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漂亮女性更容易失踪?

摘要:为什么最受关注的白血病患者是女孩鲁若晴?为什么希望工程宣传画上是个大眼睛小姑娘?在欧美媒体中,白人女性占了失踪人口报道的相当大比例,她们真的更容易失踪吗?

2007年5月3日,4岁的英国女童玛德琳•麦凯恩(Madeleine McCann)在葡萄牙渡假胜地普拉亚-达卢什的酒店失踪失踪事件很快就成为新闻热点。一名英国商人率先拿出100万英镑征集线索;接着,一家商会又追加150万英镑奖金。英、葡两国的足球明星也加入了声援队伍纷纷向社会呼吁,帮助寻找女孩马德琳。

 

 

玛德琳的父母凯特和格雷出示失踪女孩的照片。

 

如果有谁试图通过欧美媒体来了解类似的失踪人口情况,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那些中产阶级以上白人家庭的女性或女孩占了失踪人口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仅从媒体传播的资讯来看,相比于那些失踪的黑人、或男性,失踪白人女性也占据了绝大多数篇幅。

 

白人女性真的比其他人群更容易失踪吗?根据美国FBI的犯罪信息中心(National Crime Information Center,NCIC)的统计,2010年美国失踪女性人数为355,243;失踪男性人数为337,660。失踪女性人数比失踪男性人数大概多了5%;但从媒体报道的覆盖来看,失踪女性获得的报道数倍于失踪男性。

 

除了性别,种族是另一个容易被媒体倾向性报道的因素。NCIC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白人和西班牙裔失踪人数为418,859。尽管NCIC没有单独发布白人女性的失踪统计数据,但不难算出,失踪白人女性大约占据了失踪人口的30%左右(这还没有剔除部分不被认为是白人的西班牙裔失踪人口),但她们获得的媒体报道覆盖比例却超过90%。

 

例如,同样是失踪的孕妇,白人孕妇拉茜•彼特森(LaciPeterson)获得了媒体大量的报道,电视台制作了连篇累牍的专题,报纸和杂志也持续跟踪事件的每个细节,网上关于她的资讯被上百万网友转发。但与拉茜几乎同期失踪的黑人孕妇拉托伊亚•菲格罗雅(LaToyia Figueroa)就没那么幸运,除了她家人雇佣的记者发布了协助寻找的报道外,几乎没有其他媒体跟进。

 

   

失踪白人女性更容易获得媒体关注的现象被社会学家称为“失踪白种女人综合征”(Missing White Woman Syndrome,MWWS)。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PBS NewHours的黑人女主持人格温•艾菲尔(Gwen Ifill),她同时作为媒体人和政治分析学家,敏锐观察到媒体在报道失踪事件时的偏见。

 

不仅媒体会出现明显带有偏见的倾向性报道——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是由记者和编辑充当“守门人”,由他们来决定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可以把MWWS归咎于媒体人的偏见,像Twitter这样的自媒体,在关于失踪人口事件的资讯传播也能明显观察到MWWS现象。

 

在米亚•穆迪博士(Mia Moody, Ph.D.)主持的一项关于MWWS的研究中发现,对黑人失踪妇女的报道大多聚焦在她们精神包袱上,如滥用药物的男朋友,或者糟糕的个人史;但同样的媒体,在报道失踪白人妇女时,则会着重强调她们的外形和女性特质。

 

媒体之所以会在对失踪人口的报道中出现如此明显偏颇的倾向,其根源就在媒体的倾向性只是社会偏见的一种投射,媒体的传播仰赖于社会中业已存在的性别偏见,如衡量女性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她的社会阶层、种族、年龄、外貌、身材来决定的。

 

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克里斯托•布伦特•祖克(KristalBrent Zook)教授所说:“谁有吸引力?谁更性感?设想一个童贞、纯洁、金发的公主失踪了,在社会阶层、性诱惑和年龄上有太多的文章可作,而不仅仅是种族。”

 

最先提出MWWS概念的艾菲尔女士,作为一名黑人、女性,对美国社会的种族和性别偏见有着敏锐的感知。即使平等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观念贯彻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美国社会本质上仍然是一个男性主导、白人主导的社会。人们关注失踪人口事件,是由于人们本能的同情心。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必然更关注女性;一个白人主导的社会,也必然更关注白人

 

