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盛夏8月,中国发展简报的编辑有幸随中国民间组织志愿者管理及治理访问团赴港,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与香港的十多家民间组织的职员和理事交流恳谈,获益良多。特成此文,记录所学所感,如能印照出日益频繁、深入的港陆交流则更感心喜。1

 “黄金岁月服务队”   

        在去香港的途中,惠泽人咨询中心的主任翟雁和我进行了一次私下交谈,她告诉我一个有趣的发现:惠泽人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志愿者,主要分布在两个年龄段:50岁以上和30-40之间。前者大多已经退休或者离职,子女在读大学或者已经就业,空闲时间较多;后者从事收入不错但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经济基础比较好。这两组人“占据”了志愿者管理团中的主要管理职位(各部部长)。年轻的志愿者人数虽不少,但是主要在外围活动。

        经过简单的分析,我们两人都同意:年轻人没有经济基础或者尚在建设经济基础的“初级阶段”,学业或者工作的压力比较大,业余时间不多。因此,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

       其他的志愿者机构也有同感:以前作为志愿者主力的大中学生,普遍由于就业和学习压力增大,能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整个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香港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顺应社会结构的变化,香港义工发展局于2003 年推出“黄金岁月退休人士义工服务计划”,目标是组织有丰富社会经验的退休人士,建立持续发展的退休人士义工服务网络,参与推动义务工作,贡献社会。退休人士可根据自己的工作背景、兴趣等分别加入专才服务队、社区服务队或者义工培训队。第一年该计划就招收了60多名队员。 

        8月2日下午,在香港义工发展局义工服务中心,2 我们见到了其中一名队员――笑容可掬的吴国英先生。从港英政府环保处退休后,他开始描绘自己的“职业义工生涯”,现担任“希望小学义工服务计划”的培训员。他说,自己退休了,女儿也外出读大学了,很想利用空闲时间为社会做些事情。提起若干年前参加童子军的经历,他说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希望小学义工服务计划”开始于1997年,主要是安排香港义工到内地(初期主要集中在粤北,从去年开始扩展到重庆)为希望小学学生提供服务,也发动一些企业来学校改善校舍及设施。旅行中的相关费用包括路费、食宿等均由志愿者自行负担,也就是说,和大陆很多人对志愿者的狭隘理解不同,义工提供服务,不但没有任何报酬和补贴,甚至还需要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钱来。从这一点上来讲,退休人士是非常匹配的志愿者资源,他们往往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退休金或者儿女的赡养费等),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最关键的是,他们拥有大量可支配的闲暇时间。

     

妇女主力军

  

     8月4日一早,当我们来到家庭计划指导会(简称家计会)蓝田妇女会时,在门口迎接我们的是一支清一色的“娘子军”。据介绍,各妇女会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从会长、副会长到秘书、联络人等都是从众会员中推选出来,全都是奉献爱心的义务工作者,她们扮演着妇女会与会员之间桥梁的角色,并协助职员(到目前为止只有2名职员,3也是女性)推行本会的各项事务。

        黄月娥女士担任蓝田妇女会的会长已有十多年,此前她是一名专职的家庭主妇,“这十年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由一个家庭主妇成长为(蓝田)妇女会的会长,无论在自己的精神面貌、个人的修为、做人处事,都有很大的改变。”相信这不是她一人的心声。

        虽然一时无从查找全香港全职家庭主妇在女性总人口中的具体数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比例比大陆高多了,尤其是在上了年纪的人中,一些妇女终其一生都没有外出工作的经历。社区里的服务机构就是她们参与社会、奉献时间的绝佳平台。香港义工发展局的义工登记资料显示:女性占67%,男性占33%,女性义工人数几乎是男性的两倍。

       传统上,富家太太们更是被严格限制在受薪工作之外,只在社会团体和社区机构中担任义务工作。8月5日,亚洲妇女协进会的永远名誉会长陈陈秀瑛女士4专程赶到香港单亲协会在九龙的办公室,和我们交流她们机构的情况。陈女士穿着花衣,化浓妆,珠光宝气,看上去家境很富足。在创会主席林汉英担任执委会主席20年退任后,陈女士接替任职达9年。

