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走进“打工第一镇”

    

 

      今年三十一岁的彭恢琼曾在广东东莞的一家内资私营鞋厂打工多年,去年因为长期工作劳累而患上急性肾炎,不得不离开工厂,回家养病。她家的房子面对着几片种着油菜和蚕豆的田地,三月中旬,四川的田野中,油菜花已经盛开,我们坐在房前的空地上采访她。开始时她显得有些拘束,后来慢慢放松了,健谈的她给我们讲了很多在广东打工的事情:在工厂打工时,除了劳动强度大,没有休息日,每天都要加班加点之外,精神压力也很大,一边要想工作,一边还要想着家里的事,每月的工资都存起来寄回家,用于赡养老人、修房子、供两个孩子上学,人却每年最多回家一两次。常年在流水线上计件做鞋子,彭恢琼感觉自己不但身体状况变差,人还“变笨了”,“打工回来后,对人情世故不懂,办事说话还不如小孩子……”后来,彭恢琼的丈夫也加入我们的谈话,她的丈夫和她一样都是竹篙镇人,平时也在外打工,现在因妻子生病就回来照顾家。在谈到他们以后的打算时,他说:“等她的病养好了,我们还希望出去打工。虽然在外面打工很辛苦、生活也很寂寞,但在家里实在没有什么收入。”

 

 

      政府主导的劳务输出

 

 

    被称为“打工第一镇”的竹篙镇,是四川省成都市东北郊金堂县的一个普通乡镇,自然条件一般,人口约5万,人均只有8分耕地。二十年前,这里人们就已基本不愁吃穿,但生活不富裕,现金收入短缺。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潮中,竹篙镇上的人们组成了一朵有着自己特色的浪花。四川省妇联的许平曾做过有关竹篙镇劳务输出个案研究1,她在研究中这样总结到:“竹篙镇劳务输出是一个特例。在这个特例中,政府成为劳务输出的主导力量。”当年,彭恢琼就是跟着竹篙镇劳动局招工去东莞厚街镇打工的。

 

 

    据了解,竹篙1986年时就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形成“政府提供劳务输出前的交易成本,农民根据政府的安排外出务工”的劳务输出模式。1987年12月,县和镇政府干部去广东考察,了解到那里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领导都主张到广东建立务工基地,并把此当成竹篙镇经济发展之必需。从1988年竹篙镇最早的50名打工者到广东,到十年后的1998年,政府“搭桥”组织输出近2万人。据说,厚街也有“小竹篙”之称,在厚街的竹篙人比当地人还多。1994年以前,在外打工的竹篙人每人每月平均收入300元左右,竹篙镇邮局每年收到汇款 1000多万元,1994年后每月工资450元左右,邮局汇款达到4000万元。事实证明当年竹篙政府走的是步“好棋”,不但解决了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还带回可观的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这是不小的政绩。当然,这些都与劳务输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的努力分不开:输出地有外出前的培训,途中有干部全程护送,输入地有办事处干部管理,整个劳务输出的“控制体系” 既维护了政府形象,又降低了风险。

 

 

    竹篙经过十多年不间断的劳务输出,现在的打工者多数有能力自己独自外出,而不再依靠政府的帮助,政府的工作也主要转向为打工者回乡创业提供服务。

 

 

      妇联的工伤探访

 

 

    见到金堂县妇联的主任王峰,发现她比我们想象中年轻很多,据她讲,妇联也是最早介入当地劳务输出的,后来随着劳务输出的发展,妇联的工作重点从输出前的服务,转向输出后的服务,更加准确地讲,提供“综合援助”。2001 年金堂县妇联成立了打工妹服务中心,在东莞成立了打工者之家2,希望做好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的衔接。金堂县妇联打工妹之家不定期地编辑制作《打工者之窗》以及打工者手册等其它宣传材料,并邮寄到广东,分发给金堂在那边打工的人。县妇联还在金堂县的初三和高三毕业班举办“美好明天”主题班会,给这些即将出外打工的学生们培训。今年春节之后,打工者外出的高峰时间,在人流密集的车站,妇联办起了“爱心与你同行”打工者流动课堂。

 

 

     因患病而回家养病的彭恢琼在金堂县众多外出打工者中不属于最幸运的,但也不是最不幸的。金堂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县妇联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县常年外出打工者约16万,在打工期间遭遇工伤者344名。彭恢琼还有希望康复,重新开始打工的生活,但有的打工者已经因伤残而彻底失去劳动能力。

 

 

    在亚洲基金会的资助下,去年金堂县打工妹服务中心、金堂县妇联还开展了“工伤返乡打工者探访”项目。从全县近20个机关单位和部分乡镇招募的第一批50名“爱心志愿者”已经深入工伤返乡打工者家中,以“一对一”的形式,对外出工伤打工者进行调查、探访。被确定为探访对象的工伤返乡打工者,多是最近几年在外出务工中因遭受职业病伤害和疾病困扰以及工伤后被迫返乡的。虽然彭恢琼不在已被探访的对象的名单中,但妇联的这项工作不仅给予了像她一样的、以及比她还要不幸的工伤返乡打工者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慰,也意味着为他们排忧解难和提供实际的帮助。例如,去年“爱心志愿者” 在县劳动、司法部门的援助下帮助因工伤造成高位截肢的竹篙镇永丰村村民陈德军在厂方原先的赔偿上多争取到9000元整的补助。

 

 

    妇联主任王峰在与我们的谈话中好几次提到,金堂县妇联的工作和成长得到了四川省社科院的郭虹老师、中国社科院的谭深老师以及其他几位专家老师的很多指导和帮助,许多工作都是在与几位老师的交流中产生的想法。我们发现,像金堂县妇联这样的基层妇联,队伍正在年轻化,工作正在“项目化”,正以开放和进取的姿态适应妇女发展和维权工作不断变化着的要求。

 

 

    在此次短暂的金堂竹篙之行中,我们没有时间和机会了解“打工第一镇”那些“留守”的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增加收入方面从当地政府、妇联或者NGO那里得到哪些帮助。但是我们有理由期盼:勤劳的竹篙人除了外出打工寄钱回家这一种选择之外,也同样能够在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出幸福的生活。 ■

 

 

---------------------------------------------------------------------------------------------------

      1. 《从政府行为到市场行为?D?D竹镇劳务输出个案研究》

 

 

      2.  打工者之家运行了一年多,后由于资金支持不够而停止。

 

 

      《中国发展简报》 2005年4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走进“打工第一镇”  打工  打工词条  走进  走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