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颠覆父权制,从“姓氏革命”开始

近日,安徽省长丰县发起“姓氏革命”,孩子如随母亲姓可获800元或1000元奖励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众多关注。据悉,长丰县是“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社会性别平等项目”试点县,该项目旨在倡导全社会关注女孩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发展,转变思想观念,遏制社会性别失衡。

此消息8月1日在人民网等网络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新浪网5日内引发799万网民关注,3.2万人参与讨论,其中不乏一些攻击谩骂和忧心忡忡者。

作为推动长丰“姓氏革命”的女权主义学者,中央党校教授李慧英对质疑进行了回应。

一、“姓氏革命”该不该“姓金”?

“长丰县的姓名革命,初衷很好,效果有待观察,部分做法则有待商榷。比如,对新入户的随母姓家庭,男孩奖励1000元,女孩奖励800元的办法,是否有意无意中还是强调了男孩(改姓)的重要性?我甚至觉得,奖励1000元的做法让这项村规民约改革失了焦。”

长丰县的姓氏革命意义重大,触动了几千年来汉民族的父权制规则的核心。从周代以来,孩子只能随父姓,姓氏传承成为男性家族的特权,女性是没有这一权利的。

姓氏随父不随母,导致家族香火的繁衍只能依靠男孩,没有男孩就是绝户头。这种文化风俗一直到现在,在农村依然处处可见,如女孩不能上坟,不能烧纸,伴随着族谱家谱和祠堂的兴起,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了男孩才能挂灯,才能传宗接代,一定要男孩的生育观念不断被强化,因为没有男孩家谱就不能续下去。这是我们面对的文化传统复活的事实。

1980年代的《婚姻法》首次提出姓氏革命,第8条: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也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这是对于父权制的挑战。但是,婚姻法对于父权制的颠覆并没有转化为人们的文化行为。一切依然如故。它仅仅是一纸文书,是两行文字,对于人们的行为方式几乎没有产生影响。在我国95%以上的家庭都是随父姓,即便是城市都不例外,一旦出现随母姓的情况,往往遭受排斥和打压,认为这样的母亲太霸道。

如何扩大婚姻法的社会影响,让每个家庭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而不是老规矩传承姓氏?就需要家庭以外的社会给与支持拉动,从而,使得长期倾斜的天平在信息社会、工业社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使得自主选择变成可能。

长丰县敢于挑战父权制,敢于吃螃蟹,做了很好的尝试。拉动“姓氏革命”,如何拉动?首先进行宣传倡导,要搞干部培训与村民培训,在干部中形成共识,然后采取措施。措施多种多样,可以评选好家庭,对于吃螃蟹的人予以精神奖励;可以物质奖励,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用利益拉动,这是一种利益导向:鼓励随母姓。

男孩奖励1000元,女孩奖励800元,这种差别对待的方法,正说明男孩随母姓阻力更大,所以利益拉动的可以更大一些。利益拉动的效果正在逐渐呈现出来,这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可以说明,物质奖励可以作为方法之一。

二、“姓氏革命”能解决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难题吗?

“中国重儿轻女的观念古来有之,生一个男孩,至今仍是不少家庭坚守的执念。客观地说,当今社会男女比例失衡完全归结于“重男轻女”观念是有失公允的,不然中国重男轻女了几千年,为什么到现在才失衡呢?更何况,印度、伊朗、日本等亚洲国家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为何就现在的中国男女比例失衡呢?

由此观之,你可以说重男轻女的观念陈腐,但不能把导致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的这顶大帽扣到他头上,至少,他不是主要原因。……把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归根于姓氏传承,不得不说,该县所炒作的“姓氏革命”确实是“革”错了对象。”

其实,出生性别比失衡不仅仅是中国,印度、越南、新加坡等等都超过了正常值,2012年在全世界18个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国家中,中国遥遥领先而已。

将出生性别比失衡归结为重男轻女,帽子的确大了点,也不能说服人。日本、美国、欧洲都有重男轻女的现象,比如,女性就业难,男女性别隔离大量存在,而出生性别比却在100:105左右。而归结到父权制却正正好好,一点没有错。

生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本来无论男女都是父母的骨肉,干嘛就要偏偏执念于生男孩?我们在农民中做过很多调查,概括出两条。第一,传宗接代。这是调查中根据农民的回答画出的一个图:

