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公益人马克(真名祝启武)病倒在公益路上,40多万元的治疗费用让整个家庭陷入绝境,公益伙伴们发起了一场“救助马克”的爱心行动,十余天便筹得善款逾百万元。马克醒了,公益界亦开始反思,面对脆弱的生命和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职业,公益人的未来何去何从?
有人说,马克是幸运的,因为还有很多人像他一样从事公益多年,突然遇到疾病,却没有筹到足够的医疗救助费用。
近日,网络上发起救助公益青年赵赟的倡议。这位北京大学毕业生,支教两年后突患尿毒症,高昂的治疗费用对他的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而且他的血型为极其罕见的O型血RH阴性,急需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目前,公益界正努力汇聚力量,陪他跨过这个难关。
在民间公益界,从业人员收入微薄,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一旦遭遇重大疾病,许多家庭便不堪重负,公益机构自身也鲜有能力去解决员工的困难。当时最有效的办法,或许就是通过媒体报道、网络发布,向社会求助,宣传得广,捐款可能就会多一些。
但这并不是长久有效的办法。从“鬼门关”走了一圈回来的马克提出,不少草根组织默默付出,依靠使命感在坚持做公益,虽然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支出,可一旦出现突发状况该怎么办?大家在救助别人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权益。
“中国的民间公益也就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在一些项目中,很难有基金会或是另外一些社会资源关注到公益人的生存环境,所以这个群体非常脆弱,遇到问题,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的保障。”公益人谢静说。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玉生认为,公益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首先是公益行业缺乏制度约束力,公益组织机构并没有为从业人员购买相关的社会保险,另一方面,公益界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缺乏,自身财力无法为员工解决社保问题。其次,公益从业者的权益没有得到重视,业内自己首先就没有重视,往往饿着肚子做事,应该让社会知道,公益机构和公益从业人员,也需要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保障。
壹基金项目总监李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益从业人员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先行者,如果他们的待遇、保障得不到改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导致社会认知的偏差,使得公益行业丧失吸引力,影响政府、企业、个人对公益行业的选择。因此,首先要加强从业者制度建设,努力为员工购买社保。其次,无论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是基金会、企业资助公益项目时,都应预留出一部分从业者社保资金。
“救助马克”爱心行动在公益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就在马克入院不久,全国首个关注公益人权益的专项基金——爱德基金会“恩久关爱基金”正式成立,基金旨在帮扶那些突遭重大疾病、意外伤害或其他特殊困难的公益组织从业人员渡过难关。
爱德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凌春香表示,成立“恩久关爱基金”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酝酿了很长时间,业界早已意识到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的缺失,当他们陷入困境时,往往求助无门。业界应采取措施来帮助公益人自救,并且需要一个专业机构设立常态的、专业的模式和渠道来提供个案救助和支持。
王玉生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方案中提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公益慈善类等社会组织,公益事业赢来了蓬勃发展之势。但是公益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漫长的推进过程。
公益行业现在能做的,首先是管理的创新,如恩久公益基金的设立,就是公益界的一大创举,通过这样一个模式让政府、社会各界和公益从业者重视公益人的生存状况。其次,公益组织本身要发展壮大,让社会看到人文关怀的一面,这样不仅能留住人才,也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第三,进一步提升公益组织临时应急能力,“救助马克”爱心行动中,公益人自发组成的“爱马克小组”行动经受起社会的考验,成为社会动员的一个典型,值得公益组织学习借鉴。第四,努力推动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相关政策或立法,建立和完善公益从业者和志愿者的社会保险、生命保险、医疗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