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SEE生态奖”正式启动
2006年11月30日,“SEE·TNC生态奖(2007)”正式在京启动,奖项由主办方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联合冠名,两个NGO组织此番共同出资100万元人民币,奖励那些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实效的个人和机构。
SEE生态奖是中国大陆首个由民间团体设立的生态环保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宗旨是促进日益兴起的环保运动,推动中国民间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本届SEE生态奖的主题是和谐,强调行动力和多赢的结果,侧重表彰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实效,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多方合作、协调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的个人和机构。此次是继2005年2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首次设立该奖以来的第二届评选活动,由于国际环保组织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参与,将进一步扩大该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回顾第一届SEE生态奖,共有139个项目参评,38个项目获奖,SEE生态奖以其广泛的社会参与、严谨的评审程序以及中国企业家阶层与草根环保组织的密切合作为特征,是社会各界尤其是环保界广泛关注的重要环保奖项。
在奖项设置上除延续上一届奖项内容,本届生态奖除继续对生态保护优秀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外,还增设了20个名额的企业生态奖,旨在奖励那些注重生态保护、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只授予奖牌,不颁发奖金。这是迄今为止所有环保类奖项所独有的特色。
SEE·TNC生态奖(2007)的奖金总额为100万元人民币。该奖将评选出: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20万元;二等奖3名,奖金人民币10万元/名;三等奖6名,奖金人民币5万元/名;优秀奖20名,奖金人民币1万元/名。具体评奖办法将采取公众网上投票、专家评审委员会、SEE和TNC理事共同参与的方式,以体现出评奖的权威性、公平性、透明度和参与的广泛性。
此外,在本次评奖过程中,主办方还将安排案例分析论坛,为各地环保组织和关注中国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家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SEE•TNC生态奖(2007)于2006年12月1日开始申请,并于2007年2月16日截止,欲参评单位和个人可上www.see.org.cn网站查询相关资料。
SEE•TNC生态奖(2007)颁奖大会将于2007年4月22日(地球日)在北京举办。(Ray)
“中国爱之关怀”获联合国红丝带奖
2006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之际,联合国驻华系统向“中国爱之关怀”颁发红丝带奖,表彰其在社区领域抗击艾滋病的积极贡献。
“爱之关怀”由Thomas Cai五年前在广州发起,从最初为感染者提供个人咨询服务发展为32名全职员工在四个省的6个项目点以创新思路开展工作并推进性别平等。该组织在拓展服务地域时,逐步建立了一个与地方卫生系统、其他NGO以及私营部门合作的工作模式。
“今年艾滋病日的主题是问责制,要求领导人和政界人士加强保护所有脆弱群体。但问责制不只是对执掌权力者而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致辞中,重申了红丝带奖所象征的主题,即共同的责任以及基层参与的重要性。
看得出,“爱之关怀”此番获奖,一方面是自身服务感染者人群的努力使然,颁奖方也希望籍此向NGO传递一个鼓励多部门合作的信息。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代表马和励(Khalid Malik)在颁奖典礼上,对NGO建立战略性的多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予以强调。
似乎是在回应这样的信息,Thomas在领奖时说,经理事会讨论,“爱之关怀”已决定要由一个感染者的组织重新定位为社会发展领域内抗击艾滋病的组织,以便吸纳更多的人加入,扩大工作范围,从治疗与关爱,到直接从事减少歧视,提高意识等预防倡导活动。
今年也许是NGO与政府的合作年。在不同的领域,出现了类似的一些合作、相关案例研究和话语。NGO如何在合作的状态下获得更大的空间和资源,伸展自己,影响政府,是一个逐步探寻的过程。
红丝带奖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发起,是联合国系统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草根社区组织进行奖励。评选机构从大部分来自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517项提名中选出了五大部类25个组织入围进行奖励,以推动社区的全面参与。(付涛)
联系:Thomas Cai
青海民间组织拟建资源平台
