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的热点是什么?当然是甲型H1N1流感了!看着每天的新闻,世界卫生组织就流感大流行的警告级别层层升高,各大门户网站都作了专题,标题赫然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全球蔓延”。好一个全球蔓延!这让人不禁感慨,全球化真的来临了。人不能独善其身,尤其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可能会像病毒一样,不仅会给身边的人,也会给全球其他地方带来影响。发展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关注每个人会给世界带来影响的教育。或许本文用病毒来做形容并不恰当,但这会给人一个直观的印象。
发展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推动青年人关注发展中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可持续的问题,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推动一个更加公平、公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教育。发展教育工作者相信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对世界的和谐发展拥有责任,每个人都能带来大改变,通过持续的教育工作,能够为这个世界、为每个人生活的社区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消除那些负面的——就像病毒带来的后果那样——影响。
在二战结束后, 发展工作者活跃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工作,一些发展工作者,尤其是来自欧洲的发展工作者发现发展中地区的很多贫困、饥饿问题与欧洲的公众也有关联。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吧。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工厂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销往发达国家。以一件成衣为例 ,成衣出口价是100元,零售价400元。 而在整个价值链条上,一条零售价为400元的成衣,工人拿到的人工费仅有7元,占零售价的1.75%。而品牌公司占有了最大头的300元的价值。
欧美国家的一些消费者知道了这些产品背后的故事,在这些光鲜的时尚衣裳背后的代价是,大量的工人,尤其是女工,甚至还包括童工在恶劣的生产条件下,每日工作超过12个小时,才能换取到的微薄收入。于是这些消费者联合起来,掀起消费者运动,要求品牌公司监督其工厂遵守一定的保障劳工的操作规范,以保障在第三世界国家工人的基本权利。
类似的联系无处不在。一些发展组织开始在欧洲推动更多的青年人关注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地区的贫困、不公问题,并且尝试通过行动去推动改变。20世纪70年代,“发展教育 ”便出现了,最早是在欧洲,主要由NGO推动,后来也渐渐的影响了正规教育系统,比如在英国世界公民教育(与发展教育类似)已经纳入了中小学的课程大纲中。
又比如在英国,乐施会、行动援助、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都通过与当地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合作,设计教学材料、教育活动,影响正规教育体系的课程教育、学校管理、社区教育等,成绩斐然。英国还成立了全国性的发展教育协会(Development Education Association),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体系内推动面向5~19岁青少年的发展教育,并且支持网络内的会员机构的工作。
谈发展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其欧洲的视角。来到中国,发展教育必然需要结合中国的本土情况和青年人的特点,但什么是本土化的发展教育,现在还在尝试中。乐施会自2001年在中国大陆开展发展教育的工作以来, 和不同的伙伴团体在推动中并一直反思: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教育呢?
乐施会与本地的民间团体认为,不同于其他的一些教育的是,发展教育非常强调“公平、公义”、“关系”、“与自身(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国际视野”等。
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我”是谁?“我”的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教育程度、籍贯、国籍?这些都构成一个人的身份。“我”与别人的关系又是怎样?“我”与外来工是什么关系?“我”与血汗工厂的劳工有什么关系?“我”与贫困地区的农民会有什么关系?“我”与环境恶化有什么关系?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与欧美的人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人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在对这些关系的探索和思考中,中国的年轻人将会由己出发,去感受、体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公义,对主流的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有觉察和批判,并且自主地通过行动去推动正向的改变——一个公平、公义的社会的出现。发展教育工作者希望培养的青年人是,立足中国本土的,具有国际视野和责任的、拥有对不同文化、阶层的人的同理心的、具备批判思考能力的、愿意身体力行推动可持续发展之社区和世界的中国青年。
