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益事业的商业化运营

       “捐献时间分享快乐(www.donatehour.org)”,是由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高级经理刘润和朋友发起,于2005年10月23日,国际志愿者日成立。

       白领人士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起来从事公益活动:捐资助学,课程翻译等,并通过建立公益网站沟通交流,对外宣传的行为,早已屡见不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站有:多背一公斤(www.1kg.cn)、“智人慧心”(www.hshg.org)、微笑图书室(www.smilinglibrary.org )、开放式课程计划(www.myoops.org)等。

        这些组织公益活动的白领人士大多年轻,年龄在25-35岁之间,基本都有比较好的工作和薪水收入。他们在公益活动方面的运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NGO的运作——以项目形式申请资金,聘请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来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更多是在一种简单的“奉献快乐”的宗旨下,以5-6名核心成员为主,发动其他志愿者,业余自发自愿无薪的去从事公益活动。这些公益活动所需经费大都以自筹为主。1在一定原则内,他们并不排斥商业赞助。有的这种公益组织,比如“捐献时间”已经在探索组织的商业化道路。

       “捐献时间”用公益网站的形式,来服务于其他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其来自微软公司的核心志愿者,带来的网络方面的先进技术、网站运行和管理模式等,和其他公益类组织网站相比占有明显优势。“捐献时间的网站,在公益网站里,我敢说是技术最强的网站。”刘润说。这个“技术最强”的网站甚至是其推广服务工作的关键因素。

       白领人士在业余时间成立公益组织,从事公益活动,力量虽尚显薄弱,但仍是不可忽视的一股民间土壤自发的公益力量。当然,这类公益组织也存在人员流动性大,工作内容随意性强,核心成员兼职来做,难免会和本职工作冲突,最后难以持续等问题,因此,这类组织往往被外界称为“一群白领‘玩’公益”。

      “捐献时间”已经走过一年,刘润对这一年中“捐献时间”取得的成绩非常满意,认为是一个成功的社会学试验。但刘润也承认,如果核心成员全职来做,“捐献时间”会发展的更好。

        刘润出差到北京时,笔者围绕“捐献时间”的相关问题对刘润做了采访。刘润对于“捐献时间”的定位、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有很清醒的认识,“以商业化模式运营公益事业”的概念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捐献时间”毕竟刚走过一年,刘润的这个“社会学实验”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最终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还是用时间来证明。

 

 

 

捐献时间”打出的一张特色牌,就是“以商业化模式运营公益事业”。“捐献时间”认为,如果把公益组织分成A和B两大块,那么A就是商业操作模式,B就是公益活动模式,用A来养B是最好的方式。因为1、有稳定的经济来源,A足够支持B的运行;2、用商业公司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益团队,效率高。2

 

 

       “商业化模式”体现在“捐献时间”的各个方面:电子商务领域C2C (customer to customer客户对客户)模式的应用;商业公司的管理方法在管理公益团队中的应用;寻找平台自身的营利方式等。

 

 

        资源的竞争及管理运作方面的压力,已经开始迫使本土一些非营利机构放开眼界,向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商业机构学习,并和商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仍未见成功融合商业机构管理模式,实现高效管理本土非营利机构的案例。

 

 

        机构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合理结合,才会出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效平衡。非营利机构的商业化模式运作,会不会是未来本土非营利机构的重要选择?

 

 

       “商业化模式运营公益事业”作为“捐献时间”打出的一张特色牌,自然值得期待和关注。

 

 

      

 

 

 模仿“淘宝”C2C

 

 

        据统计,2006年,中国互联网上网 用户将增至1.7亿。勿庸置疑,在拥有庞大网民数量的网络时代,互联网蕴藏无穷力量。

 

 

        在电子商务领域,eBay,淘宝,当当等网络交易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丰富的商品在卖家、买家间畅通无阻的流通。在淘宝网,这个领跑国内C2C,“个人买家和个人卖家”的网络平台上,成百上千万的人进行网上交易。淘宝网2005年全年实现交易额超过89亿元。

 

 

        互联网的商业价值被发挥的淋漓尽致,那么在公益领域呢?在公益领域,刘润认为这是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来做公益事业的很好时机。

 

 

        刘润:公益事业处在很好的发展阶段。2003年到2006年,上海的公益组织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新的科技,新的理念来做公益事业。

 

 

        互联网在一个很好的发展阶段。互联网除了让一些人很富有,也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工具。在这样一个很好的时机,是不是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在非盈利领域发挥一些独到的作用?

