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供应商降低环境标准赢得订单
山西晚报:您带领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作为一个NGO组织,近年来连发10期环境报告,从IT业到纺织业再到水泥业,引起广泛社会影响。最初是怎么把焦点对准IT产业的?
马军:很多人认为IT产业天然比较环保绿色,甚至有些人认为它是一个虚拟的产业,但实际上,大量硬件产品生产过程,所消耗的水资源量之大,所排放的有毒物质、有害物质之多,对整个环境会产生相当的危害。我们有一个数据库,里面有企业污染的记录。去梳理这些记录的时候,发现有相当一些排放重金属的企业,是IT产业供应链的部分,我们就把企业和品牌之间的关联找出来,当时涉及了29个品牌。这是在2010年。然后,我们和这29个品牌进行交流,后面陆续又增加了几个品牌,现在是33个。
山西晚报:排污企业和品牌之间的对应联系,都是你们自己去找出来?
马军:对,我们自己。这个过程不太容易。有两个方面比较难,一个就是谁是品牌的供应商?这个关系,有些处理得相当秘密,比如说苹果,它的供应链很难搞出来。还有一个,就是哪些企业有污染的问题?
山西晚报:这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太大了吧?
马军:一开始,确实有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有点疯狂。因为大的品牌,对付一个就很麻烦了,怎么可能去同时跟进这么多!而且你看NGO在中国的规模跟国际相比,不在一个层级上。国外有些大的NGO组织,都有近百年的历史,有数十万的会员,而我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只有10个人。
山西晚报:为什么不去针对具体排污企业一家一家披露,而要针对整个行业?
马军:我们的信息做出来,有些企业主动去整改,但是一些企业不愿意去面对。这样的话,就需要推动整个行业。也就是说,要给它们一个公平。我们认为整个行业,原先的规则是有问题的。这个规则是——谁的成本低,谁就有更多的市场。然后品牌按照这个思路,供应商谁的价格低,谁报价低我就用谁。
山西晚报:那就造成谁对环境的损害大,谁的价格就越便宜,谁就越能获得市场?
马军:对。很多供应商在这种诱导之下,就降低环境标准去赢得订单。这个非常负面,我们需要把这个规则扭转过来。为了扭转这个规则,我们做了一个叫“绿色选择”的倡议,倡议消费者去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
山西晚报:这就是“绿色选择联盟”?
马军:嗯。这个绿色选择联盟,全国不同地区分布的40多家环保NGO组织共同加入。我们希望通过供应链去撬动企业的减排,要求品牌不用污染企业做它们的供应商。
2 提高污染企业违法成本
山西晚报:如果污染企业不整改,就让它失去订单?
马军:是的。在中国,核心的问题是违法成本太低,守法成本反而高于违法成本,所以企业宁可交罚款也不解决问题。扭转这个局面,当然政府需要加强监管,需要打开环境诉讼的大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社会的力量也可以共同去关注,提高它的违法成本。比如说供应链遏制,就是特别典型有效的方式。企业违法被罚也就是几千块钱、几万块钱,到顶20万块钱,很多大企业根本就不在乎,但订单额动辄就是数百万元以上,甚至上千万元。
山西晚报:品牌反应如何?它们会积极响应吗?
马军:苹果曾经在29家品牌里的表现是垫底的,因为只有它当时不回应。它抗拒。它的回答是:“我有一个长期的政策,就是不披露(供应商)”。但是,后面呢,它也在社会的推动之下做出了改变。这里面有一些企业整改还是相当有力量的,包括在太原的富士康,投入了巨资。
山西晚报:为何“遏制供应链”对品牌有效?
马军:品牌对消费者是有承诺的,违背承诺会影响到美誉度。品牌在采购过程中,由于把环境成本省下来了,实际上利润的大头都在它手里,它受益了就该负责。供应商会说:“我挣的这点钱,要整改,就得关门了。我连这个生意都黄了,还怎么去做环保?”但是如果品牌提高一点采购的价格,这事不就解决了吗?就等于让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均衡,是一个成本的均摊。而且这样,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工厂,就不再仅仅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了,不再是一个垃圾场。我还可以是工厂,但我要清洁生产,我也提升了。而清洁生产的成本,你品牌作为采购的一方不能不承担这中间的一部分。
山西晚报:其实,最后对整个产业发展也很有益。
马军:这样就可持续了。要不然的话,各地竞相降低环境标准,这些产业实际上是一个扭曲的状态。
3 龙头扭转后面整个都会跟着动
山西晚报:苹果是什么时候开始回应的?
马军:2011年9月。我们在苹果问题上一共做了两期专门的报告,历时一年多,它终于做出了回应。之后是一系列的谈判,还有非常激烈的交锋。
山西晚报:它可能没意识到有这么一批人,会这么专注地持续追踪。
马军:它的确有些意外。而且它认为自己是有管理的,没有意识到供应链上会存在这么多问题。随后,苹果这边做了很多推动。
山西晚报:遏制供应链,针对品牌而不仅仅是具体污染企业,这是一种策略吗?
