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理财观
世界宣明会西北区域微型企业部门 陈明
【摘要】本文以个案引出过快的物价上涨是导致贫困地区农民贫困或返贫另一个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不合理的理财方法和缺乏金融知识是农民财富(存款)缩水的主要原因;所以,如何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地制宜地探索贫困地区的农民理财观,也是政府或非政府(NGO)机构在未来扶贫领域主要工作之一。
一、问题提出
李金羽,宁夏固原市河川乡黄河村人,现年30岁,妻子28岁,有两个孩子。五年前,他第二孩子刚好3岁,由于家口过大等原因,父亲给李金羽分家了,要他们暂时住在老院,在弟弟娶媳妇时再搬出去另建房子。两口子在分家之时,就规划自己家庭美好的将来,妻子在家带孩子种地,李金羽外出打工,他们粗略算了一下,除了农忙和冬季之外,虽然每个月他们只有800元左右的净收入,但是每年也能够储蓄5000元左右。三年之后他们就能建起三间砖木结构的大上房,然后再积攒资金供孩子上更好的学校。
他们一家憧憬在美好的未来之中……
三年以后,当他们用积攒资金准备建房时,却发现建筑材料涨价了,有的甚至翻了一番。三年前,松木椽的价格12元/根,三年后的价格却涨到18元/根。三年前砖(一种建筑材料)的价格是0.1元/块,三年后的价格已涨到0.2元/块,他们的积蓄根本不够建房;五年之后的今天,当他们再一次准备用自己储蓄的资金建房时,发现建筑材料再次疯长,孙木椽的价格已涨到34元/根,砖的价格涨到0.32元/块,他们又一次陷入在失望之中。另一方面,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花费也越来越多。五年前夫妻二人计划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上学也已化为泡影;同时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承担的赡养费和医药费也越来越多,他们基本没有多余资金储蓄;最糟糕的是,随着弟弟结婚和孩子的出世,李金羽家的居住环境已拥挤不堪,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李金羽夫妻二人五年之前的两大梦想都成了泡沫。
李金羽的家庭发展史是广大农村家庭发展的一个缩影,物价的上涨已成为导致家庭贫困或返贫的一个普遍因素。
二、问题分析
1、通货膨涨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是导致农民财富缩水的直接原因
毋庸置疑任何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势必伴随出现。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数量,其实质是社会的总需求大于社会的总供给。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CPI是反映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一般来说当CPI﹥3%时,就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失业率增加,投资和收入减少,进而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下图是1985---2008年中国CPI变化图(作者请将图片发送至office@cdb.org.cn)。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结构CPI指数
从上图CPI指数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在24年的发展过程中,有7年CPI指数小于3%,有5年CPI指数在3%--5%之间,属于通货膨胀,有12年CPI指数大于5%,最高值为25%,属于严重通货膨胀[1]。例如,在2004年存入银行10000元五年定期(假设5年定期利率一直不变,为3.6%,利息税是20%),在2008年底本息收入:10000×(1+3.6%×80%)5=11857元
五年之后的货币贬值程度(其中2004年CPI是4.6%,2005年的CPI 是2.4%,2006年CPI是3.1%,2007年CPI是4.8%,2008年CPI是5.9%): 10000×(1+3.6%×80%)5 ×(1- 4.6%)×(1-2.4%)
×(1-3.1%)×(1-4.8 %)×(1-5.8%)= 9593元
从以上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到,2004年存进银行10000元,在2008年虽然能够获得本息11857元,但只相当于2004年9593元的购买能力,其总额的20%(即2264元)在通货膨胀中被蒸发,若在1993---1997年期间,群众在银行的资产缩水将超过50%。所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通货膨胀年份多,CPI值偏高,农户存在银行的资金(纸币)时间越长,其贬值也就越厉害。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延伸,各国政府均采取各种方法刺激本国经济的复苏,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注入资金和加大贷款力度, 这种方法会引起市场上的流动资金急剧增多,而社会上的商品总数量却没有变化,最终将导致货币贬值,通膨来袭。中国政府在2009年第一季度的贷款额度超过4.5亿人民币,直逼2008年全年的4.9亿人民币贷款总额,因此未来中国经济预计将会面临新的通货膨胀[2],尤其是贫困农村部分群众存在银行的货币将面临新一轮的贬值挑战。
2、农民传统的理财观念是导致农民财富缩水的根本原因
在广大贫困农村,农户一般有三大金融目标:“建房”、“供孩子上学”、“娶媳妇”。为了实现家庭的三大金融目标,他们会起早贪黑、日复一日汗流浃背的在田野或工地穿梭,通过省吃俭用,一分一分将血汗钱积攒起来,存进银行。而且每实现自己的一个金融目标,基本上都需要在银行储蓄5-10年的时间。 通过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信用社设主任交谈,全乡是6300多户,2007年存款是1200多万,2008年存款是1800多万,户均存款3000多元;彭阳县信用社2008年在全县的存款达5个多亿(不含彭阳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存款,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4%),户均存款1万元。所以,农户为了实现自己的金融目标,银行存款的传统理财已成为他们主要的理财方式。而这种理财方式,使农户的储蓄在银行的财富在一次次通货膨胀中不断的贬值,从而成为影响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或返贫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3、国家项目或外来机构(主要是NGO)项目很少关注农民的理财培训
众所周知,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个人的能力提升和社区组织化程度建设,只有这样受助社区才能摆脱对外界的依赖,独立自主地发展。农村的贫困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如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闭塞的交通条件和讯息、落后的文化技术、资源匮乏等,这些因素又互相影响,往往形成恶性循环,使贫困如雪上加霜。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NGO扶贫发展项目(包括宣明会项目),更多注重的是物质目标(经济收入、道路、人畜饮水、孩子的入学率、技能的普及等等)和社会目标(性别、组织化、残疾、保护等等)的达成,而都忽视了对于贫困地区农民的理财教育。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农民获得知识的渠道少,物价的上涨和自己存款的贬值,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及预防,只能听天由命,任其市场物价上涨的摆布。而从上述的案例和分析很容易看出,传统的理财方式同样已成为导致社区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问题
贫困农村大多数农民接受基础知识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新知识和新技术掌握能力普遍不高,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还停留在肤浅、模糊的层面,理财的观念依然停留在父辈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之中,所以对于扶贫机构或扶贫工作者来说,给予贫困农民新的理财观念培训和实践指导尤为重要、迫在眉睫。
1、“存钱娶媳妇、供孩子上学”理财观念向“货币保值或增值基础上存钱娶媳妇、供孩子上学”理财观念转变。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间,农户把自己的积蓄存在银行之中,无论活期存款、还是定期存款,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始终处在贬值之中。纵观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理财产品,既有保值功能、风险小、又容易被农户接受的,只有国债,若农户购买国债,是防止自己储蓄过渡贬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国家、或非政府机构的扶贫项目中,积极推出以村为单位的资金互助社,如果在行政村内吸收农民手中的资金进行储蓄或以入股的方式获取分红,收益均高于5%以上(如果资金互助社管理机制良好,信誉度高,将会把风险降低,确保农民入股资金的安全),农户储蓄的资金将会源源不断通过资金互助社的起到持续的增值。
2、“存钱盖房子”理财观念向“分批储备建筑材料盖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