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关,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公司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这种“企业公民”的理念是否得到中国企业的认可?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贸易报》联合从跨国500强和国内大中型企业中,遴选出 2000多家企业对中国企业公民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撰写了《中国企业公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报告”认为,“企业公民”的概念尚需普及,企业对其概念的认知度仍偏低,只有54%的受访企业听说过“企业公民”的概念。从总体看,企业仍处于“企业公民”建设的初期阶段,目前只有约35%的企业刚刚开始进行企业公民建设,而仅有8%左右的企业有每年的发展规划,7%的企业有长期的发展规划。在构成“企业公民”的各种要素中,受访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是商业道德及诚信,其次是员工福利,第三是环境保护,第四是公益事业以及政策法规的遵守。对于生产安全、解决就业以及解决社区服务的认同比例不高。虽然企业对“企业公民”概念的认知度 偏低,但仍有近八成的企业认为“企业公民”建设对企业的长期及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88%的受访企业认为“企业公民”建设对企业知名度与品牌形象有促进作用;69.7%认为可以提升员工忠诚度与满意度。
“报告”中提到了外资或合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差距明显。无论从“企业公民”的意识、理念、参与的深度还是广度等,外资或合资企业都明显的强于国内企业。从受访企业所认同的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上,员工福利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商业道德与诚信,第三是环保,第四是公益事业。而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长,公司发展比较成熟,在“企业公民”建设上的表现相对强于中小企业。
从整体看,目前企业对实施“企业公民”建设的满意度低。有35.1%的受访企业对本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表示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对于目前“企业公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受访企业认为,社会风气/环境还没有形成气候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是企业高层领导不够重视/决策参与不足,第三则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没有与公司的发展战略或企业文化融合。从“企业公民”建设的趋势看,受访企业普遍认同“企业公民”与社会责任意识会逐渐加强;社会风气与舆论环境有较大的改观;政府部门加强监管调节力度以及企业参与企业公民建设更具深度与广度。
“报告”最后也提到,八成的受访企业认为政府部门有必要建立一套统一的“企业公民行为规范”。受访企业认可的机构或组织首先是中华慈善总会等民间组织,其次是政府机关,对于企业或个人自发组织的公益组织认同率较低。
为了使“企业公民”的理念结合我国的国情,同时能够更加系统化、学术性,以便于国内企业学习和借鉴,中华慈善总会继去年举办“中国首届企业公民论坛”后,与《中国贸易报》于9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第二届企业公民论坛”,并同时发布了这份《中国企业公民发展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