近日,青海三川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和总部设在美国的亚欧基金会(Asia-Europe Foundation)达成协议,由后者资助近人民币200万元,在西宁筹建一个开放性的民间组织资源中心。会长朱永忠说,整个项目为期2年半,除计划在明年8月份完成硬件设施建设,资源中心作为青海本土民间扶贫NGO汇聚的公共活动平台,将在能力建设培训、知识和经验共享、网络联系与合作以及草根组织培育方面发挥作用。
促进会由朱永忠在1996年创办,2002年获准在当地民政局注册。目前,促进会在海东地区的四个县开展扶贫项目。过去数年中,除实施本组织自己的项目,促进会还受国际资助机构,如加拿大基金、澳大利亚使馆、荷兰使馆的委托,通过促进会的渠道向青海、四川和甘肃的十几个组织或个人发放资助款项,去年经手的资金近200万元。从明年开始,除为资助方提供资金流程管理上的便利,加拿大基金还希望促进会深化类似的服务,对通过其划拨资金的其他组织的项目进行监测评估。资源中心的建立,会进一步推动促进会向支持性组织的角色迈步。
当然,“资源中心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还会继续实施自己的扶贫项目。”朱永忠说。尽管青海的民间组织还面临很多来自资源和能力上的挑战,但它们在这些挑战中也表现了自身的一些优势。朱永忠强调,这些组织尽管向国际资助方申请项目,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时还赢得了社区的支持。前些年在促进会资金极度匮乏之时,他曾连续十个月白天为一家国际NGO“打工”,晚上处理促进会的事务,并用挣来的工资养活项目。而当地的项目受益农户、志愿者和商户志愿捐款,集腋成裘地为组织提供办公经费,使组织度过了最初的困难时期。这些年,尽管依托国际资助进行的项目非常多,但本土资源动员方面一点也不逊色。2001年,加拿大基金资助近8万元为一个村修建桥梁,在20万元实际造价中,当地村民投工投劳6000工/日,折合人民币12万元。而2005年为循化县积石镇新建一所小学,加拿大基金资助20万,县政府(教育局)出自资22万,当地社区提供了5亩地并投入劳力,折合18万。通过促进会引入外来资助,激活了社区自身的参与和认同。
2005年初,促进会将办公地点由民和县官亭镇搬到了西宁,以顺应角色转变。新的办公室包括朱永忠在内只有两人,其他项目人员和志愿者分布在各项目点。
资源中心项目将于2007年1月启动,促进会目前正在向NGO同行征集有关发展和NGO议题的各类图书资料。同时,也在联系能够提供能力建设的支持性组织,为将来开展的培训活动寻求相关的人力资源。
联系:朱永忠
0971-4388669, 8516368, 13897129369
sanchuan.zhu@gmail.com
中国民促会推进中小企业社会责任
在12月12日由中国民促会主持召开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北京研讨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作为案例分享,加拿大铝业公司在宁夏的合资企业――加宁公司代表介绍了融入当地社区,对周边的本地中小企业进行扶持的经验。
强政府、强企业、弱劳工的局面是全球的状况,中国也不例外。一些企业将CSR简单地理解为捐赠和慈善行为,忽略了在劳工权益和环境保护等内涵上的要求。就中国企业CSR的现状而言,鉴于总体上法律底线屡被突破的现实条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张锋并不乐观。他参与实际调研后发现,“实施CSR的难点在于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长期关注CSR并参与该项目设计的“商道纵横”郭沛源博士指出,目前99%的CSR活动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当地企业很多为跨国公司提供加工服务,因此来自国外公司的外部压力很大。而西部地区更多面临来自贫困和环境问题的压力,西部企业面临不同的命题,同样值得关注。中国民促会秘书长黄浩明在介绍项目背景时表示,民促会过去在当地开展项目,建立了网络关系,也是选择在宁夏实施这个项目的一个有利条件。
今年7月,中国民促会与宁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合作,对宁夏4家政府机构、9家不同行业的国有或私营企业以及8家行业协会和从事CSR工作的民间组织进行调研,其后应当地机构的需求,11月已在宁夏召开了一次研讨会。
和国外的CSR更加体现为企业和消费者运动的互动不同,中国的政府部门如劳动部、商务部以及发改委等,是影响国内CSR发展的重要力量。此番政府背景的宁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作为项目实施的地方合作伙伴,也体现了目前CSR推进过程中来自政府方面不可或缺的力量。当然,“中国是被动进入CSR,在国家战略方面有待完善。相关政府部门之间也需要在推动企业实施CSR方面建立协调机制。”张锋说。
目前,民间组织在推动CSR方面力量还比较薄弱,但民间组织和企业合作也有自己的优势,即除了提供专业上的咨询,还可以借助自己和社区的紧密联系为企业实践CSR提供平台。对这个新课题,企业和民间组织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亚洲基金会资深项目官员裴彬在讨论中期望,未来有关各方不能象过去那样只是停留在对话和讨论层面,而应该从概念走向行动,实施具体的示范项目。
德国伯尔基金会中国项目负责人Katrin Altmeyer对讨论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CSR也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国民促会在宁夏的调研发现,由于劳动力短缺和能源问题,当地企业存在如何稳定员工队伍、如何节能的实际需要,这都与CSR的要求相吻合。”Katrin表示伯尔基金会将继续对这个项目提供支持。(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