 

 

        淘宝,易趣不受空间、时间限制,上百万千万的人把东西摆在上面,这只有网络能做到。这种形式放在公益领域也一样。原来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但并不知道能够帮助他们的人在哪里,现在把这种需要摆在互联网上,很多人就可以看到。在“捐献时间”上发布信息的需求者和志愿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匹配”。

 

 

         我喜欢做各种各样的试验,这是一个社会学的试验:到底互联网能不能在公益领域产生很大的效益?

 

 

         这些公益组织为什么通过“捐献时间”来招聘志愿者?而且1年之后还是用“捐献时间”的服务?那是因为“捐献时间”的服务能给这些公益组织带去价值。现在很多公益组织找到志愿者不是那么容易,但互联网这个工具上可以有很多的志愿者让公益组织去选择,这个社会学试验还是非常成功的。

 

 

       “成功的非营利组织都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机构。”已故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曾说。

 

 

         非营利组织肯定需要管理,而且必须以最好的方式来管理,以节省社会资源,实现效果最大化,这一点与商业组织并无区别。但非营利组织如何管理?非营利组织和商业组织目标不同,管理上却存在很多共通问题。改进这些问题所需工具是相通的。商业组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相对悠久的管理历史,必有很多值得非营利组织学习之处。

 

 

     “管理不是利润的附庸,而是所有组织的首要功能”。刘润已深谙管理大师的非营利组织管理之道。

 

 

 

 

 

借鉴“微软”管理经验

 

 

        刘润:“管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商业机构的管理一样,是去激发人们愿意做事情的一个深层次的动力。这是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只是在激发非营利机构的人们去做事情的理由和在商业部门工作人员的理由不同而已。方法一样。一个非营利组织能否做的优秀,关键是有没有好的管理方法。

 

 

        今天很多商业机构管理之所以很成功,是因为有很多竞争,还有很大盈利压力,这让他们必须追求高效的运作方式,否则会被淘汰。

 

 

        目前商业组织有很多管理工具,在我的观察里,并没有很好的在非营利组织运用。这里有很多原因,一是,非营利组织认为资金不够;二是,认为那是比较独特的机制,非营利组织不需要向商业机构学习;三是认为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员工不能拿到太高工资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认为很多非营利组织的运转都不是很高效。

 

 

       “捐献时间”我会大量借鉴微软的一些管理经验和方法。比如,不管我在哪里,每个月第一个星期六的九点钟,“捐献时间”一定会开一个近20人参加的网络电话会议,由核心成员和“时间大使”参加。大家全部聚在一起汇报工作。这个会议很重要,这代表我们是个团队。很远地方的人,没有办法体验团队的感觉,需要通过会议来进行。

 

 

        我曾管理在香港、台湾、韩国、印度,大陆的团队。远程管理时,必须要有远程管理经验。

 

 

      “捐献时间”的核心团队成员田颍和刘英丹认为,公益不能一直插着输液管,那样是不健康的。“捐献时间”要做的,就是要把“捐献时间”的管子慢慢拔掉,让他可以不断自我成长。公益也同样需要找到营利方式,所不同的,只是它所产生的利润,更多的是用于维持它本身的运作。3

 

 

 

 

 

寻找营利模式

 

 

        刘润:很多公益组织开始成立时有热情,把所有收入和精力拿出来,但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没有东西来支持持续这种热情,组织就消亡了。

 

 

        怎么支持非营利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有可持续的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必须要营利,营利可以是接收捐赠的,但资金来源必须可持续。

 

 

        我们和上海一家“积分”公司合作,鼓励公司会员捐出一些“积分”到 “捐献时间”专门账户。“捐献时间”用“积分”去该公司网站兑换礼品,用礼品去鼓励优秀的志愿者。这个公司同时也宣传了自己的形象,吸引了更多会员。这种合作给双方都带去价值,实现了双方公赢。公赢后,这种合作方式才可持续。

 

 

        志愿者去学校做公益活动时,会携带受众为在校学生的另一家公司的宣传品等,公司可以报销志愿者的车费。这也是可持续的。

 

 

