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土壤修复市场将经历一场大浪淘沙的洗礼,最终适者生存,形成高集中度的业态。”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在6月21日的“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做出上述预测。
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16.1%调查点位超标。
张益指出,中国土壤大范围、大面积污染超标,催生出万亿级市场预期,企业争先恐后扎堆涌入,仅最近一年就新近成立了100多家相关公司。但是,土壤修复是一项多学科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修复企业面临着技术和资金双重壁垒。
国内现有的至少500多家涉及土壤修复领域的污染企业。张益预测,在未来五年,土壤修复市场将形成高集中度的业态,只有同时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跟成套设备、强大的投融资能力与工程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政府背景与灵活的内部机制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张益认为,从国家层面重视土壤污染问题、启动土壤污染修复已刻不容缓。未来,土壤修复市场将全面启动,并快速增长。201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2025年将达2000亿元。
“虽然土壤修复市场规模空间巨大,但现阶段土壤修复的责任主体还不明确,商业模式还未成型,资金渠道也不通畅。”张益说。
财新记者获悉,中国目前的土壤修复项目主要由国家财政买单,少数城市污染场地的修复和再开发费用由房地产开发带来的土地溢价承担。
《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拨出300亿元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针对城市历史遗留污染土地,中央将给予30%-45%的财政补助。
2014年4月,财政部拨付11.5亿资金,与农业部联合启动“长株潭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