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园内,有一群“特立独行”的志愿者学员,有老外,也有中国人。他们在简朴的条件下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实践,一 度在外人眼里显得很特别和神秘。
这就是云南发展学院(YID),中国唯一一家培训国际志愿者的专业成人机构。
浸润在实践中的培训
奇特的是,学员们可以“不务正业”,和6位全职教师与员工一起,共同参与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院长黄宝华开列了一个长长的清单:新生和来访客人接待、学院和项目对外宣传、外联、设施设备维修、网络维护……这些角色都由学员主动担当。
学员参与校务只是这个学院的一个特点。实际上,“参与”和“体验”被渗透到教学和实践的方方面面。比如,每位学员必须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独自或者搭档成立一个俱乐部开展各种活动。面向市民,还需要每月举办一次“公开课(Open Arrangement)”,这样,通过发展领域的多种议题,学员们将互动对象扩大到校园外面。印度归来的志愿者们曾举办“印度之夜”,以照片、服饰、舞蹈等各种形式展示印度风土文化,吸引了上百人参加。当然,这些活动的“市场反应”参差不齐,去年一个有关艾滋病的讨论会,竟然冷清到只有了了几个人“光顾”。
另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筹款,要求学员在头6月利用一技之长筹集1500元善款。于是,学员们“发明”了街头募集,网上义卖,教学辅导等五花八门的筹款方式。当然,学院会对遇到困难的学员提供技术支持,使大家最终都能“过关”,也有人会脱颖而出,筹到10倍以上的款项成为筹款“明星”。
而在课堂上,每位学员都有讲课的机会,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在做中学(Learn by Doing)的气氛浓厚。
借助学院提供的全球共享的数据库(DmM系统),学员们系统学习文化交流、团队协作、社区发展、募捐筹资、儿童救助、环境保护、健康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院长黄宝华说,学员会经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同时也磨练出发展工作中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语言能力、组织动员能力、领导能力、筹款能力、主持活动能力、沟通与外交能力、编排和表演话剧的能力……
在参与和体验式的11个月培训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儿童援助和艾滋病防治作为学院在当地社区开展的综合发展项目,为学员们提供了实践平台。
从学员到院长
更有趣的是,有一名学员完成为期11个月的培训后,在2005年12月摇身一变,接任YID的院长职务,与一直担任副院长的丹麦人劳伦特女士共同掌管这家学院。
此人就是38岁的黄宝华。
此前,黄宝华是成都的一名大学教师,也曾担任高校校办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但引领他彻底改变人生路径的,却是作为户外俱乐部创办人和资深“驴友”的经历。1驴友们在甘孜、阿坝等风景秀美的地方,目击到当地的贫困并受到震撼。象很多有着志愿者角色的城市白领那样,他们开始从事助学活动,最多的时候资助了48个孩子。这个故事到此并无悬念。
不过,黄宝华其后却对发展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申请就读国际组织?D“互满爱,人与人” (Humana People to People)在英国开设的一所学院,还想去非洲当志愿者。不过由于费用问题,“出口转内销”,被转介到YID, 从此与学院结下不解之缘。
“现在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们打着YID的牌子在玉溪街头进行公众筹募或做公益活动,政府部门都不再进行干预。”现在的黄宝华底气十足,已经不是一年半以前,作为新学员第一次上街发宣传折页时缺乏自信的黄宝华了。而YID经过几年“苦心经营”,已逐渐在各级地方政府那里建立了信任,也引起了媒体关注。CCTV9还派出了摄制组进行了10多天跟踪采访,制作和播出了30分钟的记录片。
YID的国际背景
经过YID培训合格的学员,有机会到赞比亚或印度从事6个月的发展援助工作。黄宝华最初结缘YID,和这个富有吸引力的安排有很大关系?D?DYID 具有国际学院的背景。