        但公益组织和商业机构合作一定要非常谨慎。曾经有家生产童装的公司,捐助一家服务儿童的公益机构。后来,公司雇用童工的问题被曝光后,这家公益机构的声誉也受到很大影响。“捐献时间”和商业机构的合作谈判非常谨慎。如果商业机构本身抱有太多商业目的,都未必会去合作,如果对方愿意做一种社会的事情,也能带来价值,那我们愿意去合作。 ■ “‘捐献时间’就是希望为那些有意帮助他人的人(志愿者)和希望得到帮助的人或者需要招募志愿者的公益组织(需求者)搭建一个易于相互发现的平台。希望借助网络的力量,服务于公益组织和志愿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捐献时间,分享快乐。”

 

 

       “捐献时间”目前由7个核心团队成员和10多个在各地的时间大使组成。

 

 

        核心团队成员分别负责“捐献时间”的财务、法务、对外媒体沟通、外联、网站技术、管理。各地时间大使分别专门负责当地“捐献时间”相关事务。

 

 

 

 

 

捐献时间”不是偷换概念

 

 

        中国发展简报:为什么会取“捐献时间”这个名字?

 

 

        刘润:“捐献”是个动词,名称里一定要有个动词,让别人有一种被激发的感觉。“时间”,是高度概括,一切志愿行为都是捐献时间。 “捐献时间”这四个字对我们做什么做了概括。

 

 

         现在很多公益组织的名字,或者对外宣传不够专业化,通过名字只知道这个机构是有公益心的,但不知道他们具体在干什。

 

 

        中国发展简报:“捐献时间”所诠释的是怎样一种志愿精神?

 

 

        刘润:我认为人的善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慈善家精神,一种是志愿者精神。慈善家是捐钱、物,是把已有东西捐给别人。很多人没有那么多钱,但有时间,有时间就可以去做志愿者,可以帮助敬老院刷墙,陪智障儿童聊天等。这些都是志愿者精神。捐献时间,和慈善家捐赠金钱不同。每个人捐献时间所包含的经验、教训、知识不同,价值不同,捐献时间的对象也不同,但捐献时间用对了地方,将会产生非常大的社会价值。

 

 

       “捐献时间”的网站花费不到2万元,其中1万是我们通过商业形式得到资助。但捐献时间超过2000个小时1。假设1小时的价值是100 元,即,用2万元的平台,撬动了20万元的捐赠。志愿者捐献的是自己的时间,没有钱在里面,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发展简报:“捐献时间”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也已经有媒体认为所谓的“捐献时间”是在偷换概念,因为任何一种志愿者行为实际上都是在捐献时间

 

 

       刘润:在“捐献时间”之前就有志愿者行为,并不是我们开创了(志愿者行为)这样一项事业。我们只是把志愿者精神高度抽象,高度概括为最容易衡量的捐献时间,这不是偷换概念,是高度总结。

 

 

       我们是个特殊的公益组织,我们的价值不在于组织了多少活动。很多公益组织在活动时找不到志愿者,很多志愿者想去参加活动找不到公益组织,我们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其实是个为志愿者组织服务的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组织招聘到优秀、合格、足够数量的志愿者,这是我们在做的事情。通过我们所做的事情,在社会中提倡一种志愿者精神。

 

 

        我们会告诉公益组织,告诉他们志愿者精神多么可贵,不要随随便便做一点活动,就让志愿者来参与,这样会打消志愿者的热情,很多志愿者的热情被一些公益组织一盆冷水打掉了。我们还要告诉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组织的困难之处。

 

 

       我们是一个淘宝网,在需求者和志愿者之间做了个桥梁;我们是一家沟通有无的志愿者组织,是为公益组织服务的。

 

 

        当然,没有我们的存在,这些公益组织也能生存,但可能没有我们存在而生存的这么好。为什么公益组织要选择我们的网站来招募志愿者?那是因为我们给他们带去了价值。如果不通过我们的网站,通过公益组织自己的论坛,影响力太小了。

 

 

        中国发展简报:有了“捐献时间”的存在,这些公益机构会生存的更好?