如下经验或许我们并不陌生:同样在路边求助搭便车,年轻单身女士较年轻单身男士容易得多。川藏线上表现得更明显,单身女性可以轻易靠搭便车一路抵达拉萨。这一现象可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得到证实:在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遇到同样的困难,男性更愿意帮助女性;而女性则在助人方面没有性别偏向性。

 

现代社会不仅在女权主义者眼中是一个男权社会,事实上无论现实还是传统,主流社会规范也是由男性主导建立的。男性对女性的性别偏见往往具有两面性,既有敌意性偏见,也有善意性偏见。前者表现为对女性违反主流的女性角色时予以否定性和排斥性评价;后者则对女性符合主流的女性角色表现出的赞誉和褒扬。因此,不难判断出,一个具有主流的、传统的女性角色特征的女性,比一个反主流、反传统的女性角色的妇女更可能获得关注和报道。

 

正因为如此,在试图唤起人们亲社会行为的活动中,女性,特别是柔弱的、年轻的、漂亮的女性很容易成为形象代言。这与媒体和读者更关注失踪的柔弱、年轻和漂亮的女性同出一辙。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邮筒外的地面上,放置着研究生院的申请表,佯装是申请者疏忽而没塞进邮筒。实验发现,如果申请表上的照片是有吸引力的女生,那么路过的行人就更可能帮助把申请表塞进邮筒。

 

在中国大陆广为人知的“希望工程”形象照片上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她的形象比其他男性的、或强势女性的形象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并能促使人们更慷慨捐助。其实,将苏明娟在希望工程的形象照,与玛德琳•麦凯恩被传播最广泛之一的照片作对比,不难看出二者有着相似特质。 

 

 

图:苏明娟。下图:玛德琳•麦凯恩。

 

与男性主导的社会更关注女性不同,白人主导的社会更关注白人。种族偏见与性别偏见是人类社会最大的两种偏见。在欧美国家白人主导的社会里,尽管今天在种族平等上已有长足进步,公开表达对有色族裔的偏见已极为罕见,但在公开态度的背后,内隐的自动偏见却依然存在。

 

例如,心理学家曾发现,除了肤色,完全相同的模糊表情,白人被试者更容易从黑人脸孔中看出愤怒。而媒体上以黑人形象出现的穷人比例(62~65%),远远超出现实中黑人在贫穷人口中所占比例(29%)。可见,白人主导的社会对黑人有着微妙的刻板印象,将黑人与贫穷、侵犯等因素联系起来。

 

同样的原因,针对MWWS解释的心理学理论之一认为,之所以存在MWWS现象,是因为记者们对男人或少数族裔的失踪人口有一种潜意识的刻板印象,把他们的失踪与某些犯罪活动挂起钩来。

 

在影响人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因素里,相似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们倾向于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例如肤色。这种倾向具有生物进化的意义,因为与我们相似的人更有可能与我们共享更多基因。对一个白人来说,同样遇到困难的白人妇女和黑人妇女,他更可能帮助白人妇女。心理学曾经做过研究,当一个白人男性独自面对需要求助的白人或黑人妇女时,他没有表现出倾向性来;但一旦有旁观者在场,他就会优先,并且更可能帮助白人妇女。

 

中国社会也不难观察到类似MWWS的现象。

 

在网上各种需要外界救助信息中,仅年轻的白血病患者,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新的案例。但让公众记住并获得极大救济资源的,是白血病女孩鲁若晴。其实,像她这样罹患绝症并通过自媒体发布治疗感受和感悟的网友不少见,但没人像年轻、肤白、貌美的鲁若晴那样惹人怜爱。

网络大V作业本转发和推荐鲁若晴,而不是一个年老、肤黑、貌拙的老妪,这就是中国特色的MWWS现象。与鲁若晴同样能够名噪一时的还有重庆卖包子的聋哑姑娘,后者网络爆红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她卖包子,而是因为她年轻、肤白、貌美。

 

 

 鲁若晴

 

MWWS现象的种族特征在中国同样存在。比如微博各种求助信息中,维吾尔博友群体在经常转发维吾尔病患(多为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求助信时,极少转发主体为汉族的求助信息;而汉族网友——即便是新疆的汉族网友——转发的求助信息中,也极少能看到维吾尔人的名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漂亮女性更容易失踪?  失踪  失踪词条  容易  容易词条  漂亮  漂亮词条  女性  女性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