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评论 | 警惕!筹款狂欢下的价值危机

       这几天,一个名为“同一天出生的你”的捐款活动,两张面孔,两度刷爆微信朋友圈。由迅速筹集善款255万多元,到网友爆料受助孩子的生日和姓名可能有假、广受谴责,这一个翻转,时间差不过24小时。

 

       当事方对外做了简要说明,尚未完整交代来龙去脉。深圳市民政局已经正式着手调查,当事方可能也还在期待调查的结果能证明这只是个“小问题”“小纰漏”。确实,大部分情况有可能是真实的,可能孩子是真孩子,可能筹到的钱也没想装进自己腰包。所以就觉得冤枉,觉得被过度苛责了,觉得有关部门监管太严了。

 

       然而,整个事件对公众爱心的已经造成的伤害,对公益慈善信誉的已经造成的伤害,这更是真实的!调查刚刚开始,但其实事件的后果已经很清楚。无论谁说有情可原,但公众说不会捐了!只要信息不真实、不透明,对公众来说,就是用假信息骗爱心;而募捐过程中避开法定的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又涉嫌逃避监管。给同一天出生的贫困学子捐赠,很多人把这个捐赠当做给自己、给自己孩子、给云南山区的那个孩子的一份节日礼物。信息不实的伤害有多深?看看网友的评论:“我不会再喜欢参与公益”,“不是我沒有公益的心,我怕我的善良被你们利用!”

 

       2016年,全国人大制定《慈善法》时实行开门立法,讨论过程充分显示,公众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阶段的认知与业界自我认知显现出明显差异,2012年前后“郭美美事件”等对我国公益慈善信誉造成的伤害尚未平复。而到了2017年,老牌慈善组织旧伤初愈,新秀们就又被网络募捐显现的巨大传播力冲昏头脑。近几年来公众对网络募捐参与热情不断高涨,2017年“99公益日”腾讯配捐项目刚一启动,一个为自闭症孩子筹款的“一元画”项目一天就筹得1500万元,成为公众动员的典范。成功的喜悦尚在咂摸之中,“同一天出生的你”又一个跟头栽了下去。有多少被欺骗伤害的人会有耐心在原地等待那个调查的结果?有多少听说了这场欺骗的人能再回头去给予信任?对欺骗的遗忘、对信任的重新建立,需要多少公益人付出多少努力?爱心的芳草地还能禁得起多少次连根拔起?

 

       在筹集善款中,伴随着价值观的传播,是公益慈善的重要功能。价值观传播的意义远远重于筹款本身,近到捐赠习惯的培育,远到一个社会慈善文化的积累;小到下一代孩子们行为举止的养成,大到一个国家诚信品格的维护。一味追求传播力,在筹款数字上涨中狂喜,对于已有法律规定打擦边球、钻空子、假装没看见,这都是违反了法律、丢掉了底线,必须受到教训。

 

       有人说,陆郎怀橘,陈平盗嫂,私德有瑕,瑕不掩瑜,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公益慈善,对自己的一分宽容放纵,就是对公众乃至对社会诚信的十分伤害。因为公益慈善没有私益,不是私人领地,只有公共空间。公信力,可以解释为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行业的公共信誉,更要上升到每个公民对社会的信心,是伦理道德的基本构成,是一个国家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

 

       公益慈善活动中,一念不善,就能引发价值的坍塌。公益可以借鉴商业的手法,但如果守不住价值底线,就会一溃千里,还殃及池鱼。公益慈善领域,不能一荣俱荣,绝对会一损俱损。因此,公益慈善领域严管就是厚爱,严管就是培育!

 

       这个行业内部也特别需要相互监督,维护共同声誉,对小错的熟视无睹和姑息,就是对恶的纵容。我们一些热爱公益事业的人士,这几天很遗憾地出现了失语,或者局限在相关法律条款等细枝末节的理解问题,好像忘记了以人民为中心才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立场和评判依据。公益慈善行业,一定要谨防远离人民群众的自我欣赏、互相吹捧、一团和气,一定要谨防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价值底线的沦陷!此时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应当被视作是对创新的打击和遏制,而是应对价值危机的深刻反省和重新出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筹款  筹款词条  狂欢  狂欢词条  警惕  警惕词条  危机  危机词条  价值  价值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