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生活在平等的社会。
在一些国家,同性恋者辛苦隐瞒,却仍然招来杀身之祸。
在很多地方,同志笼罩着他人歧视和自我否定的双重阴影。
恐同是无声却阴险的疾病,它让人盲目、狭隘、冷漠、残忍,它的侵袭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族群。
然而,同性之爱古今一贯、寰球有之,它和人类所有的真情实感一样,寻常而自然。
同爱无国界,它存在于每一个国家,它可能就发生在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让我们拒绝偏见和敌意,共建对话与和谐。
让我们走出阴影,泰然地拥抱生活,真诚地面对彼此。
国际不再恐同日,关乎我们每个人。
什么是恐同(同性恋恐惧)?
同性恋恐惧,简称“恐同”(英文homophobia),是指对同性恋者以及同性恋行为的恐惧和憎恨。和种族主义一样,恐同是一种歧视,表现为对被认为是同性恋者的人或与之相关的事物持有仇恨、轻蔑、敌视和排斥,尤其是针对那些外貌和举止不符合男女传统性别角色的人。
为什么设立国际不再恐同日(IDAHO) ?
当前,世界上仍有7个国家对同性恋者处以死刑,另有80多个国家把同性恋视为犯罪。在绝大多数国家,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等性少数人群被相关国际公约所承认的基本人权并未得到实际保障。
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的设立,正是为了创造一个没有同性恋恐惧症、也没有跨性别恐惧症的世界,为了团结积极分子和热心民众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奋斗,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社会性别身份、实现性的自主。
为什么是5月17日?
选择5月17日是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的这一天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患的名单上剔除,同性恋非病理化得到国际医学界的正式承认。
这一天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界恐同的终结。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正在向国际认可迈进。
缘起
2003年,加拿大举行首次“全国不再恐同日”(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活动。
2005年,加拿大大学教授和社会活动家路易斯—乔治•汀(Louis-Georges Tin)先生发起倡议设立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缩写为IDAHO),并创立了国际不再恐同日委员会(the IDAHO Committee),一个致力于发展这一主题日活动的国际协会。
2006年,“国际性少数人权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GBT Community Human Rights)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议发布《蒙特利尔宣言》,号召世界各国将每年5月17日作为“国际不再恐同日”(IDAHO),以唤醒人们关注因为恐惧同性恋、歧视性倾向而产生的一切生理和精神暴力以及不公平对待。
目前,全球有50多个国家的相关组织响应这一主题日的号召,在每年5月17日开展为性少数社群争取合法权益的公众教育和社会倡导活动。
国际不再恐同日各地集锦
香港
-- 2005 游行
-- 2007 為何IDAHO不是Gay Pride?
-- 2008 集会和全民投影
-- 2008 召集
日本 2007
印尼 2008
各地综合 2007
2009世界在行动
今年“国际不再恐同日”的主题是:同爱无国界(Homosexuality Knows No Borders),目标是:让普通民众了解同志议题和性别多元,同时,也将消除对变性者的恐惧和歧视(Transphobia)纳入议程。
全球各地IDAHO活动列表(不断增加中)
加入IDAHO,让我们一起行动!
联名签署呼吁书:拒绝跨性别恐惧症,尊重性别身份
附文
为何惧同(Homophobia)? (作者:欧阳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