         她介绍说,执委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不受薪的志愿者。此外,她们还要动用个人的人脉资源举办筹款活动,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为协进会的活动捐款,巩固协进会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虽然是一家妇女组织,可是该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每年举办的“敬老大会”就是该会的筹款保留项目。

        香港肌腱协会在回答我们来访者的提问时也指出:家庭主妇和退休人士是它们重要的义工来源,学生和年轻的职业人士数量不显著,虽然它们的会员里以男性居多。

  

“义务职员”和义工领袖

        当大陆的NGO还在为志愿者管理的各种细节“摸着石头过河”时,香港义工发展局已经在几年前开始了“义务职员”(volunteer staff)的大胆探索。简而言之,所谓“义务职员”就是从义工中挑选出素质优秀、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者,广泛地、经常地参与从工作策划至计划执行等机构各项工作。形象地说,就是“像职员一样工作的义工”。

       “义务职员”大致分为全职和半职两种,全职义务职员每月服务的时间为8节或以上(约32小时),半职减半。2004年,香港义工发展局已经拥有59名义务职员,除一人担任主任职务外,其余人中一半担任经理职务,另一半是职员。

         韩剑德先生就是一名资深的“义务职员”。那天,在义工发展局义工培训及拓展中心明亮的会议室里,他和义工培训及拓展经理张瑞仪小姐相对而坐,回忆起最早让他体验义工的某位师长时依然难掩感激之情。他的义工生涯开始于学生时代,迄今已有17年的历史。

        不久前他刚刚接受了广东东莞的一份工作,每到周末回到香港,仍然抽空到办公室逛逛看看,对他来说,这里‘就像他的家’,温馨而自在,可以随意地倒水喝,认识的同事也会热情得过来打招呼。

         他从内心感激义务工作带给他的一切。正是去年义工发展局安排他参加了一次和内地民间机构的交流活动,“逼”着他苦练普通话,国语水平才大有提高,不然他自己都不敢想象“会有勇气到内地找工作”。他一再说“做义工得到的总是比付出的要多。”而最重要的收获在于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会变得比较乐观和积极,对全职工作的态度也很有帮助。

        从某种角度讲,小韩已经超越普通的“义务职员”成长为一名“义工领袖”,因为表现出色他已被提升至‘培训及拓展主任’一职。义工发展局招聘新员工时,也曾邀请他参加招聘的决策过程。

        历史悠久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更是奉“培育女性领袖”为一己使命。平均每年约有4500位女性义工,自由组合成为100多个女性义工小组,年龄最长的女性义工已经有95岁高龄。“香港女声——青年女性领袖培训计划”旨在透过会员培育机制,具潜质的女性会员可晋升部门事工委员会及董事会,参与女青年会的政策制定。创会80多年来,已有约240位优秀的女性会员成为董事。

        诚然,“义务职员”政策的推出有政府削减对社会福利机构的资助的背景,但是无论是“义务职员”还是“义工领袖”,背后都蕴含着重视‘社会资本’的基本理念。如何对待志愿者这一巨大的社会资本,香港NGO同行们还与我们分享了许多义工管理的“小窍门”。香港仔街坊福利会社会服务中心的王劭红经理(辅导服务)从她的切身经历出发,指出“要看到每个人有能力的一面,并考虑怎么利用他们的潜能。”她建议在分配工作时,最好给义工搭配一个同伴/伙伴,使彼此之间既有经验的传授,也消除义工的孤单感,在做义工的同时认识更多的新朋友。香港红十字会的黎翠瑚女士(青年及义工事务高级主任,注册社工)则强调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义工的归属感,如对义工们做出的贡献进行肯定,营造宽松的氛围,培养凝聚能力等。“接受服务的人也有能力服务他人,有机会参加义务工作,不单纯是被动的服务接收者。”这句话给我深深触动,虽然我已经记不清这是谁的感悟。 

  

义工的劳动处”

