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世界围观中国狗肉节争执 等待社会形成主流共识

广西玉林狗肉节闹得沸沸扬扬。从“外国记者云集玉林”到“爱狗人士与商贩激烈对峙”,从“爱狗者掌掴食狗客人”到“两外国友人品尝狗肉,当地人聚集欢送”,“爱狗派”与“吃狗派”之间的冲突远远没到结束之时。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上的论战也如火如荼。在很多人看来,爱狗人士的论调让人觉得了无新意,但其强势和高调好像又让人依稀看到引领未来的趋势。对于旁观者来说,如何厘清这场纷争中的是非,也是纠结之事。“这种事情的确很复杂”,北京大学学者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说,“某种动物是否属人类食物,见仁见智。但鉴于‘动物权利论’、‘动物福利论’同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之间存在分歧,和一般公众也有距离,大家应一起沟通,找到共识点。没有共识时,不应强行让对方接受你的价值观”。

 

“爱狗派”与“吃狗派”的持久战

 

“广西狗肉节引发争议”。德新社21日报道称,广西玉林市的政府官员和许多居民都认为,玉林市每年夏至日举行的为期一天的狗肉节是该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动物权益保护者指责,屠夫使用原始的方法在“血腥的狂欢节”屠宰上千条狗,一些动物甚至被活活煮熟。而一名广西市民表示:狗肉是她最爱吃的菜之一,从小吃到大,“为什么我们必须遵循抗议者的好恶?”

 

美国《华盛顿邮报》20日称,位于中越边境附近的玉林市,与许多中国繁忙边境城市很像,只一种现象除外,就是夏至要吃狗肉。但与日俱增的国内外“怒骂”,使这项年度活动备受争议。类似的压力已经迫使中国其他地方取消狗肉节。“中国的‘狗肉节’难题:吃还是不吃”——21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以此为题报道称,与中国人每天在餐桌上消费的170万头猪相比,玉林每年在狗肉节期间吃掉的1万条狗或许微不足道。但压力似乎将最终占据上风。

 

玉林“狗日节”引发的争议韩国同样关注。韩国MBC电视台称,中国各地的反对者拥到玉林展开“救狗行动”,各种骚扰电话和踢门事件不停在当地狗肉馆上演。有反对者声称,类似吃狗肉这样的风俗在公共场所进行宣扬,已经“超过合理范围”。中国动物保护组织的力量不可小看,浙江金华市乾西乡已被迫叫停有600年历史的“狗肉节”。

 

有分析称,“狗肉节冲突”反映出中国人在狗肉问题上持续存在的观念冲突,“这种争执是一场酝酿多年的战争”。很多人会想起2011年上半年发生的“公路救狗事件”,200多名动物保护主义者拥上高速公路,数十名交警前往维持秩序。那场事件在中国激发关于动物权利的广泛讨论,并在社交媒体及新闻报道中催生出无休止的争论。这样的争执今天仍在持续。

 

德新社称,过去10年,中国全国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100多个以保护狗为重心的动物保护团体。但还不够。“在肉食贸易中保护狗猫世界协会”首席执行官朱丽叶·德凯蒂尼特在《赫芬顿邮报》上称,不幸的是,中国尚无真正的动物保护法,“许多西方人甚至没有听说过狗肉交易,我将继续向政府和联合国游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你需要知道有关玉林狗肉节的5件事”为题提醒说:这个狗肉节真实存在;今年社交网站用户的怒气空前强烈。

 

韩、泰都曾遭遇“狗肉之痛”

 

德国《明镜》周刊称,玉林人认为,狗肉美味好吃,但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希望盘子里放着狗肉,动物权利活动家就抗议“四条腿的朋友被残忍杀害”。不过这次这么大的争论还是首次。

 

BBC称,与几乎任何跟中国中产阶层生活方式有关的现象一样,中国的宠物产业也在蓬勃发展。据说,中国每年的宠物医护产业价值已超过10亿美元,难怪玉林举行的狗肉节招致那么多负面评论。当然,伴随中产阶层崛起的还有社交媒体,如今差不多约有4亿人正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这也是社交媒体爆发出更大能量的原因。然而,尽管动物保护主义者声势高涨,但他们列举的“狗是人类的朋友”等理由并不足以让反对方信服。在很多人看来,这场纷争背后无疑存在传统文化的因素。

