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协作到南京

 

 

 

 

 

        在北京,东四七条的四合院里,他们的“劳工之家”,在每周末为前来的打工者,准备着最新的法律培训和心理辅导活动。

 

 

        后来在南京,又一个类似的独立机构破土而出,他们结合南京当地的流动人口需求,与民政部门积极合作,探索中国本土的流动人口服务模式。

 

 

        他们就是“协作者”:以城市的边缘群体--农民工为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服务,争取应有的社会权利和利益,并将底层的声音通过政策倡导表达出来。

 

 

 战略规划先行

 

 

       早在协作者首席统筹李涛担任《打工妹》杂志主编的时候,就开始通过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关注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后来,他与几个朋友创立了北京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

 

 

        那个SARS肆虐的季节,刚刚成立的北京协作者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活动,前往城市边缘、城乡结合部,为农民工提供SARS预防知识、喷药消毒。事后,“我们与这些农民工建立了很好的关系,这不是一般组织所能做得到的”。李涛回忆,这次活动为后来的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也是协作者当初所没有料想到的。

 

 

      “符合我们的战略目标我们才做。”与李涛交谈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反复强调先行的“战略规划”在协作者机构发展中的作用。当时在协作者还未成立时,战略规划就已经确立下来。此后尽管出现过很多机会和诱惑,最终他们坚守了已经规划好的机构使命,以此确定服务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协作者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搭建一个平台,以农民工为主体,协作者要做的就是推动协助的角色,慢慢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的农民工服务模式。

 

 

         在第一个五年战略规划中,协作者做到了将服务创新和政策倡导相结合。目前,虽然农民工的境况变成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但是用什么的技术和方法去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些方面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好。李涛分析认为,长期以来,社区服务工作方法基本上是围绕户籍管理以静态管理模式为主,不能满足动态的社会流动人口的需求。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就成了关键。

 

 

       “第一步就是做服务创新。必须找到一些好的方法使农民工受益,同时并可以推广出去。这也是草根组织的价值。第二步就是政策倡导,在有效的服务方法之外,探索推动形成更加适合这个群体的需要的社会政策,从而改变这个群体的命运。”

 

 

         期间,协作者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农民工培训、适应城市生活的活动、健康和法律知识普及等服务。在这些创新服务的基础上,协作者都会跟进政策的倡导,如举办过两次关于农民工职业安全以及公共政策的研讨会;出版了6本书籍。还包括2007年在全国推行的民众戏剧。

 

 

        民众戏剧,李涛介绍说,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成为一个剧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演员。通过戏剧的方式,让民众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现实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反省。

 

 

        此外,协作者还不时的停下来,搞团队建设。每年两次,甚至更多的能力建设活动是“雷打不动”,用李涛自己的话来说,“一旦团队做能力建设,天大的事情都不重要” 。协作者期望,通过团队建设,回顾机构的战略使命,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反思,并为员工和机构提供专业培训,以期做到“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有意思的是,协作者的团队建设,除了一次2006年底由NPO信息咨询中心提供的组织能力评估,都是全体员工也包括一些志愿者在机构内部封闭完成的,协作者很少请机构外的人来做。对此,李涛解释,一是对机构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机构的成员最为清楚。“当这个团队自己发现是一个问题,它才真正是一个问题,而不是外来者帮你指出来。”

 

 

        二是李涛还认为,国内真正做NGO培训没有几个有效的,协作者自身就拥有很多优秀的培训师,所以协作者依靠自己来做团队建设。反倒是李涛经常去给其他机构提供能力建设培训。

 

 

 

 

 

 因地制宜的模式复制

 

 

        在南京成立的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南京协作者),也是机构实现战略规划目标的成果之一。李涛说,希望将北京协作者的模式加以复制、推广到其他城市,为那里的流动人口提供需求,并积极探索适合本土流动人口服务的社区工作模式。但成立的南京协作者,并不是北京协作者的分支机构,因为那不是北京协作者的机构使命。李涛强调两个协作者的不同之处。

 

 

        2007年夏,原北京协作者项目常务副统筹的李真带领4位同事,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工作,9月在南京大行宫会堂推出民众戏剧--《一个民工的美丽期待》。这次正式亮相,将协作者推向给南京的市民和流动人群,标志着南京协作者的成立。