        香港义工发展局的义工服务中心,仅有8名全职员工,却管理着超过6千人的义工队伍,被戏称为“义工的劳动处”。

        义工转介服务正是义工发展局的“独门绝技”。所谓“转介服务”,就是在想做义工的人群和需要义工的机构(限于非牟利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搭起一座桥梁,通过高水平的管理和专业化的服务,既为有志参与义务工作的人士提供服务机会,也为需要义工协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人力资源。这项服务从发展局甫一创办就开始提供,申请加入的义工需要交纳50港币的登记费(两年有效),需要服务的机构交纳50港币后,可在一年内不限次数的享受服务。

        转介服务的有效运转依赖于一个精心设计的义工数据库系统。任何有意愿做义工的人都可将个人信息、可服务的时间以及特长等资料输入数据库,如果发生变动,也可输入提供给个人的密码登陆修改,保证所有个人信息的准确度。个人还可以在网上查阅个人服务纪录。2003年10月义工局将属下义工转介服务的登记义工及其他服务计划的义工,统一登记成为“香港义工团”会员。

       据统计,2004/05年度该系统登记的义工人数为5,182人,现有登记机构为253家,提出了870项服务要求,配对率达80%。

       尽管如此,一些规模小的社区机构,并没有使用义工发展局的这项服务,当他们举办一些大型活动,需要比平时多得多的义工时,常常到其他相熟的机构去“借”义工,或者直奔某家大公司,寻求他们的“义工队”的帮助。香港单亲协会的余秀珠女士告诉我们,这种方式更为实用和常见,“大家互相帮助嘛”。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众多的志愿者资源是配对成功的前提,所以在整个社会中培育志愿者精神才是重中之重,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义工发展局对“推广和发展持续的义工服务”功不可没。 

 

追逐社会的需求

         发掘和顺应社会需求始终是民间组织的立身之本。“不断设计出合适的工作让志愿者完成,并在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也许就是对志愿者管理者的最大挑战。” 如何进行活动创新,吸引志愿者参与,恐怕是大多数志愿者管理机构要思考的问题。香港的NGO同行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家计会蓝田妇女会的“健骼防跌计划”就是受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催生而来的。该研究发现,骨折的治疗费在香港的医疗费开支中比例很高,而且患病的多是老年人。于是妇女会想到应该在老年人中传授预防骨折的知识,减轻这方面的医疗负担。该计划的负责人李如芬女士来自大陆,身患中风的她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练习太极,开始只是出于自我锻炼的目的,后来发展到教其他人练习,将活动推广到社区。

        今年,蓝田妇女会成功地在社区内的6所幼儿园开展了性教育,谈及成功经验,吴洁莹女士(担任委员已有10年)介绍道,从教育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切入大大化解了和幼儿机构的老师和负责人对性教育的担心。

        香港长者协会推出的“亦师亦友学长计划”也很有创意,意在促进年长一代和年轻人之间的沟通。具体的活动包括:安排老年志愿者到学校里教年轻人做手工艺品、家居自救常识和健康知识;排演话剧,在学校和公众中演出,促进对某些社会问题(尤其是不孝敬老人的问题)的讨论;和学生一起旅行,在途中教学生练习普通话(港人多讲英语和粤语,普通话普遍不流利,但香港回归后学习热情高涨)等。这些活动大大改善了老年人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形象,令老年人成就感颇丰。

        2002年5月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合作推行的文化艺术义工计划,是香港义工发展局对义工服务领域的成功拓展。该计划的服务对象是香港的广大市民,安排志愿者在图书馆、博物馆及表演场地等提供各种服务。两年下来,参与该计划的义工已超过2千人。今年即将大学毕业的陈慧华就在海防博物馆担任长期义工,还参加了纽约爱乐乐团访港的接待服务。她同时还担任青年事务委员会的委员,也是一名年轻的义工领袖。

        据义工发展局义工服务中心的陈安发先生(义工计划及服务经理)介绍,这也是香港义工发展局在香港“独此一家”的服务项目。大陆同行的印象中义工常常是提供一些社会服务,如照顾有需要的弱势群体,参与大型活动的组织和协助等等,但是以帮助市民“体验艺术、升华生活”的义工服务理念还相当新颖,这也算是对香港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吧。

