广场上,几十名来自各个社区的小孩,穿着Bling Bling的表演服,在舞台上秀特长,手旗舞、爵士鼓、空手道、钢琴演奏……虽然天气有些闷热,但孩子们充满童真的表演吸引了不少市民。
如上两个场景中的幕后管家,一是广州成长动力社工中心,一是大沥的13个街坊会,前者是政府购买的专业NGO(非政府组织),后者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在大沥向城市化转型的进程中,他们正在成为承担社会服务的主角,也成为社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他们主导的“参与、承担、融合”的故事,正在大沥的各个社区上演。
五年级学生乐当“电梯先生”
昨日上午9时,在大沥城区小学读5年级的胡家栋,轻车熟路地来到离家不过步行10分钟距离的七一空间,签到穿上红色义工服之后,他就开始站在电梯边。看到行动不便的居民来时,他就跑去向社工姐姐报告,然后社工会拿着钥匙打开电梯,胡家栋就进来为大家服务,“您好,请问您去第几楼?”他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按下数字,然后礼貌地把大家送到想去的楼层,没有人用的时候他就和社工一起把电梯给锁上。
在七一空间工作的社工主任林美嫦告诉记者,两个月前在试运行时电梯并不常上锁,由于是观光电梯,很多孩子觉得好玩,就索性在电梯里面不停地上上下下,个别小朋友为了争电梯还打闹起来。胡家栋看到这一幕之后,主动报名义务做“电梯先生”帮忙维持秩序。
做了一段时间“电梯先生”,胡家栋发现,由于七一空间楼层并不高,真正需要坐电梯的人也不多,倒是每天都有不少小孩子在玩,因此他建议平时把电梯锁上,有需要的人来时才打开,这一建议被社工采纳了。
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为什么对社区活动空间这么有感情?为什么如此愿意为之做事?胡家栋告诉记者,从他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来社区玩,由于爸爸妈妈平时都要上班,假期里他被留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觉得挺没意思的,后来在妈妈的朋友介绍下,他开始来社区活动空间玩,如今放假来这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近来他的邻居家庭出现变故,和他差不多大的两个孩子没人管了,每天他就带着他们一起来七一空间。
沥雄社区居民的“第二家园”
“爸爸的老家是清远,大沥是我们的第二家乡,而七一空间则是我的第二家园。”胡家栋告诉记者。
在七一空间,像胡家栋这样的青少年有很多。社工主任林美嫦说,目前七一空间已经有注册会员500多人,而报名做义工的超过3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青少年和儿童。“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他们的可塑性又非常强,所以我们在策划活动时,特别设置了儿童义工,让他们参与进来,并从中学会分享,学会承担,学会管理自己,学会感恩。”
对于社区居民尤其是小孩们的变化,沥雄社区党委书记谢彩华都看在眼里,这也印证了他们当时选择NGO的正确性。2009年,沥雄社区与香港小童群益会广州成长动力资源中心达成合作意向,成立社区青少年及家庭服务中心,沥雄也成为南海首个以社区为主体,向NGO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的社区。
“起初的服务中心相对简陋,但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孩子可以写作业玩游戏,家长还能去隔壁的舞蹈室跳舞。”谢彩华说,慢慢地这个中心对居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开办两年多的时间里,吸引了社区超过三分之一的孩子。去年开始,沥雄作为大沥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试点,启动了七一空间的建设,如今已投用,来这里参加活动的居民就更多了,除了来自沥雄社区的居民,还有不少周边社区的人都来,如董燕如就是来自雅瑶社区。
“还有不少来自盐步和黄岐的人。”林美嫦告诉记者,暑假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七一空间特别设计了100多项活动,现在每天都有300多人来参加。
与NGO并行的“自助服务”
除了七一空间外,在大沥镇东区,小候鸟驿站和新南海人梦家圆,两个综合体也是由政府出资打造,由专业社工机构来打理。
大沥还欲培养自己的社工团队。以新南海人梦家圆为例,里面就有27名专职社工,他们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带着社区一些专干参与,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也能独立地运作项目。“目前很多地方都缺乏专业社工,我们想用这样的方法,逐步培养孵化自己的社工,这是一件能解决未来需求的事。”大沥镇社工局常务副局长林婷说,目前大沥镇每个城市社区都有专业社工进驻,希望把他们作为社区服务的引子,来全面带动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
与此同时,一种创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也在大沥四处开花——街坊会。去年开始借鉴香港模式依托街坊资源,大沥镇的12个城市社区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街坊会。与社区居委会和专业社工机构不同,街坊会是一个自发性的民间组织,是由社区或居住小区内的热心党员、义工骨干、志愿者、热心人士及其他社区居民自愿组成,并以他们为主体开展力所能及的活动。
如今大沥的街坊会已经发展到22个,他们在社区居民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黄岐沙面新城生活六年多的刘千瑜称,他过去5年在社区认识的人还不如今年一年多,就是因为街坊会的活动多了。“我们经常在小区搞义卖、义演、义剪、义诊等活动,慢慢地大家都熟悉了,一段时间不搞活动他们还催我们。”沙面新城街坊会会长卢吉宏说,大家办活动尽管很辛苦,但是看到社区居民越来越融洽,觉得这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