 

赞成传宗接代的100%,无论是经济落后地区,还是经济发达地区,都认为这是导致生男偏好的最关键因素。李银河认为,在西方国家,只有贵族世家才保留着传宗接代的信念,而在中国,百家姓的每一家似乎都把传宗接代视为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因此,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传宗接代是中国人惟一的宗教信仰。

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绝户是最大的不幸。绝户不仅指的是没有后代,还特指没有儿子。对于中国汉族的家庭来说,女儿是不能传宗接代的,只有男孩才拥有这一特权。似乎,这种看法与女性在人类繁衍中的作用正好相反。女性常常被比作大地比作母亲,只有通过女性的怀孕、生育,才能使家庭、使种族延续下来。可以说举足轻重,怎么却不能传宗接代了呢?

为什么如此?这是华夏父权制的另外一项制度安排,即由儿子继承财产、姓氏、声望,哪怕你是公主也不能继承,它的继承方式是父子轴,及按照父亲传递给儿子、儿子传递给孙子继承权力、地位、财产和姓氏的。而女儿是不能继承财产、姓氏和家族声望的。在男性继承制度这一点的设计上,是超越阶级和阶层的。

不管女性是贵族还是贫民,都必须遵从男性继承的制度安排。而继承父姓则意味着子女为父亲家庭所有。而女人则是父子轴中的一个生育工具。对父权继承制恩格斯有着深刻的认识,恩格斯认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奴役同时发生的。父权制建立是妇女最大失败。

第二是养儿防老,在经济落后地区有90%赞成,即将男孩在农村是作为老年生活保险的主要投资方式。这自然与农村主要依靠家庭养老而不是社会养老有关,老有所养是一个社会十分现实的问题,家庭养老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是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问题是:家庭养老是怎样变成了儿子养老而不是子女养老?

无论从血缘、从亲情来看,儿女都是家庭成员,都可以成为照顾老人生活的主体,为什么一定将女儿从家庭中排斥出去?而仅仅选择了儿子呢?这与父权为核心的男婚女嫁的婚姻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父权制框架内,男性与女性结婚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男性结婚不需要离开生长的家庭、家族和乡村,抚养的是自己的父母,而女性却要来到男方的家庭和居住的村庄,供养的是丈夫的父母。

从夫居,这种蕴含男尊女卑的性别制度建构,在现代社会是否已经改变,还是依然作为主要的婚居方式存在?成为我们调查性别偏好的要件之一 。在河南A区的调查问卷中,我们设了一栏:本村是否有上门女婿?由A区131个村 的计生专干填写,结果是共计有143个上门女婿,平均一个村只有1个多一点。99%都是男婚女嫁。

女性结婚一定要住到男方所在村,但不一定和公婆住在一起,但离公婆很近。形成了一个男性血缘为主轴的家庭网络。我们在江西B县和广东C县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从夫居的普遍存在。B县的婚居方式是,单立户占33.3%、住男方家61.2%、住女方家5.4%。C县的单立户11.1%,住男方家82.4%,住女方家2.6%。

在这里,单立户的比例迅速增多,特别是B县高达33.3%,与城市化的规模与速度有关,但是单立户的家庭大多并非是夫妻独立经济所致,而是男方家庭支持的结果,作为男方家庭的养老投资,其中隐含的儿子养老责任是不言而喻的。

从夫居与从妻居的比例反差极大,住男方家依然是主要的婚居模式,B县占60%以上,C县占80%以上。从妻居的婚居模式比例相当之低,最高的是B县都只有5%,仅仅是从夫居的一种补充,而不能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从夫居的模式主导并强化着家庭养老主要依靠男孩。

正是女儿从夫居的制度使得女儿不能养老。这对于依靠家庭养老的农村地区来说,就不仅仅是重男轻女的观念问题,也不是农民素质问题,而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问题。在我们走访的汉族农村,你会切切实实感受到这一点。那里的女孩似乎天经地义就得从夫居,没有儿子老年父母就是没有人管。

当女儿养老的问题不能解决,只能依靠儿子养老的时候,你说生男生女都一样,而且把这种标语贴满了村寨,农民也会感觉不一样,女孩就得嫁出去吗?就不能养老吗?怎么能跟男孩一样?所以问题在于如何使男孩女孩都能养老,才能解决农村根深蒂固的男孩偏好。