 

香港

NGO

:丰富多彩的生态园

        几天马不停蹄的访问,首先让我们惊诧香港NGO小世界的多姿多彩,当行程结束开始回味时,又总是嗅到和谐的气息。不是一团和气的和谐,而是错落有致的和谐。

        此次在港拜访的机构中不乏高龄长者,35岁的香港义工发展局和85岁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都让大陆刚刚起步的社会团体羡慕不已。当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妇女事工队的段倩颖女士(服务主任,注册社工)告诉我们:宋美龄也曾经是它的成员5时,那是一种自豪;当香港义工发展局的同仁介绍资历最深的同事——现任总干事钟媛梵女士(她从机构设立之初就在其中工作)时,那是另一种自豪。

        近些年来,义工发展局年均支出均在1千万港币以上,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政府。基督教女青年会去年一年的支出更是超过3亿港币。这两家机构都在岁月流逝中“膨胀”了体形,相比之下,亦有30年历史的香港南区妇女会,却基本上维持着当初的“体格”,机构规模没有大的扩张,至今完全靠自筹资金,没有接受政府的任何资助。

        香港单亲协会则是一家一线的服务机构,也是香港唯一一家为单亲人士服务的民间团体。它的会员必须是单亲人士,创办人兼总干事余秀珠姑娘(香港对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女性的尊称,不论长幼)也是和两个女儿共同生活的单亲妈妈。

        香港肌腱协会则是依托在香港复康会下的一个年轻机构,成立于1998年,到目前为止只有两名专职的社工。它的场地和办公设备等都是和香港复康会名下的几十家小机构分享,每次使用前必须提前预订,但是不需要付费。香港复康会为小机构的成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起到了“孵化器”的功能。类似的机构还有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简称“社联”),香港长者协会的主席麦汉楷先生告诉我们该机构是1994年社联改组后才独立出来的。

       “生存很困难,但是很有意义。”余秀珠姑娘的话直击我们的心灵。

       “名利要放下”,香港南区妇女会的创会人、副主席陈丽华女士的话还犹在耳畔。

      “让缺陷的生命坚定前行”,香港肌腱协会的口号更是让我们无法忘却一群残疾人坚忍不拔的生命力。 

       不同层次的机构共生,提供彼此不同的服务给不同的目标人群,各有所长,资源共享,共同实现NGO作为“社会的润滑剂”的功能。

 

结语

        8月5日,我们拜访香港弱智人士家长联会时,意外地得知该机构刚刚经历了繁琐的手续,将注册身份从“团体注册”变更为“公司注册”。在香港,非牟利组织注册有两种选择:其一在警务处进行‘团体注册’,所有会员都承担无限责任。操作满一年后,如果被证实是非营利组织,可以根据税务条例第88条向税务部门申请免税资格;其二是在公司注册处申请‘公司注册’,成员只承担最高额度为100元的有限责任,也可以向税务部门申请免税资格。家长联会变更注册身份正是为了消除会员的顾虑,即使机构将来发生什么意外,会员的责任也仅限于100元。不过,联会主席卢郑玉珍介绍说,它们变更注册身份后依然可以保留原有的免税资格,不用重新申请。

        目前大陆的绝大多数NGO为注册身份而困,在双重管理机制的要求之下,很多机构因为找不到主管部门而被迫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或者索性不做任何登记,“地下运行”;但是从政府的角度看,又对放开登记管理有诸多顾虑,短期内难以撼动。香港的这种注册方式和免税资格相脱钩的思路值得大陆的政府管理部门借鉴。

        毕竟,健康有序的机制原本就是任何事物发展之本。

 

附录:香港机构名单及简介6

香港义工发展局 (Agency for Volunteer Service, AVS):1970年在香港政府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义务工作协会”,后改为现名。经费多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公益金及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以“推广和发展持续的义工服务”为己任,现有受薪员工50人左右。

香港红十字会(Hong Kong Red Cross): 成立于1950年,是英国红十字会的分支机构,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改变了隶属关系,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分支机构之一。