2001年7月,经云南省教育厅签发中外合作力量办学许可,YID在云南玉溪成立。世界上和YID类似的“姊妹”学院共有19所,都是由1977年发源于丹麦、总部设在津巴布韦的国际组织?D“互满爱,人与人”合作开办的。 YID经费主要来自总部按学员数量划拨的经费。另外,作为确认志愿者意愿的一个条件,要求学员交纳一定数额的报名费和学费。同时,学院每月向学员发放基本的生活补贴。在教学方面,采纳这个国际大家庭通行的DmM教学体系。目前,“互满爱,人与人”这个国际联盟组织由来自28个国家的协会机构会员组成,在非洲、北美、加勒比海、亚洲和欧洲开办了190个发展援助项目。
全球化视角,本土化运作
不过,YID的国际背景在赋予其全球化视角的同时,并未妨碍它意识到本土化运作的重要性。
现在,这个曾经富有神秘色彩的机构已经走进当地社区,逐渐成为真正的社区学院。从利用国际志愿者的语言优势到中小学支教、帮山苏族社区建幼儿园、到扶贫助困,甚至帮助村委填报建设“希望小学” 的申请表并进行前期需求调查,都是学院的份内之事。当一些外来的成功经验被用在农村社区发展项目上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YID就予以修改甚至直接加以否决。
相伴于学员成长的,是学院自身的成长。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学院经历过很多曲折。由于一开始比较封闭,又不十分了解中国国情,志愿者一度大都来自国外(特别是东欧),国内鲜有人知,后来出现过生源萎缩的情况。2003年非典过后,全学院只剩下全职学员 1人。而2005年1月,真正的全职学员包括黄宝华在内也只有4位。学院一度遭遇质疑,在危机重重中险些关门。
不过,跌入低谷的YID从去年9月开始逐步回升。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第三部门的崛起,近年来志愿活动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之学院加大了对外推介的力度,报名者呈增长态势。目前,学员人数达到32人,触及培训规模的上限。作为权益之计,学院理事会已决定扩
大租用的校舍面积,使招生人数翻倍。而更为长远的目标,是要通过多方筹资新建校舍。
更重要的是,学院的使命宗旨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拘泥于原先单纯为合作伙伴“互满爱,人与人”培养其在各国的项目所需人才,而是瞄准了国内出现的日渐增长的需求,“面向NGO培养人才, 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在黄宝华看来,目前本土NGO大量涌现,人才需求旺盛,而国际NGO本土化过程中也是求贤若渴。但现实的矛盾却是,一方面大学生难找工作的情况非常普遍,另一方面NGO却往往为招聘不到合适的人员而伤神,这正好为YID提供了空间。黄宝华希望YID成为泰国志愿者学院(TVS)那样的机构,毕业学员成为NGO骨干或者领导人。作为这样一个构想的延伸,今年4 月,YID加入北京惠泽人发起的西部志愿者能力发展建设项目,成为西南地区的培训承办机构。
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的教学体系相应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在原有体系之外,新增了志愿者认知、公民社会理念、领导力、NGO治理、参与式农村发展等课程,教学体系的修订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使命的变化还连带引起学员选拔标准有所变化。尽管基本原则未变(18 -65岁,有一定的英语和电脑基础),但学费稍有上涨,主要是希望申请者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取向上表达更为清晰的意愿,结业后能进入NGO、从事发展工作。从目前来看,这个想法产生了一定成效,学员中开始有了来自NGO,如国际人口服务组织、宣明会、深圳义工联、攀枝花市康乐咨询服务中心的员工,其他一些学员也有过志愿者经历。而现有学员中中国学员超过80%的比例,也成为学院本土化运作的一个标志。
获得国际志愿者的经历仍将是YID“招兵买马”的一个招牌。同时, YID已在保留国际学院多元化特点的同时,有意识进入到本土化的过程之中。 (付涛)
联系:黄宝华
0877-2059695
paulowong@163.com
www.volunteerchina.org
www.volunteerchina.org.cn
www.humana.org
1驴友指户外活动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