在西藏和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家庭养老,性别比失衡却没有出现。在那里,无论有多少孩子,都是将长子或长女留下养老,其他孩子长大离家生活。所以,要解决儿女都能养老的问题,是改变强制性的从夫居,使得男女都有婚姻居住地的选择权利。

所以,要从父权制的变革入手,淡化依靠儿子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男偏好,解决我国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失衡。长丰县在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时,搞了姓氏革命和婚居风俗变革修订村规民约,是对症下药。长久坚持就会使得父权制的坚冰一点点融化。

在我国的湖北宜昌地区和陕西的略阳地区,姓氏多样化、婚居模式多样化、养老方式多样化,使得出生性别比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就是多年进行性别文化和规则变革的结果。期待更多地方进行姓氏革命和性别风俗变革。

三、倡导随母姓会导致姓氏混乱近亲繁殖吗?

“我国是个讲究姓氏延续的国度,孩子随父亲姓是千百年来的传统习惯,现在以一种“姓氏革命”来颠覆这一传统,弄不好很容易产生姓氏混乱。“导致近亲繁殖,不利于优生优育。”

姓氏混乱的说法,主要是担心随父姓的习俗受到挑战和颠覆,将随父姓视为常态,将随母姓视为变态,姓氏意识还停留在农耕社会阶段。而没有随着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而发生改变。社会学家陆学艺认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比起经济发展落后至少15年,经济发展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的水平,社会发展依然停留在工业化初期的水平。而性别文化却停留在工业化前期的水平。

工业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等级关系,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基本人权。所以,姓氏传承不应当成为父亲的专利,而应当成为父母共同的权利。与此同时,也可以成为家庭不要姓氏或者改造姓氏的权利。

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姓氏革命推动了单一的随父姓向父母双系制的转变,由单一走向多样化,正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只有有了多样,才可能选择,否则,只能是强制,个体的权利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赋予一种性别某种特权,而排出另一性别的权利,与工业化的走向完全相反。不应当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随母姓会导致近亲繁殖吗?这种看法太低估国人识别近亲的能力了。是否近亲,并不仅仅依靠姓氏,即便是沿用了父亲的姓氏,也可能出现与母亲一方的近亲联姻,也是需要警惕预防的。近亲结婚受到两个因素影响,其一,缺乏近亲结婚的基本知识,过于愚昧无知,其二,过于封闭,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往来,生活圈子十分狭小。当科学普及度、社会开放度高的今天,近亲联姻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科学如此发达,完全不用为此焦虑。

四、姓氏只是一个符号吗?

“ 60%的网民认为姓氏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必要搞什么姓氏革命。”

我也曾真心地认为姓氏是一个符号,不必在意孩子的姓氏。这种看法延续了30年,当我越是了解中国的现实,越是发现姓氏远远不是一个符号。如果,姓氏真的是一个符号,为什么95%的家庭都会自然而然地随父姓,而不选择随母姓?一旦孩子随了母姓,就会被人视为不正常?如果,姓氏真的是一个符号,为什么一讲起姓氏革命,就会引起轩然大波,不少人会觉得岌岌可危,大难临头,父权的统治地位被动摇了。

至少,在我国现在,姓氏依然是家庭父系所有的标志,这在家谱族谱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血脉是按照父系传承的,母系却完全被排除在外。姓氏家庭地位、财产继承紧紧联系到一起。在很多家财万贯的老板看来,财产必须给儿子,给了女儿就是给了外人。

其实,何止家庭财产继承。在很多村庄资源分配中,也是按照姓氏确定集体成员资格的,女方结婚留在本村,不能享有村民待遇,因为妇女要嫁鸡随鸡。还有一种情况,似乎是有了进步,独女可以留在娘家村,但是孩子的姓氏如果随父姓就不能享有村庄福利。

正是由于父权制影响之大之深,我们才会拉动姓氏革命,姓氏革命的目的,不是让所有子女都随母姓,而是让人们可以真正自由选择或者是放弃。最终,将姓氏变成毫无意义的符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父权制  父权制词条  姓氏  姓氏词条  颠覆  颠覆词条  革命  革命词条  开始  开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