 

反感吃狗肉的习俗被认为源于欧洲,尤其西北欧。这些地方的居民,祖先系以游牧生活为主,狗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和伙伴:一方面照料放牧的牲畜,一方面保护自己的住所以及家人。正因如此,欧洲人很早就习惯将狗当做朋友甚至家庭一员。这种情结在以农耕定居为传统的古代东方是不存在的。古代东方,狗仅仅是众多既可役使也可食用的家畜之一。中国古代所称“六畜”中,狗的“排名”仅高于猪,而在马、牛、羊、鸡之后。

 

这种源自西方、传遍世界的动物保护主义,让不少亚洲国家经历“狗肉之痛”。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韩国人吃狗肉的传统遭西方舆论谴责,“野蛮”、“残忍”等标签被扣到韩国人头上。后来韩国人禁止饭馆公开叫卖狗肉,但对民间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002年世界杯前,韩国再次遭一些西方名流声讨。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现在在韩国吃狗肉并不难,各种饭馆不少,但名字改成“补身汤”或“四季汤”。记者也去过这些饭馆,总体感觉是老年人在固守着这一饮食传统,年轻人已经很少吃。

 

在佛国泰国,也发生过这样的事。10多年前,欧洲动物权益组织认为,泰国人为了煮狗肉或剥狗皮作皮革制品,每周有500多条狗被杀。西方国家警告说,如果泰国不禁止用狗皮制作皮革制品的行为,将中断与泰国的皮货贸易。压力之下,泰国制定新法令,保护猫狗免被宰杀,狗肉和猫肉也不准作为菜肴。

 

应等待社会形成主流共识

 

柏林动物收留中心负责人尼尔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人吃狗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违法的,非法偷盗转手买卖;另一种是饲养狗,用作餐食。他认为,狗肉节争议反映出传统习惯与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突。

 

但对于传统习惯一说,动物权益保护组织“亚洲动物基金会”表示反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该组织称,文化的进步要求持续审视文化和传统。回望历史,会发现许多非人道“传统”如奴隶和缠足都曾遭受抗议并被列为不法行为。

 

现实并非如此简单。BBC21日的一篇报道称,近年来,韩国面临中国发生的类似争论:一方面是与富裕和城市化相伴而至的(对动物权益问题)敏感,另一方面是全球化时代捍卫传统习俗的呼声。该文作者称,几年前他准备去首尔时,一名韩国外交官请求他永远不要报道韩国人吃狗肉的现象,因为他觉得国际媒体对该问题的关注不成比例地高。这名外交官说,一项复杂的文化差异正演变为一种残忍的种族主义偏见。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22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某种动物是否可作食物,反映在各种文化中比较复杂。随着中国这些年经济社会高速成长,西方的“动物权利论”、“动物福利论”对我国中产群体和年轻人产生了影响,有关思想未来有可能形成社会共识,但也有可能不会。不少人认为,这种观点具有积极意义,也有人对此存疑。

 

不少媒体提到,此次玉林狗肉节风波中,一些“爱狗”人士的过激行为激起很多人的逆反心理。事实上,动物保护主义者过激的做法在国际上多有诟病。据美国《琼斯母亲》杂志报道,2006年,美国国会悄悄通过一项法案,把很多形式的动物权利运动定为恐怖主义。2009年,美国法学者詹姆斯·沃泰威沃·卡斯塔格尼拉在《国土安全评论》上刊文列举3种21世纪美国土生土长的恐怖主义,其中之一是“心态偏执的人,如激进的动物权益活动人士”。

 

日本动漫《银之匙》里有个情节:男主角八轩用打工赚来的钱,买下小猪“猪排饭”,亲自养大,但最后还是杀掉吃了它。对于目前的争议,不少人感到纠结,有人借此表示:关键是要感恩。张颐武认为,对于狗肉是不是能吃,尚未有硬性规定,因为既无法律依据,也无道德观和价值观共识,一些爱狗人士认为“不吃狗肉”是全球共识并不确切。至于此次狗肉节,警方以及行政部门应坚决制止双方可能出现的过激行为,社会也不宜渲染双方的对立。“双方都要知所进退,爱狗人士的活动要有一个界限,一些地方传统也不宜太过张扬。应等待社会形成主流共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狗肉  狗肉词条  围观  围观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共识  共识词条  争执  争执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