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板房里传出了悠扬的竖笛声

        四川大地震后,泓德中育及时进入灾区进行了物资援助及心理疏导救助等工作。之后,以服务平台和下派志愿者支教的形式进驻农村基层学校、社区,与当地师生和群众共同进行灾后重建。

 

        志愿者除了做好恢复教育教学秩序等正常工作外,还根据农村学校体音美及英语师资缺乏的现状,担负起了这方面的课内和课外教学、辅导工作。

 

 

        像渔江楠小学的志愿者龚常青担任了美术教师,引导孩子们用色彩斑斓的彩笔描画出心中的美和自己的理想,用灵巧的小手编织了憨态可掬的各种工艺品;草坝学校的覃琴、李浩玲担当起了音乐、英语等课程,不仅让孩子们的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还不辞辛劳组织学生自编自演,为学校和社区的中秋节呈上一台丰富多彩的晚会;志愿者陈傲霜一到磁峰中学就开设了音乐鉴赏和音乐理论教学课程,带领山区孩子走进了音乐殿堂,还帮助该校组建起一支几十人的合唱队。

 

 

        这些,给我们重建项目的思考就是:实事求是地按照当地需求解决他们的切身困难,既改变了当地学科单调枯燥学生厌学的情况,丰富了他们课内外生活,还帮助部分因突如其来的灾难受到伤害的学生心理得到调整,恢复健康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竖笛相较其他乐器简单易学,成本也不高,构造是上粗下细,只有轻轻吹才会出现优美的音乐,适合锻炼孩子情绪的自我控制与心理调整。竖笛乐队的演奏需要吹不同音高的同学一起配合才能产生优美的音乐,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团队精神,培养团结协作习惯。尤其是学生学习竖笛以来的真实变化更说明了问题:从参加学习全体学生看,由最初的新奇、热情,到遇到内容难度加大后的冷淡,再到现在认识到学习意义的坚持,直到最后乐队能够参加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对于增进学生的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都有很大帮助。

 

 

        学生个体学习竖笛后也有一些心理变化。一个因地震中未能帮到同学而内疚的学生,震后常有身体不适体验和幻觉。学习竖笛后自信心增强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一个女生因在地震中受过伤而变得遇事胆小,害怕老师提问。学习竖笛后看待事物客观多了,在班级活动中也能勇敢的自我表达了;另外两个上课好动“坐不住”的男生学习竖笛后也能静下心来做事了。

 

 

        近期,汉旺学校要举行镇里分派的文艺纪念演出。但由于缺乏师资,学校向我们发出了求助。在总结了近一年的农村学校支教基础上,我们认真进行了方案策划:将纪念演出拓展为“艺术节”活动。内容上,不仅进行歌舞等文娱节目,还同时开展书法、绘画、乐器、朗诵、小品,甚至体操、武术等各种艺术项目的展览与评比,调动全校师生参与其中,也能吸引当地教师涵养气象,提高相应教学能力。

 

 

        思路理顺后,我们迅速集结现有的师资队伍,聘请包括教育部竖笛推广首席专家张牧老师在内的一批志愿者赶赴四川汉旺学校。20几天时间,在张牧等专业教师的指导培训下,汉旺学校的板房里就传出了柔美悠扬的竖笛声。汉旺学校的教师们也从张牧等老师新颖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上受到了启迪,懂得怎样对待孩子,怎样进行教育。

 

 

        我们这些项目点的工作成效,不仅赢得了学校、师生、家长和社区群众的首肯,也吸引力当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如汉旺学校领导就邀请当地专家与我们进行了“竖笛教学对震后儿童心理健康促进研究课题立项”研讨会,肯定了竖笛对农村学生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方面的教学作用。现在,学校已经向上申报了“竖笛教育对震后儿童心理健康促进研究”的课题,准备进一步考评与推广。

 

 

        同样,也带动了绵竹市教育局的主管领导的主动参与,甚至还规划了今后绵竹艺术教育两项长期工作:1、各校要成立竖笛乐团,开展竞赛,打造绵竹竖笛特色市;2、以后各校音乐教员业务考核以竖笛为主。

 

 

尽管在新疆等西部做农村基层教育研究及教师教育项目中,机构也具备了一些经验并创立了一些模式,但具体到灾后四川的现实却并不能全盘照端,还是要针对当地的实际需求“对症下药”,创新适合当地特点的模式,才能收到真正实效,才具有可推广、可持续的意义。