马军:品牌是龙头。实际上就像舞龙灯一样,它一扭转,后面整个都会跟着动。原本它的采购政策是只看价格不问环境表现,那后面就跟着朝这个方向甩,可以甩得很远。
山西晚报:就甩出我们那么多“癌症村”。
马军:对。但是它扭转过来的话,那种带动的力量也相当强。我个人一直坚信,在这个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善的力量,它需要被激发。如果动力机制不对的话,这个善就会被扼制,就表现不了,大家都只能蝇营狗苟地去为了挣一点利润而破坏环境。
我们希望和消费者沟通,你真的愿意用这些毒害、污染作为代价,去换取IT产品吗?我想,消费者最终是不会认同这样的做法的,在中国不会这样,在西方也不会。这种善的力量是存在的,但是如何把它激发出来,品牌就是一个核心、一个支点。我就是需要它去改变这个采购方针。一再交流之下,我们看到还是有一些品牌改变了它们的采购方向。
山西晚报:除了NGO组织的努力外,促使品牌改变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力量参与?
马军:地方政府和媒体,向污染企业或品牌施加压力。在披露苹果的过程中,苏州、昆山、武汉、太原的相关政府都做了跟进,这些跟进实际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撬动龙头、扭转它们。
在苹果转变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品牌的回应态度转向了积极,比如三星、佳能。相当一些品牌建立了机制,要求供应商整改。
山西晚报:品牌不仅仅对行业供应链产生龙头效应,行业内的龙头品牌也对行业本身产生效应?
马军:对,都在看龙头。包括上次关注纺织行业污染时,玛莎百货的转变。这些最大型的企业都是龙头式的,而且它有国际影响。
4 污染记录在哪儿上市都无法逃避
山西晚报:除了遏制供应链,你们还用哪些手段制约污染企业?
马军:一些能源原材料产业,很难通过供应链触及到,它在特别上游,规模也特别大。我们就建立了一个网站数据库,把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代码输入进去,都可以查到这些上市公司所存在的污染问题,它的子公司、关联公司是谁,完成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现在我们已经有80多家企业污染的记录,上市的地点包括上交、深交、港交,也扩展到纽约、东京、巴黎、韩国、新加坡。
山西晚报:在哪上市也不能让它逃了!
马军:只要在中国有市场,有污染记录,就会把它列入进去。我们希望国际的投资者也去关注这些问题,关注中国在海外的上市企业,也关注海外上市在中国设有工厂的企业。现在全球化生产采购投资,使得任何人要看清这中间污染的问题都比较困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信息把它呈现出来,把这个断裂的信息链条连接起来。
山西晚报:目前这方面有推动吗?
马军:我们今年开始了对水泥上市公司的推动。这是我们第一次对大型国企的推动。之前,绝大多数都是海外的企业,最多有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而这次,多数是大国企。
5 一己之力可以成为很重要的砝码
山西晚报:这是从供应链、证券和信贷多维度限制污染企业的发展啊?
马军:是!比如汽车行业,我去推动它的绿色采购,哪些污染企业生产的钢铁卖给品牌汽车了?很多大的房地产企业,都表示愿意推动环保,但是如果我们问他:你的水泥是谁生产的?你的钢铁、钢材是谁生产的?他们可能不会知道。如果我们去接触他们,如果他们愿意向供应商企业发出信号,这些力量都是不可估量的!
山西晚报:然后消费者再形成更深度的认知之后,那力量就更不可估量了!
马军:社会公众,都有这种善的力量,他希望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同时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推动。
山西晚报: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在里面是个什么角色,他没有专业知识。
马军:因为他认为这个问题大到难以去把控,以一己之力怎么去推动这些事情?但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它是一种撬动的力量。也就是说,消费者你这一己的力量,就可能成为很重要的法码,因为我们的杠杆很长。
山西晚报:您说过,“消费者的表达,我们不应该小看它”,就是指这个吧?
马军:嗯,我觉得真是不能小看这样的表达。你想“玛莎百货”全球知名呀,在纺织业的环保方面几乎是一个楷模,每次大型的讲台上他们都是站在那儿讲经验的,它并不知道自己的印染环节所造成的污染,甚至不知道谁是他们的印染厂家。北京四中的几个同学,他们在一个咖啡馆用手机拍了一个视频《拒绝污染的时尚》,发布在网上,很有推动价值。大的品牌,非常关注年轻消费者对它们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积极的力量,引导向一个关键的位置,就可以起到撬动的作用。
对于品牌,你是它的消费者,你其实也能引导它。“选择”这个概念就在这里。这个选择的力量,源起于消费者的一个表达,最终成形于政府的信息公开,作为NGO组织把它做成可以搜索的一个工具,再落实到相关品牌。品牌再用这个工具约束它的供应商,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就此被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