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订单生产,在这场地震援助中,这家民间救援基金的使命,就是从第一线获取最需要的货品信息,反馈给有心捐助的企业。在这期间,他们还要调集所有企业家的能量,解决运送问题。他们所统筹的援助货品,成为第一批从北京运送并抵达灾区的救灾物资。
5月14日凌晨8点钟,地震后的42个小时,张忠华落地成都,这是地震后第一班飞抵成都的航班。作为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项目官员,他带着4个人的机动小组在北京机场等待12个小时后,终于顺利到达成都。在从北京出发之前,这些繁琐的联系工作,只留给这家基金24小时的准备时间。他们只是与上级主管单位,国务院扶贫办作了一个简单的电话沟通,就开始有条不紊地按计划开展工作。
这是一个仅有11个工作人员的小型民间基金,汇聚了两岸及港澳企业家的民间捐款。这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建立此基金的资助方向分为三个板块:公民素质教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贫困社区建设;社会企业以及NGO资助。
“无论基金是什么捐助方向,这个时候都应该充分尽力。”张忠华的团队的原则很简单,就是要将第一手的物资递送到灾区,要速度,而不是盲目寻求捐款的数额。
还有一个大的转变,就是将此次募集的所有款项和物品全部捐献,一分钱不留。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因为相比来说,一些公募基金可以在此次善款中预留部分作为储备资金。
先是旗下一家企业要求捐献价值600多万元的应急药品,继而是另一家预备了7.5吨的药品,还有400吨饮料。凭一家企业的一己之力,这些物资,在灾难后第一时间,连关键的联系人都找不到,或许还有更极端的情况,就是连他们原本认识的官员也在灾难中遇难。
清晨到达成都的第一件事情,是与四川省扶贫办、民盟四川省委员会碰头,再将渠道深入到县一级的单位。第三步,就需要他们的人员分散到各地,直接到县级,甚至乡镇级的医疗机构。
“因为我们在一线,所以我们知道哪些救助机构究竟缺哪些药品,受灾群众需要什么食品。我们下面的药企,直接从仓库调货。如果运送网络出现问题,我们也要做企业之间的联络方,联合各家企业的能量集中运送。”张忠华说。
“我们首先从北京调集了10辆大卡车,将这些货品全部运送灾区。而机动小组的工作,就是要联系到第一线的医院以及灾区救援队伍,直接将物资递送到位。”张忠华说。第一批的物资,包括药品,食品和棉被,成为第一个从北京运送并到达灾区的物资。在17日进入震中之后,这些物资分三批,在广元、绵阳与绵竹分发 。
“我们的企业家成员涵盖了大部分灾区亟须物资的生产厂商,此外还有物流做得十分成功的企业,基金会所要做的,就是把援助工作做到足够细致,第一时间从指挥部拿到最新的稀缺物资资料,再与企业沟通。如果不在第一线,每一批物资前期就大概需要十几个电话的沟通,效率怎么都提高不了,而事后的确认,更是十分复杂。”
对于一家会员单位来说,如果用自己的人员做善事,或许涉及到成本,以及可持续性的诸多考虑,但是要随意选择一家基金会做事情,又面临捐助款项的不够透明,以及反应速度较慢等问题。张忠华认为一个理想的状态,就是拿着这些企业家所捐助的善款和物资,用一个最为经济快速的方式达到救援目的。
“捐助也要符合商业逻辑。”张忠华说。按照国外的慈善理念,公益机构需要讲究效率,尤其是要秉承某种“商业精神”。
“要学会算账,算救灾的成本,以达到最大的成效,更要聘用高素质的专业慈善人员。否则,企业家出了钱,却没有看到结果,这对企业家是一种伤害。”张忠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