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友成基金会:整合资源 搭建灾害应对管理网络

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友成基金会召开了一系列论坛,探讨民间的减防灾与灾后重建机制,对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和沉淀。5月中旬,友成基金会在四川德阳协办第三届可持续发展论坛——“防灾减灾与灾后重建研讨”,并随后在盈江举行第二期“友成大学灾害管理高级研修班”,与参会的日本救灾NGO进行“中日对话”,交流盈江与日本东京的灾后重建状况,以及两国民间组织参与救灾的经验。

 

在众多参与赈灾救助的NGO中,友成基金会有自己的特点。正如友成秘书长甘东宇所归纳,“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是民间组织参与救灾的三个优势,友成希望通过资源整合,使民间力量的这种优势发挥出来。

 

 

2008年5月12日正当友成庆祝机构成立一周年,地震发生后旋即放下手边的工作,由创始人、理事长王平率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展开紧急救援。今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地震后,友成会同救灾应对管理网络的合作伙伴——益行工作组第一时间到达盈江,搭建公益组织联合工作站,协调各方资源并提供救灾志愿者后勤支持,体现了民间组织快速响应灾情的灵活性。

 

 

实时的信息反馈得益于友成在基层营建的网络。甘东宇介绍,在盈江发生地震几分钟后,国家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就打电话,希望透过友成在当地的志愿者或合作伙伴了解现场的破坏程度。友成于是通过当地的小学校长与曲国胜通了电话,为专业救灾队伍及国家地震局的决策提供判断依据,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贴近了解灾民的“第一需求”,也是救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西南大旱,当大家都觉得需要送水的时候,通过一线志愿者和民间组织实地调查反映,受灾地区并不缺水,而是缺储水的容器。友成在44天内在广西、贵州、重庆建了130多个不锈钢的水柜,解决了当时的储水问题。

 

 

这些动作的背后,是友成试图推动建立民间灾害应对三级救灾管理网络的努力。云南盈江救灾公益组织联合工作站,正是这样的思路下成型。

 

 

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发生5.8级地震,当日,友成启动民间灾害应对三级网络响应,3月11日在州县扶贫办的支持下由当时在地的友成基金会、益行工作组、NGO备灾中心宣布成立“盈江救灾公益组织联合工作站”。随后进入灾区的其他公益组织也开始入住工作站,合署办公,腾讯公益、新浪公益则在后方支持网络信息平台(详情请见《灾害频繁 携手应对》一文)。

 

 

据友成基金会工作报告,截至5月15日,联合工作站协调各类资源总价值计216万多元,开展社区公共、志愿服务累计超过3 000个小时,受益人数共计12 786人。

 

 

3月11日盈江地震次日,日本大地震发生,日本市民灾害救援中心、日本NPO中心和中日公益伙伴参与了海啸救援和灾后社区恢复。友成基金会举办的中日NGO对话,使两国NGO共享了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经验。这三家日本NGO介入救灾,均有效利用了数百家组织NGO加入的市民网络,共享信息、协调行动。而且,这些网络在地震前就已经存在,地震发生后,网络之间快速形成合力,并大范围覆盖灾区。

 

 

据四川NGO备灾中心秘书长张国远在中日交流上介绍,5.12地震以后,诞生了非常多的中国本土NGO,目前在四川、云南、贵州从事灾害管理、灾后重建的NGO大概有70多家。这意味着对网络协调和资源整合有较高的需求。而日本NGO的网络组织,从资金筹措、志愿者动员到项目执行,已经形成人力、资源和项目的完整链条,给参加对话会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主任代曦留下深刻印象,认为值得目前中国公益组织在联合行动上借鉴和学习。友成民间灾害应对支持中心主任乔栋表示,这样的救灾网络体系和机制建设的概念与友成正在推动的“民间灾害管理三级网络”不谋而合。

 

 

乔栋介绍,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已将防灾减灾重点纳入,还做好了社区的简单防灾预案,但是缺少民间机构的介入。他表达了中国NGO希望在未来几年在这方面提升技术、积累经验做出努力的意愿。

 

 

今年5月11日,友成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同成立“巨灾救援基金”,用于培训救灾志愿者、推动灾害管理领域研究,以及建立有效的“地震灾情速报网”。国家地震局的加入,表明友成在探索和推动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灾害管理中加强合作,建立民间参与灾害应对的平台和网络上又向前迈了一步。当然,三级网络的架构涉及政府、企业和NGO等相关各方,在如何分享资源与信息,如何协同、合作行动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磨合、改进。

 

 

 (付涛根据友成基金会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整合资源  整合资源词条  灾害  灾害词条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  搭建  搭建词条  应对  应对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