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文化基金会与北大哈佛共同开展公益培训项目
1月16日,由阳光文化基金会资助、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办、并邀请哈佛大学豪瑟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的专家参加的“北大―阳光慈善/公益组织事业发展高级研修班”的结业仪式在北大举行。研修班从1月12日开始,为期5天,来自中国政府和民间慈善机构的近50名代表参加,这个结业仪式同时也是三方将进行长期合作的后续项目的启动仪式。
研修班致力于促进中国慈善公益组织的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慈善公益组织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提升,并加强学界、政府及民间社团之间的良性互动。研修班着眼于公益组织的领导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不限于单纯事务技能培训。项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遵循以下原则:以需求方为导向,项目整体设计以实践者的实际需求为依归;问题导向的主题安排,讲座与讨论以实践面临的主要困境与难题为重点;互动激励的运作方式,参与者可通过讲课、研讨、问卷、座谈等多渠道来开展活动。学员们对研修班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来自政府、学界、NGO的学员互相交流,对彼此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让学员从机构更宏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且有很强的实践性。
来自哈佛大学豪瑟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的布朗博士以《NPO与公民社会:概念、发展及其影响》、《跨部门伙伴关系:NPO与政府的合作》为题和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霍南博士以《策略性财务管理:资源整合与可持续性》、《资金募集:策略概览》为题做了演讲。从宏观的理论,到微观的个案;从远在美国的个案,到结合自己机构的讨论,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给了学员耳目一新的感觉和收获。
阳光文化基金会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杨澜说:“我们力促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的长期合作,希望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中国公益慈善组织的管理水平,培养新型公益慈善组织的领导者和骨干,促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学术研究与交流。”
阳光文化基金会是由吴征、杨澜夫妇捐资,于2005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成立的慈善机构没,旨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以传播慈善文化为目的,以机构对机构的模式,开展慈善活动。
目前基金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办事机构,工作方向主要面对中国大陆地区。基金会捐助方向及实施项目立足于改善教育和扶贫帮困。
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是于2005年10月正式成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以提高公民社会研究水准、培养公民社会所需人才、促进学界内外交流合作、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为宗旨。功能定位在科研基地、教学平台、信息中心、交流平台与服务载体等五个方面。(徐辉)
化学品履约呼唤公众参与
2006年1月26日,由北京地球村主办的“化学品工坊系列(二)——中国化学品履约”在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召开。会议邀请了中石化集团北京化工研究院、国家环保局化学品登记中心以及清华大学的专家,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国际化学品公约以及化学品管理国际趋势和热点等方面做了介绍。此外,地球村前国际项目协调人的毛达又对“洋垃圾”这个热点话题进行了阐述。
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生物毒性的特殊污染物。鉴于POPs的特性,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国际社会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以及《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我国签署了这三个公约,而且目前也都已在国内生效。
其中,《斯德哥尔摩公约》是继1987年《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和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后,第三个具有强制性减排要求的国际公约,是国际社会对有毒化学品采取优先控制行动的重要步骤。公约生效后,成员国应遵守以下条例:终止某些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限制其他化学品的使用;清理废弃和已淘汰的化学品堆积。此化学品的储放条件多数不安全,容易造成对水,动物和人的污染;两年内制定关于履约的计划;阻止公约中列出的新化学品的使用。考虑到一些国家的经济以及技术实力,公约提出可通过较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来帮助欠发达地区。这与气候变化治理中出现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相似,因为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鹿特丹公约》又称《PIC公约》,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1998年9月10日在鹿特丹制定的,于2004年2月24日生效。其宗旨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国际贸易中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的潜在有害影响,核心是要求各缔约方对某些极危险的化学品和农药的进出口实行一套事先知情同意(PIC)程序。与之类似的是《巴塞尔公约》,两者的不同在于后者旨在遏止越境转移危险废料,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料。公约要求各国把危险废料数量减到最低限度,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尽可能就地储存和处理。而现在热议的“洋垃圾”、“电子垃圾进口”等问题无疑是这两个公约生效实施后的反面教材,从中可以看出,国际公约中国化、法律化、可执行化是亟待解决解决的问题。