香港妇女中心协会(Hong Kong Federation of Women’s Centres):成立于1981年,初为香港妇女联会的附属机构,1992年宣布独立。是香港公益金会员机构、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会员机构及联合国社会及经济委员特别咨商成员。开办有妇女热线、视听资源及书籍借阅服务、个人辅导服务及治疗小组、妇女就业再培训计划等服务项目。

香港仔街坊福利会社会服务中心(Aberdeen Kai-fong Welfare Association Social ServiceCentre):成立于1976年的一家非牟利志愿团体,主要为香港南区区民提供多种服务,如社区发展、长者社区照顾、家居支援、青少年及综合家庭服务等。近年,在有关基金的拨款支持下开办了一些特别服务计划,如协助积聚社会资本的南区“爱心村”计划、推广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城市绿洲计划”、协助综援人士重投劳工市场的“深入就业援助计划”等。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Hong Kong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YWCA):基督教女青年会于1855年在英国伦敦创立,担当协调和促进角色的世界基督教女青年会于1894年成立,现在超过100个国家有基督教女青年会设立,是全球最大的妇女组织。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于1920年创立,年度支出达到300多万港币。

香港单亲协会(Hong Kong Single Parents Association):一群单亲人士根据自身经历成立了‘关注单亲人士会’,于1991年注册成为非牟利社团,并得到税局免税证。1996年改为现名。宗旨:自强自助再助人。

香港长者协会(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Senior Citizens): 以“助人自助、老有所为”为宗旨,让长者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家庭计划指导会蓝田妇女会(The Family Planning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Lam Tin Women’s Club):家庭计划指导回成立于1978年,下设上水、蓝田、马鞍山、屯门、将军澳、元朗及马头涌7间妇女会。总会以“在社区推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为宗旨,各地区会彼此有不同的分工。如蓝田妇女会主要负责在幼儿园进行性教育。曾得到香港公益金、社会福利署、何东爵士慈善基金、汇丰银行慈善基金等支持。

香港复康会肌健协会(Hong Kong Neuro-Muscular Disease Association):为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及家属服务的非牟利自助组织。宗旨是致力促进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生活质素,发挥互助精神,并且团结力量为病友的福祉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成立于1998年9月,于1999年正式注册为合法社团及税务局免税慈善团体。

亚洲妇女协进会(Asian Women’s League):创立于1972年,现拥有两间长者服务中心,两间由政府资助的颐养之家院舍及一间自负盈亏供家庭较富裕的长者居住的院舍。去年获得政府资助3100万。创会主席林汉英。

香港南区妇女会(Hong Kong Southern District Women’s Association):成立于1975年,1981年注册成为慈善团体(自负盈亏)。宗旨是:团结妇女,维护妇女权益,发扬互助友爱精神,鼓励妇女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更为妇女、儿童、青少年和长者提供教育、康乐及福利服务。会员人数已超过5千人。

香港弱智人士家长联会(Hong Kong Joint Council of Parents of the Mentally Handicapped):成立于1987年,一直关注弱智人士的福利、服务及权益,促进弱智人士家长的互助精神,并推广社区教育,于1995年开办全港首间同类型的社区教育中心。透过讲座、展览、融合活动及互联网站,使大众认识和接纳弱智人士。

 

注释:

1.此次活动由温洛克民间组织能力建设项目和联合国志愿者组织(UNV)联合举办,来自8家民间组织的2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访问团。

2.香港义工发展局有三处办公地址:总办事处、义工服务中心、义工培训及拓展中心 3.香港NGO中的职员都是受薪的,多由注册义工担任。 4.香港有妇女结婚后在自己的姓名前加上夫姓的传统做法,但是据观察,很多年轻女性已经摒弃了这种做法。仅有少数丈夫为知名人士的妇女仍会坚持。这个变化应该是女性主义发展的一个结果和例证。 5.据查,宋美龄1917年从美国学完回国后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担任干事,其间还被委任为上海童工委员会成员。

6.为本次访谈团体有过交流恳谈的组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谐社会  谐社会词条  润滑剂  润滑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