如最近的一次发展教育协作者的培训上,主讲人通过动画片、纪录片等方式向参与者介绍气候变化给非洲、拉美、南亚等国家带来的灾害时,很多参与者感叹,我们日常的消费和生产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竟然会影响到远在非洲的牧民和孟加拉的乡村妇女。结束后,如何通过发展工作者的教育,进而通过日常行为习惯的改变,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影响。
在国内很多人听到发展教育常常会想到戏剧教育,这是一个美丽的误解。这可能与乐施会最早在内地推动发展教育时,便介绍了戏剧教育的手法而且支持了多次这样的培训有关,所以很多人便把发展教育和戏剧教育画上了等号。
其实,戏剧教育只是发展教育的一个手法而已。发展教育强调每个人都有知识和经验,协作者只是协作参与者去学习,因此发展教育常常采用以参与者为中心的、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下文笔者也将介绍一些在海外和本土的不同实践和手法,因视野和经验所限,可能会挂一漏万,希望有更多的人分享和补充。
应用戏剧手法
应用戏剧,不同于我们看到的通常的戏剧形式,即少部分的演员表演给大多数的观众,在那里,观众总是沉默的、被动的、仰视着华丽的舞台。应用戏剧是将戏剧应用于不同场合、不同目的的一种戏剧形式,很多NGO工作者已经开始利用应用戏剧服务于社区工作及宣传倡导工作。在应用戏剧中,强调观众参与和体验以及和演员的互动。应用戏剧不同于传统戏剧的一点在于,看重的是创作、表达和对话的过程,而非仅仅是最终的呈现。应用戏剧认为戏剧是与每个人生活相关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戏剧去表达。
我们中文有“体验”、“体会”、“体察”这些词,里面都有一个“体”字,其中蕴含着很深的古老智慧。这说明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身体”的参与很重要。身体可以帮助我们去学习。而戏剧正是提供用身体去学习的一种方式。发展教育工作者常常让参与者(学生)一起通过戏剧去体验贫困人群、边缘人群的生活和境遇,反思如何能够改变。参与者(学生)不只是坐下来去谈、去说,而且可以用身体表演出来,而这感受和记忆通过身体留在参与者(学生)的心中。戏剧也可以让(参与者)学生代入其他人的角色,去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感受和思考问题。当然,戏剧呈现过程中的这种形象化,也更容易让观看者理解那些或许通过文字表达显得非常枯燥和不易理解的知识。
乐施会在香港建有互动教育中心,迄今为止已经运作3年,该中心尝试通过戏剧、多媒体等方式与香港青少年探讨贫困、战争、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不同议题。其中有一出经典的教育剧场《另一部分童话》。该剧通过3位演教员扮演南亚童工、血汗工厂厂主、全球零售商总裁、商场售货员、消费者等不同角色,为学生演出一部20分钟的短剧,力图呈现企业(包括跨国公司、零售集团、本地工厂等)、童工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之后3个演教员将学生分成3组,通过一些戏剧定格、坐针毡等戏剧教育手法等与学生讨论戏中所演人物的境遇、尝试探索造成这种境遇的原因。在活动结束之后,乐施会还会将一些课后延伸阅读材料发给老师,供老师回校后继续协助学生进一步探讨。
广州的一个教育团体“木棉花开行动者网络”也在尝试通过戏剧的方式,在高中开展戏剧活动,设计不同的戏剧体验活动,与学生探讨消费与劳工状况的关系,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
影像
对于很多城市年轻人来说,能够到乡村、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外来工聚集地区、甚至海外的发展中国家去实地体验、了解那里的生活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人类的知识的获得,不仅仅通过直接经验,更多的可能是通过书籍等媒介获得。而影像——无论是摄影作品还是摄像作品,都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可传播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发展问题。
乐施会曾与上海爱的教育研究会合作组织超过13万上海高中生到不同社区采访边缘人群,了解他们“我最宝贵的”是什么,并且拍下照片配以文字,最后将照片集结成册出版为《我最宝贵的》 一书。在这个过程中,上海高中生开始接触以前不曾接触的人群,对发展、对贫困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该书的出版也让更多的公众接触到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但又常常被忽略的真实贫困,这应该就是学生们思考其原因并且采取行动的开始。
广州木棉花开志愿者行动网络2004年开始组织观影会,观影后协作志愿者、大学生就不同议题进行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木棉花开也意识到仅仅播放影片是不够的,原因是当这些参与者回到日常生活之后,那些反思就烟消云散了,没有什么后续的行动。因此从2007年开始,木棉花开也尝试将影片和后续的志愿者小组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参与者不仅通过影像去体会,而且把这种感动与行动连接起来,从身边小事开始行动。
但这些影像毕竟也是作者的个人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导演及其他创作人员的视角、知识背景、出发点所限,作品反映的也未必是现实。因此对利用影像手法开展教育工作的NGO来说,具备足够的批判意识,并且能够引导参与者批判地看待这些影片,也显得尤为得重要。
