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请点击此处
编者按 本期发表的《震后人生》、《遵道:一个中国式灾后重建的样本》是作者《汶川地震五周年纪行》系列报道中的两篇,其他文章已连续登载在中国发展简报网站上(/)。这些报道其实来自一趟访友之旅,目的地是绵竹遵道,2008年作者曾在那里当志愿者,她想看看遵道的朋友们几年后还好吗?还想知道那些在地震中几乎遭遇没顶之灾的极重灾区在重建工作基本尘埃落定的4年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在2012年国庆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全国各个景点的游人散却,作者设计了一条第二天出发的地震回访线路: 成都——都江堰——映秀——汶川——萝卜寨——茂县——杨柳寨——北川——北川香泉乡光明村——绵竹——遵道。于是,也就有了这一系列的文章。
绵竹是512地震的十个极重灾区之一,据统计共有11117人遇难,90%农房受损,经济损失达1423亿元。绵竹的重建由江苏省对口援建,分为9大类108个项目,规模为124亿元。
记得那年,整个城市弥漫着剑南春酒厂散发出来的浓郁酒香。在对口援建方--江苏省的打造下,不到三年时间,这座城市焕然一新,并由于援建方的建筑风格,显得比其他极重灾区的重建更精巧和雅致。
在这个我最有感情的地方,我最想讲讲与朋友们重逢的故事。他们有的是志愿者,有的是灾后媒体树立起来的明星,有的是当地普通人。通过与他们重逢的故事,或能窥见大地震对人的影响和改变。
“离不开、舍不得”的志愿者
最先见到的是志愿者朋友,老高和李杰。
老高,深圳人;李杰,河南籍。地震那年,老高刚辞去移动公司客服的工作;李杰刚从部队退伍。因地震,因缘分,来到了遵道。最初,他们在遵道当“快乐假期”项目的志愿者老师。2008年8月1日之前——遵道的师生搬进板房学校之前,深圳登山协会、万科公民社会项目办公室、成都5.12民间救助中心、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多家民间团体联合成立了“遵道志愿者协调办公室”。他们的第一个项目是“快乐假期”,这个项目在遵道10个村办了12个教学点,目的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而快乐的教学环境,同时也让家长们安心干活。“快乐假期”吸引了国内外400多名志愿者慕名而来。项目结束后,他们又做了“养兔”等生计重建的项目,再后来参与了绵竹年画复兴的项目。
如今,老高和李杰在绵竹市半边街一个居民区的二楼开了一家小小的奶茶店,取名“莱吧”。开了一年,可以说是惨淡经营,有时甚至连600元的房租都交不起。“如此惨淡,怎么还在继续?”我问老高。老高说:“我就是离不开我的孩子们。”这个当时被孩子们称为“高大伯”的深圳年轻人在过去的四、五年也曾经离开过,回深圳找了份慈善基金会的工作,呆了不到一年,发现大多数公益机构只讲“筹款为王”,非他个人意愿,便在2011年的秋天又回到了遵道。曾想靠奶茶店维持生计,这样他便能经常见到遵道的孩子们。像在柴静节目中出现过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一样,这个深圳青年的理想是做一个孩子们的“陪伴者”。然而,他仍是他,孩子们已经长大。2008年还是少年的学生这时多已是半成熟的青年,甚或娶妻嫁人。不长不短的四、五年间曾经单纯的孩子们进入社会后,也变得复杂,有些还沾染上让人看了不是滋味的社会习气。
另一个合伙人李杰,同样在为养活自己而苦恼。奶茶店持续几个月的入不敷出让他开始考虑这样的坚持值不值得。李杰在过去的几年也曾经离开,去北京当了一年的保安。鬼使神差又回来了,用他的话说“舍不得”。其实,对于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志愿者们,都有“舍不得”的情结。特别是在抗震救灾那个阶段,小小的办公室每个月收到价值上百万元的社会捐助物资,从不停地给灾民送温暖中,他们找到助人的快乐,从设计项目、执行项目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志愿者”这个身份,在那样的时段、那样的气场中,它确实是一种魅惑,以致于让有的人中了“毒”,自己饥不果腹也要帮助别人。在遵道,时常被我们拿来讨论并感到无法理解的一个例子是,我们团队一位曾经上过《德阳日报》的志愿者,西安的家里失了火,5万元现金被烧成灰烬,他家里并不富裕且是家中唯一男性,事情没处理完就毅然过来继续当志愿者。
