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办一个中国NPO自己的期刊,为源源不断进入这个领域的新生力量、有志有识之士和社会大众提供有关NPO的知识与信息,是近年来朝夕的梦想。应该说,在NPO刚诞生不久的情况下,目前发行的报刊、广播、网站中还是有不少涉及NPO活动的报道。这些有官方发布的,有来自官方反映的,也有NPO自己出版的。但看来看去,总觉得还缺少了点什么,例如:反映NPO蓬勃发展年代新鲜的气息、解决面临问题的创新举措、从业人员思想上的困惑和解脱困境的途径,以本土化思路运用的国际经验,中肯的耐人寻味的评论……等等。
带来《中国发展简报》2002年春季刊度假,本意原是闲暇时翻翻,但一经翻阅竟难以释手,发现它不仅是一册能真实反映中国NPO发展现状的“集锦”,而且能为它的未来发展提示值得思考的警示。对这个《简报》,两年前曾看到它的“昆明版”,当时,除觉得有些国外NPO资料值得参考外,没有引起重视;未料到在短短一年多后,“北京版”竟然达到这样水平;最大的遗憾,就是它并非是中国NPO自己的出版物。
一
这期《简报》不是以大文章和评论开篇,而是以十余家中国NPO工作发展近况的报道和一些感人的小故事来震撼读者的心灵,描绘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前景。已经或即将出台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天使工程”、“藏羚之夜”、“地球的女儿”评选、“绿色知音”、“环境展示教育巡回展”、“围剿非法捕鸟”、“爱滋病预防与社区关怀”、“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残疾人救助热线”、“对下岗女工和打工族小额信贷”等等。
在出版方面有:即将推出的《中国西部》或《中国的NPO》,已出版的有《环保组织及机构合作指南》,《朋友》通讯、《爱知》简报、《工友》月刊的信息。
在培训方面有:“绿色知音”培训,“民办老人院院长培训班”,新闻记者环保宣传培训班,“春蕾计划”高校班,“实用技术培训”、与爱滋病医疗卫生人员培训的报道。
在召开研讨会方面有:NPO信息咨询中心的论坛、绿家园的记者沙龙、肢残人协会的“同人论坛”、社科院的“民工流动”研讨会等。
无论这些活动、出版、培训、研讨会都不是少数人的行动,完全可以期望它们以及其影响将会泛起社会中的阵阵波澜。
二
《简报》传来更令人们振奋的消息是:政府、营利组织和NPO 经常在活动中结成伙伴;而各NPO组织与组织之间也能在共同目标下结成双边或多边合作。在近年开始出现的各类支持性组织则正以各类形式积极支援NPO的行动。这显示,中国的NPO已开始走出“孤军奋战”的境地,他们已意识到自己必须融进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才可能生存并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显示自己的力量和作用。
《简报》与其他国外刊物或“专家”观念不同之处在于,它能理解中国的NPO必须争取政府的支持。实际上,NPO只有与政府和营利部门结成更密切合作与互补的关系,借力使力,以群策群,才可能克服初生时期的困难和障碍并不断壮大自己。《简报》报道了环保、民办老人院、反家庭暴力、民工流动、性病爱滋病防治、民办科学研究、NPO自我评估等方面,各个NPO与政府、营利机构和其他NPO的合作与争取援助的情况。事实说明,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对困难群体作出有力的支援。
三
任何新生事物,即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总是要历经磨难,甚至经常要处于“生死之交”而后才能健康成长。往昔,在中国初生时的第二部门即营利部门如是;当前,作为初生的第三部门非营利部门更必然如此,这是注定的命运。《简报》在这一期刊登了精彩的两篇真实的叙事报道“圣爱”和“东华之路”。
“圣爱”的孟长寿从93年开始,以“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的精神,创办了圣爱基金会和彭山绿色食品开发基地。他们夫妇以教育、康复、职业培训、就业、养老5个环节,为残障人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真是具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开始时,他们以经商的积蓄办残障事业,历尽坎坷浮沉,从注册、财务、校址、管理到技术升级,度过重重危机。终于经过约10年的磨难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他们的目标明确而崇高,这就是让残障者融进主流社会,让他们及其家人把“收藏起来的自尊重新在脸上展开。”