 

 

        刘润:真正懂得建立网站的公益组织少之又少,也没有必要每个公益组织都建立一个这样大的网站。“捐献时间”对外很好的宣传方式,大量志愿者的访问量,是不断积累做出来,这不是每一个公益组织都有能力再做的。

 

 

        我们可以帮助公益组织找到合适的人。公益组织掌握了大量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网站这个平台帮助他们去铺设渠道。大家都到“捐献时间”时,就会得到我们给他们的价值。当然,只有在网站上有巨大的志愿者和巨大的需求者时,“捐献时间”才会充分发挥价值,需求者和志愿者才充分匹配。如果网站上只有10家机构,100个志愿者,网站没有办法发挥价值。只有当有500个需求者,五万个志愿者时,我觉得任何一个需求都能匹配。一定要超过临界值,网站才会发挥最大价值。

 

 

 

 

 

捐献时间”能成为一个事实标准

 

 

        中国发展简报:“捐献时间”遇到发展中的困难是什么?

 

 

        刘润:“捐献时间”从没有到有到现在的发展,都走的很漂亮。我们现在已经比较成功了,会被要求走的很快。但“捐献时间”首先要能够坚持按照自己独有的节奏去发展,要明白不做什么。我们被要求做的事情太多,很多公益组织要求我们去培训志愿者,要求我们去把志愿者管理起来。这个时候组织特别容易迷失自己,去满足不同机构的要求。这时候要认清我们自己是谁,能去做什么,不能去做什么。

 

 

       “捐献时间”永远不会去组织任何一场活动,只去做和捐献时间相关的工作。

 

 

        中国发展简报:未来期待“捐献时间”发展成何种状态?

 

 

         刘润:未来“捐献时间”的方向非常明晰:未来的发展就是规模,或者数字的变化。我最希望看到的是网站上所显示的数字,变化的越来越快,变化速度快到我满意的速度。(这些变化的数字不是人为贴上去的,都是事实数字:一旦需求结束,数字就会更新,不用任何人操作。)希望未来全国所有公益活动都能通过数字变化来体现,所有公益组织都能招募到满意的志愿者。

 

 

       希望“捐献时间”能成为一个事实标准:公益组织觉得“捐献时间”是个专业的平台;志愿者觉得参加在“捐献时间”上发布的活动是个专业的活动。所有到“捐献时间”的公益组织都可以看到捐献时间的志愿者优秀与否,以前的承诺,参加过的活动,评价,都有记录等这样的一个事实标准。这个标准是民间的事实的标准。

 

 

        希望政府通过“捐献时间”可以看到公益组织能够做一些政府做不到的事情;能够把志愿行为在上海发扬广大。

 

 

         中国发展简报:如果专职做,“捐献时间”是不是会做的更好?

 

 

          刘润:我承认专职来做会做的更好,但现在的条件做不到专职,可并不妨碍“捐献时间”做到专业。专业,是用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有效的结果。专职不等于专业,当然,专职更容易做到专业。我也见过很多专职组织,并不认为那么专业。专业只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专职。当然,如果专职会做的更好,我承认。

 

 

        中国发展简报:“捐献时间”是否影响了你的本职工作?你从“捐献时间”中收获了什么?

 

 

        刘润:本职工作的时间内我绝对不会去做“捐献时间”。 在业余时间,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爱好,我的爱好是做公益。这对我的工作没有什么影响,有时候二者之间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很多公司鼓励员工去做公益,公司相信公益对工作的刺激作用。每年微软有三天的带薪公益假期,公司付三天的薪水让员工做公益活动。公司相信,只要员工愿意去参加公益工作,会对本职工作带来更大激励。

 

 

        在“捐献时间”中,我做了一个社会学的试验,看到了非常想看到的结果,锻炼了自己的管理能力。最根本的是,在“捐献时间”可以经常看到听到非常好的事情,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东西。■

 

 

 (除了告诉笔者“捐献时间”和公司合作的两个个案,就“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方面,”“捐献时间”具体如何去运作的问题,笔者再和刘润通过网络沟通时,收到问题后,在本刊截稿前,刘润没有答复……也许这个问题对于任何一个本土的非营利组织,都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注释:

 

 

1.参考《民间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调研》 2.《捐献世界 分享快乐》田颍 刘英丹——《NPO纵横》2006年1月第1期 3.《捐献世界 分享快乐》田颍 刘英丹 ——《NPO纵横》2006年1月第1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事业的商业化运营  公益事业  公益事业词条  商业化  商业化词条  运营  运营词条  
公益

 【16日行动】你造吗?针对LGB...

针对LGBT群体的暴力是一种基于性别的暴力吗?你能想出什么例子来说明你的答案吗?  当我们讨论性别相关的暴力时,我们往往会忽略针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