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做生计发展项目,通常带有社会公益的色彩,尤其是促进弱势群体的福利增加。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与商业机构相比,他们(NGO)才更容易陷入其中而难以脱身。正所谓爱得越深则可能错得越远,如果项目开展的理念和技术把握不当,NGOs最终将可能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为什么自己真心付出却换来受助对象的质疑、指责甚至“背叛”?为什么自己一心投入公益,甚至牺牲了个人的许多,但最后却落得个孤家寡人黯然淡出的“结局”?做实公益真的那么难吗?
根据理念和方式的差异,目前世界上存在的管理方式大致可以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和非营利管理三种形式。政府管理自上而下,主要以行政指令来完成;企业管理除了可以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之外,还可以使用金钱刺激;但理想中的非营利管理既不能用权力控制,也不能用金钱刺激,需要抓住和激发被管理者的一些最本源和最深层的需求。毫无疑问,非营利管理是三者中最难的,但是却并不是不可能的。而正是因为难,也才使其存在和探索更显珍贵。生计发展项目中的管理中绝大部分可使用非营利的管理方式,下面我们就结合已有的一些案例,简单分析一下在此类项目管理受助对象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环节。
一、 没有金刚钻,慎揽瓷器活儿
许多人在探讨,当前中国社区发展的NGO缺什么资源?有的说是钱,有的说是人,有的说是项目,但还有一个也很重要且很缺乏,那就是组织资源。这里的组织是指一个机构,之所以叫做资源是因为它有一些稀缺的特质:
一是愿意投入某个社会发展项目。正如前文所述,做好社会发展项目,即便是很微观的一个,也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不仅仅需要介入组织怀有足够的热情,还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目前,灾区的社工站纷纷在开展一些生计发展项目,事实证明,即便是一个组织几位妇女做刺绣的小项目,也需要协调大量的关系,投入大量的精力。
二是懂得如何去承担,即掌握相关的非营利管理理念和技巧。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不仅要做正确的事,而且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完成。如果方法不当,热情越高,执行力越强,结局越悲惨。
A基金会向灾区发放补贴,由于发放的方式和方法不符合当地实际,最后给了钱不说还受到被助者的一顿抱怨。该基金会虽然出于一片好意,而且钱也出了,但最后自己的公信力不仅没有提升,专业性反倒遭到质疑,这对它今后在该地继续开展其他项目是比较不利的。
B机构组织某村妇女开展手工刺绣活动,目的是帮助她们增加收入,但是由于角色界定不到位,最后被妇女们质疑成一个利用其廉价劳动力赚取剩余价值的营利组织。对于该公益组织来说,不得不说是一肚子的冤枉。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组织要想投身社会发展项目,尤其是现在很火的社会企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愿意投入,即有热情和行动;二是懂得如何投入,即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
二、进入社区前后,积累社会资本,为公信力的产生和发展培土
曾今有一个研究测量过村民的集体行动的能力,数据表明得分是很低的(分越低,集体行动能力越弱),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不自信,同时也不信任他人。当一个机构来到社区,希望组织村民开展生计发展项目,首要的事情不是亮明思路多好、展示资金多雄厚,而是与社区成员建立一种友好互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机构公信力产生和发展的土壤,需要从最开始就建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积累机构“存在”社区的社会资本。
C基金会在四川灾区组织妇女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目的是增加妇女收入、增进妇女的交往、同时为志愿者提供成长机会。但是他们最初来到社区时并没有立即开展这项工作,而是通过音乐让村民走出伤痛,快乐起来。因为大量的付出,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居民的认可,这种认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C基金会是一个做实事的公益机构,C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是热心的志愿者;第二,C基金会有能力组织大家开展一些活动。后来,在适当的时候,该组织提出了手工刺绣的参考建议,得到居民的积极响应,于是事情就成功开展起来了。
换位思考是NGO开展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我们在介入之前,需要首先了解被帮助对象的需求和背景。中国是一个以特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也就是费孝通先生讲的“差序格局”。只有当对方把你当成“自己人”的时候,才有信任的产生,而前提是你把对方当成“自己人”对待。最有效地方式就是通过一些切实的、简单的,或者该机构最在行的活动为社区服务,赢得社区的信任,积累社会资本,为公信力的产生和发展培土。下面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D组织初到灾区,同政府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艺体活动。客观地说,这些活动技术含量不高,并不一定需要社工专业的本科生来完成,甚至一些高中生就能胜任。此外,它们虽然有大场面、大影响的效果,但是也总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所以,有的人提出质疑:作为专业的社工服务组织,不扎根社区,而是帮助政府搞这些“面子工程”是否值得?