“东华之路”则告诉我们,一个独立的民办科学院竟然有力量为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提高西部科研发展能力,减缓人才外流趋势,为西部开发战略贡献力量。事实证明,他们竟能以“微薄力量”推开了蛛网尘封的大门,在无人问津之地发现了交叉科学的知识海洋,最后得到国内外的认同。他们最宝贵的体会是:“NGO是一种创新机制”。经过困境与奋斗过程的东科院,是中国科研体制改革过程的一个缩影。
“圣爱”和“东华之路”在中国大地上的诞生与成长,让人们鼓舞;但同时也让我们想到,遭受各种挫折而未能获得“圣爱”和“东华”成就的NPO何止百千。大家也许听说过,在河北省邢台市有位企业家曹先生,因办孤儿院遭受经费困难而难以为继,眼看孤儿濒临饥寒之际而想到出卖自己的肾去筹款的故事。这让我们听来心酸。无论如何,“圣爱”和“东华”在中国大地上的不断出现,说明NPO成长的必然,这又使我们从心底里感到慰藉。
四
《简报》字里行间出现的警示和建议,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寻味和反思。
* 整个社会倾向关注经济增长而忽略社会公平。
* 中国并不缺乏公益捐助的土壤,缺乏的是有效的机制。
* 目前,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公众,对NGO作为公民社会中最活跃的细胞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这是导致政府在这方面的改革缺乏动力,企业的公益意识匮乏的原因之一。
* 中国通过三方互动,形成内生的政府、企业和NGO的和谐伙伴关系尚需时日。
* 企业必须以自己的责任为支点,把公益意识融进企业文化,塑造自己的形象。
* NGO应该懂得,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有了人,就能开拓其他资源。只有在人们集思广益的时候,才能想出最有创造力的方案。
* 满意的顾客是建立信誉和成功的基石。非营利组织服务的是某一特殊群体,组织必须证明它是透明的、可信赖的,能够提供优质服务。
* NPO应培养弱势群体的谋生
技能,开发就业渠道,让弱势群体回归主流社会。
* 中国民间不可能永远依赖国际捐助,从长期看,这种做法明显不可持续。中国的组织开发对本土资源的调动能力将更为重要。
* 把一群外国人招来做培训是有其局限性的。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神奇配方,他们提供的培训有可能不能满足真正的需要。因而,帮助建立和加强中国自己的培训和辅助机构,让他们去服务中国的组织,也许更顺理成章。
* 事业越发达,各组织及领导人会越失去谦虚的空间,有些公益组织也开始强调塑造组织名称,或标榜个人的奉献精神。我对一些国内组织的机会主义倾向感到吃惊。
* 一个成功的项目,可能造福许多普通的老百姓;而一个失败的项目,也可能造就许多人的伟大心灵。
以上择录的12条警示和建议,经过摘编看来还符合我们的实际。他们不仅显示《简报》的诚意,更重要的是“良药苦口利于心”。历经曲折道路的先行者会使聪明的NPO免遭类似的灾难,虽然,我们并不一定完全了解它的含义。
五
什么是《简报》的不足之处呢?看来《简报》对于中国读者特别是NPO的从业人员及其主要执行人的思想与活动还是了解不足。《简报》不简是个问题。仔细校正和核实叙述的内容,避免任何差错是另一个重要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正如《简报》对中国培训工作的意见,即:“帮助建立和加强中国自己的“出版”(更改了原来的“培训”两个字)和辅助机构,让他们去服务中国的组织,也许更顺理成章。”当然,这不是否定《简报》的继续出版。也许在机会成熟时,《简报》改为更加短小精干的“双月刊”或“月刊”也是好主意。
中国NPO现出版的各类刊物,不妨从《简报》中汲取教益,每一篇报道或评论的目的性都需要鲜明。由于这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阵地,NPO主持人应该舍得让最有前途的年轻人从事这项最有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