 

 

        初来乍到的南京协作者,以图片展、民众戏剧的独特形式,迅速拉近了与这个地处长三角的城市之间的距离,与当地的人们建立了关系。

 

 

       目前南京有流动人口过百万。李真告诉《中国发展简报》,选择南京做北京协作者的模式复制地点,一方面是考虑到地处长三角的南京有较强的辐射能力,便于扩展到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城市;另一方面,南京当地政府对这种民间组织提供的服务模式很感兴趣。政府和民政系统关注社区层面,而不是一个个体,或是某一个人群。他们希望在整个社区层面铺开社区服务,这也是南京协作者与当地政府合作的结合点。

 

 

         不同于北京协作者的工商注册性质,南京协作者是在南京民政局注册的。这种进展令人高兴。在启动资金和人力、物力上,北京协作者给予了很多支持。而基本的办公场地和设备,则是由南京建邺区民政局与兴隆街道免费提供。

 

 

        南京协作者不同于北京协作者的地方可能还在于,它是以当地的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而没有把对象仅仅放在打工人群身上。机构未成立前,李真她们做过城市和社区调查,发现与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相比,南京在流动人口的迁移形态方面有所不同。而且“上世纪80年代以单身青年外出打工为主,而现在主要是在社区层面,混居其中的多以家庭为主,2003、2004年这种迁移非常明显。”这顺理成章地成了南京协作者工作的立足点。

 

 

        李真介绍,在2007年除了开展民众戏剧、图片巡回展等公民教育活动外,还在社区成立了工作手法与劳工之家类似的“新市民之家”。在提供社区调解服务的同时,也为周边的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学习、娱乐的场地。因为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更是一个纽带、催化剂,可以带动整个家庭加入到“新市民之家”的活动中来。

 

 

        需要提及的是,协作者机构和它的员工、志愿者身上烙印着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精神,这可能与机构里有不少比例的工作人员,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有一定的关系。李真之前就读香港大学并获得社工硕士文凭,所以他们更懂得如何采取社会工作手法或技巧,与服务人群以及所在的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电影小组为例,它是一个工作方法,如同一个桥梁。社区的流动人口通过观赏电影的方式加入进来,交往认识,并形成一个支持性的网络。在北京协作者,电影小组仅仅是为打工者提供直接服务的其中一种,而在南京,电影小组却被赋予更多的意义。通过为社区的流动儿童播放电影,与孩子接触,进入他的家庭,并与孩子的家长建立信任关系。这样可以帮助协作者更迅速进入到当地社区,为以后的社区服务开展提供很好的基础。

 

 

 

 

 

更大的目标

 

 

         此外,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机制是南京协作者2008年的目标。成立初,当地政府为南京协作者提供了一部分经费。李真认为,尽管钱并不多,但政府的作为是难能可贵的。“他们(当地政府)其实也知道政府购买这个概念,但对怎么购买不太清楚。”

 

 

        于是,协作者和当地政府也开始接触并讨论政府购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李真梳理了目前已有的机制,她更倾向于将民间组织可以做得更好的服务,完全从政府手里承包下来,然后按照指标接受政府的评估。她认为,这是个比较好的理想状态。胜过将民间组织的服务纳入到政府预算,以及购买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费用,因为这两种方式还存有一些操作上的难度。

 

 

        李真评价协作者的优势,在于其思维是探索性的,所做的具体的工作都具有超前性的,比如北京协作者在2005年的时候,就开始针对农民工开展能力建设培训项目。此外,“新市民之家”也在南京很多街道推广。“这些都是建立在对农民工踏踏实实的服务和对他们了解上”。 南京协作者下一步规划,如果南京方面运行得成熟,在摸索出本土的流动人口社区工作模式后,就向长三角或流动人口集聚的其他地方进行推广。而北京协作者,则希望在实务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的提炼能力。                                       (王  辉)

 

 

机构信息:北京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 010-86219405/64062702  李涛    cdcf_china@facilitator.ngo.cn

 

 

                 南京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  025-86516151 李真     cdcfnanjing@facilitator.ngo.cn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协作到南京  南京  南京词条  作到  作到词条  协作到南京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