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
所谓服务学习的理念源于美国,它是一种“服务”与“学习”并重的经验教育方式。它将社区服务与学习相结合,注重反思和公民责任感。参与者通过参加组织活动来满足社区的需要。它为学生提供关怀他人的机会,将学生的学习扩展到社区。很多从事发展教育的团体也是通过社区服务,协助青年人的发展,比如西部阳光发展基金会的下乡队等。
广州另一家关注教育的组织“灯塔计划”,自2001年起组织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城市义工到偏远地区的学校进行义教,每年灯塔计划都会在广州各大高校做乡村教育展览和分享会,使200多名大学生从认知开始接触城乡二元化、性别平等、青少年心理辅导等社会议题,而后再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培训、讲座使大学生拥有到乡村进行义教服务的相关理念和技能。每年的活动,对于参与的城市义工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旅程。
中山大学2008~2009年度开设的《公民、社会与发展》的公选课也利用服务学习的方法,协助学生通过参与不同民间团体的工作,或者设计社区公益实践,去体验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了解公益组织的行动策略。
网站及网上互动活动
海外很多NGO开发了一些发展教育的网站推广发展议题,比如英国乐施会设计的针对孩子的网站(http://www.oxfam.org.uk/coolplanet/kidsweb/)。同时,也有一些机构设计了网上游戏等让青年人在娱乐中体验发展问题。
其他手法及整合
发展教育除上述的几种常用手法外,还有很多种,在此无法一一穷尽。其实与手法相比,发展教育中更重要的是灵魂。如果明白发展教育的意义和愿景,就可以根据NGO及教育者不同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手法。使用时,常常是多种手法的结合。
上文提到的乐施会香港互动教育中心在给青少年提供一个独立的不同于学校的体验空间,一起探索贫穷地区的发展议题时,利用的手法不仅仅有戏剧,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制造声光电效果、小组讨论等,这可以说是多种手法的结合。
在比利时,乐施会也有一个1995年成立的互动教育中心(Carrefours du Monde),占地近750平方米。日常运行3个工作坊,分别反映南非和玻利维亚的发展议题、以及全球化议题。该中心主要针对16岁以上的青年,希望参与者能够在工作坊之后参与一些行动。每个工作坊最多参与人数为25人,而且是收费的——每人次4欧元(40人民币左右)。主办方在工作坊之后会发给参与者简报,提供不同的行动方法。
南非工作坊将参与的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种族群体,以及市长、家庭主妇等不同角色,讨论城市和农村贫困者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之后会有一个分享、回顾环节,参与者就南非的资源分配、当下国际发展议题等进行讨论。
玻利维亚工作坊与南非工作坊类似,提供一个空间令参与者体验玻利维亚面临的贫困等发展议题并提出建议。
全球化工作坊创立于2003年,主要展现全球化世界中的消费主义环境以及跨国公司、劳工的生活场景、现代家庭的生活、讨论另类生活的可能等四个部分。
这些做法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模拟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场景,创作“真实”空间,令到参与者恍如进入当地,去体验“真实”的生活和境遇。在活动之后,主办方会提供讨论和反思时间,同时提供行动建议,推动参与行动。
实际上,这些手法只不过是教育的过程和媒介。发展教育工作者更加看重的是,培育出青年人对公平、公义追求的种子,让其不仅仅是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服务学习中扎根,更是能够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比如能否身体力行降低碳排量、关怀边缘人群、做一个有责任的消费者和企业工作人员等。
发展教育,正为更多的教育者、NGO所了解和尝试,这或许和中国的快速发展有关,尽管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的生活水平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但依然还有很多地区和社区因教育、医疗服务、地理环境、自然灾害等原因处于贫困之中。同时,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年轻人也面临着如何承担促进一个可持续的世界的责任。因此,有理由相信,发展教育会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成为适合中国情境的教育方法。而这也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和民间团体工作者的参与,这是一个共同创造之路,让我们一起上路吧!
延伸阅读
(1)发展教育地平线网站:www.fazhanjiaoyu.org.cn。该网站介绍了大量有关发展教育的咨询和教案集。
(2)《国际视野与公民教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社会公平发展游戏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
(4)《游戏无穷——发展・公平・齐齐玩》,乐施会出版,2002年。
(5)Education For Development, Teachers’ Resource For Global Learning 可在UNICEF的网站上免费下载英文版。
(本文作者系香港乐施会项目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