 

 

        因此,我们逐步清晰项目的新思路:尽快在教师层面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艺术教育能力培训;同时,还可以将“赢在规则”《让我玩》等体育项目引进来,建立“赢在规则训练营”,实现如篮球、乒乓球等运动的国际规则体育游戏教育,帮助农村的孩子们提高适应环境、懂得规则的能力。。

 

 

        我们相信,经过教育部门和我们民间教育机构的共同不懈努力,“利用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精神家园”的实践会不断丰富,进行灾后心理重建与开创新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将必然成为四川农村教研的并举之路。

 

 

 

 

 

        附:泓德中育志愿者的相关文章

 

 

       大地不时露出狰狞,撼动房屋和树木;道路依然坎坷泥泞,或在炽烈的阳光下龟裂无数;远山清晰可见滑坡的印迹;近处无际的白色板房伫立在你的前后左右,其间夹杂着婴儿的哭声,临街的叫卖声,刺耳的机器轰鸣声……静寂,哪儿传来了一缕悠扬的笛声……

        寻音而去,渐次是小朋友欢快的笑声和朗朗书声,再绕过几排校舍。笛声开始清晰起来,仔细品味,原来是普契尼的茉莉花,再细听居然音部俱全,高、中、低音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配合的相当娴熟。

 

        是谁?是谁奏出了这一曲曲美妙的乐曲?又是谁在指挥着这样训练有素的乐队?

 

        这里,是在一年前饱受震祸的极重灾区——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作为一个外来人,初次来到汉旺,听到这样优美的乐曲,一定会在脑中凝结起一个个问号,犹如初抵此地的我。

 

        原来,原来是他、他们——一位来自北京的竖笛推广专家,和当地板房学校由中小学生组成的竖笛乐团。老者姓张名牧,从事竖笛教育二十余载,兢兢业业,诲人无数。如今,又在灾区的烈日下,在闷热的板房内,用指挥棒挥洒出铿锵的新乐章。他们,神情专注,气息坚定有力,充满朝气的脸庞洋溢着艺术气质,正享受着音乐对心灵的沁陶。他和他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风景画:老人的背影矍铄,手臂挥舞着节拍,从容而激情,好一派夕阳红;乐队成员配合默契,随着老人的指尖时而悠扬舒缓,时而慷慨激昂,乐曲的扬抑透发出青春的律动,又一出少年强;两幅图景相互映照别样靓丽。

 

        老者张牧,是北京泓德中育教育机构专程从北京请来的竖笛教育专家。在我的印象中,老人家自从来到汉旺学校,勤勤恳恳工作,几无间歇,终日夜归晨至,坚持一天两次的竖笛训练。更是主动牺牲掉宝贵的休息日,将艺术之美传递给这些经历过巨大灾难的幼苗们。

 

        时间回溯到一个月前,当竖笛第一次拿在孩子们的手中时,它只是一根无用的胶棒,最多也就是能发出噪音的哨子,给它的小主人们带来的仅仅是深深的疑惑和不安的眼神。

 

        水滴石穿,在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后,原来对音乐几乎一无所知的孩子们如今已自由徜徉于音符的水晶宫,创造出发自心灵的旋律。再看孩子们的神情,似乎更添一丝自信,

        举手投足间,传递出浪漫的音乐气息,散发着年少青春的激扬豪迈。在我看来,他们真的成长了,在音乐潜移默化的滋润下,幼苗们肆意的吮吸着知识的精华,快乐的生长。此刻,你不能再否认艺术对人格塑造和气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其实我们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潜藏于我们每个人的细胞中,不被我们关注,却蕴涵了难以想象的爆发力。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把钥匙,去开启这座宝库的大门。无疑,像张牧老师这样的伯乐就是这样一把神奇的钥匙。更无疑,我们的民族现时太缺少艺术的熏陶。要提高国人的道德素养、提升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一个两个张牧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千千万万的张牧,也需要发现张牧并把张牧老师带给灾区小朋友、带给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播机构。

        所以,请关注我们的艺术教育,关注我们的教育NGOs.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板房里传出了悠扬的竖笛声  竖笛  竖笛词条  板房  板房词条  悠扬  悠扬词条  传出  传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