但是,最后的结果表明,正是因为该机构在活动中主动协助政府,所以与之形成了很好的合作,进而得到政府的信任,最终成为该地区在灾区站立最稳的组织之一。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为其下一步扎根社区、提供实在专业的服务创造了很多的有益条件。
三、 项目开发和实施:社区本位、项目目标的多样化和有序性、高门槛聚集核心成员,明确各方责任,实施社会选择方法、足够的信任和必要的防范
(一)社区本位:
生计对于社区的任何一名成员而言,都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外来的机构不可草率对待。突然萌生的念头也许是一个美好的火花,但是生计发展项目的设计却一定要经过周密的调研和思考。否则,项目客观上满足的不是社区的真正需求,而是实现介入机构自己没有深入思考的构思。介入组织将自己的需求强加到了受助社区的头上。
这种情况在灾区是时有发生的。有的机构一听某地年画很好,立马就组织村民绘制年画;有的机构一听刺绣不错,马上组织村民学习刺绣。由于没有对项目的逻辑框架进行认真捋顺,最后的结局往往是不了了之。
其实,在任何项目中,社区成员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即便是有很好的项目思路,介入组织也不应当急不可耐地托盘而出,而是要设计条件,引导社区居民,让其在参与当中自己领悟和提出。因为经过这样的过程,社区居民才认为这个项目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也就更加珍惜,同时也逐渐自信起来。所以,介入机构虽然技术可能高人一筹,但是永远需要将自己定格在协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导。
去年访谈,北京的一家NGO曾讲了个有趣的故事。他们当初为了申请一个项目向某个基金会递交了24次项目建议书才申请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资助方并不高高在上,也不急于“亮底”,而是一步一步地协助受助方思考问题之所在,并逐条改进。最后,受助方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笔资助,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看待社会的理念和方法。
(二)项目目标的多样化和有序性
生计发展项目的目标一定就只是经济收入的增长吗?如果从始到终都是以商业利润为目标,对受助群体会有什么潜在风险吗?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问题。
C基金会组织妇女做手工刺绣,最开始时完全没有告之其此项目还能赚钱(商业目标),而是动员那些对刺绣感兴趣的妇女来参加培训活动。因此,在项目开展之初,妇女们是抱着一种兴趣来学习,一种与绣友交往和切磋的愿望来参加活动。在互动参与中,妇女们感觉心情逐渐开朗、朋友逐渐增多、成就感逐渐增强、人也逐渐自信。这就是项目除商业目标的另一些目标:通过参与和交往为妇女增能;通过参与和交往减轻地震造成的心灵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们的作品越来越精美,此时,C基金会才提出参考建议:这些作品也许能义卖出去,为大家增加一些收入。于是。下一步,大家在实现社会目标的同时,又朝着商业目标行进。
微社会技术,也就是社会工作中的小组活动技术确实对治疗个案的心理创伤和为其增能有明显效果。灾区有一位残疾少女数次自杀未遂,对生活几近绝望。后来,家人将其送到一位热心人士组织某村妇女开的绣坊中学习刺绣。在绣女们和家人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残疾少女成功完成了她的第一个作品,并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到了后来,该残疾女孩回到家中,仍然坚持刺绣,并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再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废人。与死神数次插肩的她有了活下去的新希望。
一般而言,社会目标和商业目标是有先后次序的。如果一开始就强调商业目标,很可能将人们的期望都集中在如何赚钱上。但是,社会企业哪有那么容易成功?一旦不成,大家不仅仅会比较失望,而且可能埋怨介入组织不该前来捣乱。此外,如果没有通过社会学和心理学技术的运作,在团队中形成一种互信互助友爱的氛围,而是过于看重经济利益,那么很可能对成员之间的关系造成伤害。
有一个由妇女自发组成的群团组织,大家平常和和气气,关系融洽。后来有一个机构介入进来,希望通过组织大家编制手工艺品,以增加经济收入。由于组织者没有很好地管理妇女对项目目标的期望,即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经济利润上。结果,当项目失败时,妇女们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由于经济利益的猜忌弄得彼此不快,破坏了大家最初的融洽关系。同时,项目失败也使得这些妇女中原有的领袖人物权威下降,最后该群团组织甚至面临解散的风险。
(三)高门槛聚集核心成员,明确各方责任,实施社会选择方法
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并不是所有有愿望的人都可以同等进入。一个团队当中要有一些核心成员,他们不仅使组织稳定,而且还能促进组织发展。一般而言,核心成员多数产生于组织初创时的加入者。对于核心成员的选择要设置高门槛,比如人品、能力、社会背景等各个方面,具体标准视项目而定。核心成员是先行者,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可以让一些观望者坚定加入的决心。
正如前文所述,介入机构不是主导,社区才是本位,因此,各方的责任和权利都应该根据这个定位来明晰。介入机构需要在成员正式加入之前就交代清楚,并给与其自由选择的机会。否则,当项目出现风险时,受助对象和介入机构都将可能把责任对象对方。
好心当成驴肝肺。如果介入机构和受助对象之间责任和权利没有明确交代,尤其是谁是介入机构的背景没有说明明晰,那么“好心当成驴肝肺”的困惑将可能产生。某公益机构组织村民开展手工刺绣产品生产,投入大量精力,甚至什么环节都做成,农户只需要生产交货就行。但是由于介入机构忽略了交代清楚自己的性质、职责和具体做法,最后被农户误认为是一个利用农民廉价劳动力来中饱私囊的组织。
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某机构接到一笔资助,来发动某地农民做养殖项目。由于一些原因,项目失败,农民就开始指责该机构,他们说:“原本我们计划外出打工的,你们偏偏叫我们搞养殖,现在失败了,一分钱没挣到!” 项目失败,资助方也很生气。如果当初该机构能够在农民加入前讲明各方责任和失败风险,并让其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就不会出现后面互相埋怨的结局。
(四)足够的信任和必要的防范
参与是NGO开展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一方面,介入机构要高度重视受助对象的参与性,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评估受助对象的参与能力。由于生计发展项目往往带有社会公益的色彩,许多是为增进弱势群体的福利而设计。从客观上讲,被服务群体的各方面能力很可能也比较弱势,但是介入机构还要发挥他们的参与性,难度可想而知。
一旦发动受助者行动起来并被寄予了充分的信任,但是他们却把某个环节“搞砸”了怎么办?一个成熟的非营利项目管理者是这样做的:一方面给予受助者足够信任,另一方面根据受助者的能力判断可能出错的环节,并事先制定补救措施。为什么明知受助者可能犯错误,但是还让其去践行呢?答案就是促进其成长。
生计发展项目,也就是现在很火的社会企业,是很复杂的。这里仅仅讨论了项目管理中如何管理受助对象这一方面的某些重要细节,除此之外,生计发展项目还会涉及如何开拓市场、如何管理生产、如何处理与政府关系等诸多方面。这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