对于我那并不客气的问题“你觉得你们中了志愿者的毒了吗”,老高和李杰他们俩双双否认,“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走自己的路”是这对难兄难弟给出的回答。他们希望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能解决自己的温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能给别人和自己带来快乐。像老高和李杰这样在四川地震当志愿者后一直坚持留下来的很少,但很多人当了志愿者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以我自己的体验分析:在一个集体英雄主义情结弥漫的群体中,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得到充分发挥,而回到一个日子循环往复的现实世界,心里自然会有巨大的落差,以致难以回去。
她比震前更孤独
在莱吧,我还见到了最想见到的朋友——小琪。她是那年我在遵道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以“我教英语她教刺绣”的方式获取了她的信任。她应该算是地震时期的明星了,是国内媒体树立起来的一个“灾后生产自救的典型”。迄今,每年的5·12纪念日前夕,她仍然会接到五六家媒体的采访电话;2009年她甚至还被邀请到日本的大学分享她的故事。
地震给她的人生带来戏剧化的改变。她是遵道棚花村四组村民,地震时失去了最心疼她的奶奶。为了减少悲痛,会刺绣的她用手中线来平抚自己的心情。后来,她向志愿者办公室提出想在村里成立一个女子绣坊,帮助村里的年轻妇女尽快走出心理阴霾的建议。没想到,第二天她就成了“灾后自救”的典型在网络媒体传播开来。从此,一个无名的绣女成了遵道棚花村的大明星,她的女子绣坊成了外来考察团的必经之地。在这种名人效应下,她的几幅绵竹年画绣图水涨船高卖到了三、五千,并间接促成了对口援助单位常州投资近千万元的年画传习所项目在棚花村落户。
再见到她时,她抱着一个可爱的两岁女娃娃。灾后,她结婚并当上了母亲。这个重逢并没有料想的兴奋,陌生感是掩饰不了的,她的第一句话是用四川话对我这个广东人说:“好不习惯哦。”过去的几年,她的人生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特别是在走进婚姻这个人生重大节点时,身边没有一个朋友可以倾诉,这个年轻的少妇对我这个曾经信任的朋友几年来的不闻不问是有心结的。她说:“结婚那年,我给你打了无数的电话,你的电话成了空号。你怎么不给我一个电话?”面对这样的问话,我是自责的。我以为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再加上不同的生活场景和空间,一些朋友就在不经意间淡忘了。带着愧疚,我问她生活过得怎么样。她说,她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像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她和孩子成了留守一员。她的公婆在新疆农垦,丈夫远赴海南做装修,一家人只能春节的时候才能团聚。
对于媒体,这个在大多数时间一个人带孩子的年轻妈妈不再持欢迎态度,对于曾经的志愿者,她也开始产生了怀疑。她觉得外面的人其实没有真的用心来关心灾区,大多数只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和角色。当遵道重建进入尾声时,各路志愿者、对口支援者相继撤退,对遵道的年轻人来说反而不适应。这意味着:新鲜、有趣的社区又重新回到一个老气横秋、保守无聊的农村社会。对于她这样一个因为地震而见识了不少人物和大场面的女孩子来说,抛弃她的不仅仅是曾经激发了她的大梦想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朋友们,还有生她养她的保守的村庄。她,无法随着被拓展的观念与阅历继续前行,又不可能回到传统的农业社会之中,比地震前更孤独!