从国内现状来看,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仍处于缺乏公众参与的状态。首先,公众对于环保的概念还停留在“天蓝水绿、鸟语花香”的阶段,而POPs的污染多为无色无味,甚至无感知的形式,这不但不利于公众对其危害的意识建立,更不利于媒体对于POPs现状的报道。第二,国家对POPs的研究缺乏社会影响数据,例如:某个地区的食品、饮用水、大气甚至人和动物体内含量情况的具体数值。这大致类似于“环境容量”这个概念,在环境能承受的总量下,比较现存含量,这种数据的发布,不但能引起公众重视,还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第三,媒体在宣传报道POPs问题时应注意报道态度,只字片语或者言辞过激都无法达到促进公众参与的效果。(李昂)
民政部正式成立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2007年2月2日上午,民政部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2007年全国慈善关爱行动”,同时宣布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正式成立。
会上,民政部和44家慈善组织共同发布了2007年将举办的130个慈善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8亿,覆盖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救灾、助学、助医等慈善领域。6家大型公益慈善组织代表介绍了它们今年的项目情况。爱德基金会代表在发言中强调了慈善项目以受益对象为主体、提高其参与决策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全国人大常委会成思危副委员长为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成立揭牌,并在发言中指出,慈善事业需要制度创新,为提高慈善项目的有效性,需要建立相应的支撑系统。中民慈善信息中心的成立,就是意在建立慈善信息服务平台,改变目前慈善资源利用不足、慈善信息不完整、不透明、慈善组织之间缺乏合作的局面。以中华慈善总会“微笑列车唇腭裂矫治项目”为例,该项目对贫困患者实行不限人数的手术治疗,但目前由于信息渠道的限制,很多患者并不知晓这个项目而无法得到救治。
负责筹办信息中心的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王振耀司长介绍,信息中心以提高慈善信息透明度为目标,负责慈善信息的汇集、整理、分析和发布,推动慈善组织公信力标准的制定和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中心还具体运行和管理“中国捐助网”(www.juanzhu.gov.cn),通过网络发布慈善信息动态,建立救助和求助数据库。去年筹办期间,中心已与国内从事救灾的公益组织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王振耀透露,作为民政部主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将按照国际化的规则组建理事会并实施管理,理事会将由捐赠达到一定数额的企业家和慈善家组成。他期望信息中心成为政府和社会合作的典范。发布会上,大连万达集团捐款500万元用于中心组织今年的慈善关爱活动。(付涛)
第二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安监总局、中国新闻社指导下,由中国新闻周刊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于1月2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并揭晓“2006最具责任感企业”评选结果,为十二家获奖企业颁发证书。同时,还启动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基金。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论坛上指出:“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该是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并且要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是能将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成功地融入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商业经营过程的企业”。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李东生在论坛上,呼吁“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家要以‘兼济天下’的精神,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
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显政在论坛上,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企业发展的趋势。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逐渐由关心产品质量转向关心产品质量、环境、安全和职业健康等多个方面”。
国务院侨副办主任赵阳在致辞中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开始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指导自身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更加注重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社会责任建设事业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目标”。
主办方中国新闻周刊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趋势发现、社会责任指数统计和专家指导委员评审三阶段考核,最终确定了获奖企业名单: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粮集团、联想集团、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等12家企业被评为“寻找2006最具责任感企业”。
最后,中国新闻周刊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同启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基金。该基金将用于在社会上共同搭建一个企业与政府、学界、媒体的重要交流平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在中国的推广,以及推出一个企业参与度高、社会受益面广的联合公益项目——新家园计划或基金发起理事提出并认可的环保、教育、扶贫、公共卫生、医疗救助领域项目。
《中国新闻周刊》于 2005年创办了首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成为政府、企业、学界及媒体的重要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中国新闻周刊》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推出的第二届论坛,紧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聚焦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倡导“责任创造和谐”的企业价值观,从而促进国内外业界与政府、公共组织间的沟通与协作。(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