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中用“同志”指代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LGBT)。】
国际不再恐同日,是让更多人了解同志、了解恐同、并加入到反恐同行动中的良好契机。下面的行动参考按行动主体分类,但每类中所列参考并不仅限于该行动主体,而参与的方式也并不仅限于以下所列。我们编辑这个行动参考,只是希望关心同志运动的人士能够从中找到灵感,人人都能加入到反恐同的行动中。
同志小组
校园活动
与学生社团或者感兴趣的老师合作,在校园内组织以同志为主题的论坛、辩论、读书会、艺术展,或者影片放映。
与学生社团合作,在校园公告栏张贴国际不再恐同日海报,散发相关宣传资料。(见参考资料)
以学生为对象,组织一次以支持同志为主题的郊游,KTV或是热舞派对。
与校园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学生网站、网络论坛等)合作,介绍国际不再恐同日的内容和意义,报道一次支持同志的校园活动,刊登一幅反歧视的新闻图片,或者介绍当地同志小组的活动和联系信息。
与学校性教育项目取得联系,争取在其中加入同志的介绍。有机会的情况下,小组人员可以到学校的性教育课堂上,与学生讨论同志和反恐同的话题。
与学校心理咨询项目取得联系,争取在其中明确针对同志的服务内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学校同志心理咨询提供支援。
社区活动
在小组活动的社区,张贴国际不再恐同日海报和散发相关宣传资料。(见参考资料)
在有社区活动中心的地方,尝试在国际不再恐同日为中心活动加入相关元素,如放映反恐同主题影片,或者发放相关宣传材料。
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小组可以以沙龙、聚会等多种形式吸引公众参与对同志和反恐同的讨论。
媒体倡导
在小组活动的网站、论坛介绍国际不再恐同日的资讯,发起关于同志和反恐同的讨论。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将类似的讨论延伸到重要的门户网站论坛,如天涯、新浪等。
在网络上发现对同志含歧视的描述和言论,向网络管理员举报,并请求其删除。
向报纸、杂志投稿,介绍国际不再恐同日和小组的国际不再恐同日活动;向广播台、电视台发出联名信,建议他们制作与同志和反恐同相关的主题节目。
进图书馆
向公共图书馆荐购同志和反恐同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见参考资料)
有藏书的小组,可以和当地图书馆联系开展面向公众的同志图书、音像和文化展示。
个人
如果您自我认同是同志
在国际不再恐同日亮出彩虹色。比如:佩戴彩虹饰品,把电脑桌面、QQ、MSN等头像改成彩虹图片,打彩虹伞逛街,张贴海报,把带有彩虹色或是国际不再恐同日标记的小贴纸贴在门窗上,笔记本上,笔上,办公桌上,相框上等等。(浏览和下载国际不再恐同日宣传物品)
准备成熟的个人,可以选择在国际不再恐同日这天向一位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出柜。
小贴士:出柜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注意技巧。
参考读物: 《向父母亮相——怎样正确处理并控制局面》
尚未做好出柜准备的个人,也可以透过对恐同言行表示反对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比如制止朋友开关于同志的恶意玩笑。
如果您尚处于身份认同阶段,甚至在和自己内在的同性恋恐惧做挣扎,那么向自己“出柜”将是您迈出的勇敢的第一步。
参考读物: 《成为你自己——青年同性恋者释疑》
亮出彩虹色。(同上)
在国际不再恐同日向身边的同志朋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理解和接纳,如给他们写一封邮件,发一通短信等等。
不参与或者制止有恐同倾向的言行。
如有可能,参加一次同志小组主办的活动。
父母
有同志子女的父母,或者怀疑孩子可能是同志的父母,可以在国际不再恐同日这一天主动和孩子讨论对待同志的态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向孩子表示最基本的理解和希望多了解他们的意愿。
参考读物: 《当子女亮相时——父母如何善待同性恋子女》
和孩子分享关于同志的一个网站,一篇报道,或者一本图书。(见参考资料)
教导孩子不应该使用歧视同志的词汇,比如称同志为“变态”或者“不正常”。让孩子知道这样描述任何人,都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教育工作者
向学生推介关于同志的资源:网站、书籍、音像资料等等。(见参考资料)
向学生介绍同志名人,在课堂上讨论他们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和学生分享近来媒体对同志的报道,讨论哪些是恐同的描述和言论,而哪些才是尊重他们的。
在课堂上播放普及同志知识和反恐同的宣传影片。
邀请当地的同志小组与学生讨论恐同与反恐同。
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接纳同志的课堂,比如让性取向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公开讨论的话题,制止恐同的行为和言论,劝导有恐同倾向的学生,鼓励对同志友好。
讨论恐同的社会影响,如同志因此所受到的暴力伤害,就业歧视,在结婚问题上受到的压力等等;引导学生思考消除恐同的途径,如以法律形式保障同志的权益,在日常交往中不对他们另眼相看等等。
媒体工作者
发表一篇深入探讨恐同、反恐同,或者同志生存状况的报道;制作一个相关主题的电视、电影纪录片;邀请相关人员走进演播室,讲述他们在恐同和反恐同方面的经历与看法。
自己的媒体作品中,避免恐同的描述和言论。
雇主
看见身边的同志员工,在他们忍受恐同言行的时候给予帮助。
理解、接纳和支持自己的同志同事和下属,创造无歧视、和谐协作的工作氛围。
立法者
看见同志群体的存在。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照同志权益在法律上的体现。比如,在反就业歧视法中包含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在家庭暴力保护法中纳入同志伴侣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