从志愿者到小额信贷明星
李加英,是我一见如故的朋友,她的故事则是我在灾区见过的小人物改变命运最成功的故事。
加英本是服装厂女工,厂子在地震中毁坏,她成了下岗人员。天性乐观又爱折腾的她第一时间报名成为遵道志愿者协调办公室“快乐假期”秦家坎教学点的志愿者老师。是金子总会发光,她的投入、认真、经验让她很快成为志愿者队伍里的明星人物。半年的全职志愿者经历后来成为了她完成漂亮人生转变的重要砝码。2008年12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部——中和农信有限公司招项目官员,机构原本要求学历至少是大专以上,只有高中学历的加英以真诚和出彩的志愿者经历在面试中打动了评委,成为该机构第一个破格录取的信贷员。事实证明,招聘方是具有伯乐眼光的。2009年,灾区农村进入重建的高峰期,入职才一年,李加英的小额信贷放款业绩就达到全国第一名,为此她还被请到北京,接受了世界小额信贷之父——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创始人尤努斯的颁奖。
见到加英时,她已经从业务员升到了“经理”职位。但这个“经理”仍保持着当年的热情。
她邀请我去重建好的新居看看。她所在的村组秦家坎不像依山的棚花村那般幸运,棚花村的村民几乎不掏什么钱并且第一批住上了新房子,她得到的资源只有国家不足2万元的重建补贴。当棚花村的村民们住上新房时,她家还没开始建。一栋120平米的房子清水房差不多要花七八万,加上装修12万左右。这对于一个双下岗的三口之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当有个前来参观的周姓老板听说了她的故事,主动提出赞助10万帮她盖房。她说:“谢谢。我相信自己有能力靠自己的双手把房子建起来。”
当2008年底幸运地被聘用为中和农信的小额信贷员时,她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对于这个只有高中毕业学历的中年女子来说,这个工作的挑战实在太大了。那时,她还是一个电脑文盲,甚至连拼音打字都不懂。白天,她骑着那辆男式摩托车挨家挨户送宣传资料递名片,晚上回到家学习使用EXCEL表,天天忙到凌晨一两点。苦心人天不负,第一个季度后,这个连打字都不会的农妇做到了绵竹地区第一名的业绩,一年后,她一个人完成了480万的放款,成为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全国范围内的头牌业务员;到了第2010年,她又多了一项“第一”——拥有有效客户数最多的业务员。
她说,这么多的“第一”得感谢在遵道志愿者协调办公室当志愿者的半年经历。这半年,她跑遍了遵道的10个村,对于每个村的人口、弱势群体(当时我们更名为待帮扶群体)了如指掌。当2009年1月,她拿着小额信贷的信息表下村时,各村组的村长还以为她代表志愿者协调办公室慰问来了。她的小额信贷信息表被嵌上了“遵道志愿者”的信用标签,人们认为志愿者李加英是在他们重建最需要资金的时候雪中送炭来了。
“你现在的欠款还完了吗?”“早就还完了。”她对此感到自豪。一个曾经负债接近10万元的家庭现在有存款,有小车,成功过渡为小康之家。她不仅在事业上完成了自己的跨越式发展,还用智慧构建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曾经酗酒的丈夫变得上进,开着小面的往返于绵竹和遵道跑客运,成了家里重要的经济支柱;女儿考上了绵竹最好的中学,且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15岁的女儿骄傲地称自己的妈妈为“英雄”。
现在,重建工作已是收尾阶段,放款业务量不可避免地减少,但她似乎更忙了。还有新角色的挑战等着她,这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小额信贷员被各个分公司争相邀请过去传授成功经验。她说,她想告诉她的同行们:“自助者,人助之;助人者,天助之”。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著有游记《呀!印度》。2008年遵道志愿者协调办公室志愿者,电邮:tsiyingster@gmail.com、7470706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