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专家纵谈“水、木、土、生物” 再寻“消逝的自然”

 

 

 

11月27日,以“消逝的自然 Lost lives,Vanished nature——解读发展视角下的自然资源管理”为主题的第四届发展人才沙龙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人发学院CIAD报告厅举行。活动中,数位资深政府官员、知名学术专家学者分别从水源、林业、农业、生物多样性等角度跟大学生们深入的探讨了自然资源管理在国际和国内的现状,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盛大的学术盛宴。

 

“水”——水资源管理科技支撑是关键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本。在自然资源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水资源管理成为此次沙龙的第一个话题。

 

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王建华教授以“中国的水资源与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为题率先为大家做报告。王建华教授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在自然资源方面优、劣势,并指出,近五十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层出不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不容乐观。为此,王建华认为,当前最迫切的工作是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而在水资源管理上,科技支撑是关键,所以要着力构建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的科学技术体系,科学治水和依法治水。

 

“木”——森林的多功能性(碳汇)

 

一提起树木,总会想起薪柴、纸张、等与生活有关的物品。的确,作为燃料和纸品原料是树木的两大最重要的经济功能,在此次沙龙上,中国绿色碳基金秘书长、国家林业局气候变化办公室副主任李怒云又给大学生们阐释了一个新的视角——碳汇。

 

李怒云女士通过深入分析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表明了“全球气候危机形势严峻,而森林是最快速、最廉价的碳吸收工具,再造林意义重大”。李怒云女士还指出,森林的功能是多样性的,再造林不仅仅有着重要的环境效益,还会为项目区群众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她带领的团队做的全球第一个CDM项目——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同时李怒云女士还说碳汇交易必须要有明晰产权和额外性等一系列基本条件,所以一定要警惕利用碳汇非法集资的行为。

 

“土”——高产高效的“双高”农业

 

“面向黄土背朝天”,千百年来,土地和农民、农业一直密不可分,可以说,土地是所有农民的命系所在、农业的根基所在。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如何从利用好这一宝贵的农业资源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张宏彦副教授从他的曲周经验向大学生们介绍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实现途径。张宏彦指出,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增加,导致资源消耗加剧,而自然资源的耗竭又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要节约农业资源就必须减少浪费、提高利用效率,实现高产高效。作为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在当地,张宏彦与老师、学生一起走进农村、亲近农民,建立科技小站、科技长廊,开办田间学校,探索土地生产规模化,并运用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等农业高技术发展循环农业,最终帮助农民实现高产高效。展望“双高”模式的未来,张宏彦提出,要建设好节约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并希望能在中国更广大的农村将这种模式推广。

 

生物”——生物遗传资源新探索

 

随着自然资源问题日趋严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界的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首席科学家、《生物多样性》办公室主任薛达元就生物遗传资源阐释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薛达元首先通过列举“印度香米”、“中国野生大豆”等国际“生物海盗”案例,指出遗传资源提供国要警惕资源盗用。尽管在遗传资源的获取和分享的问题上,国际上也进行了如波恩准则、ABS议定书等一系列的谈判,以便实现遗传资源公正公平的惠益分享。但是通过重点分析薛达元认为,现在作为遗传资源提供方的中国,20年后难以成为使用国,因为我国的生物技术的发展水平与欧美水平有较大差距,不易完成到遗传资源使用国的转化。此外,薛达元通过分析与遗传资源相关的五种中国传统知识的类型(即农业生物遗传资源、药用生物资源、传统技术创新及传统生产方式、与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相关的文化和知识以及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提出在获取遗传资源时,对于传统知识要合理选择利用,取精去粕。 

 

乐和家园——消逝自然的回归?

 

生态文明是一种“绿色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把很多的乡村文明全盘否定的做法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引起越来越多的质疑。如果能将生态文明与乡村发展想结合,这无疑将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创办人廖晓义女士,便是探寻乡村生态文明模式的先行者。在“生态环境管理”、“生态社会建制”、“生态经济发展”、“生态保健养生”、“生态伦理教育”五大理念的指导下,廖晓义开始了她的“乐和家园”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一院五心”乐和家园,居民们做生态农业、住生态房、做养生操、上国学课、唱乐和谣,这种走在人前的尝试,在5•12地震灾后重建的四川大坪村和曾为国家贫困县的重庆巫溪县获得了很大成功。如今,大坪村和巫溪县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的“乐和”家园。

 

在嘉宾的主题发言结束后,人发学院的学生们同学们还举行了一场以“农业生物多样性是否有助于实现一个无饥饿的世界”为主题的辩论赛。 由发展管理系10级和11级的八名同学构成的正反双方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分类,导致世界饥饿的原因等方面展开了辩论。辩论过程激烈精彩,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人发学院发展管理系系主任齐顾波教授主持了本次沙龙,美国环保协会、巴迪基金会、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和北京在行动国际文化中心等校外机构代表。

 

(中国农大学生记者:王维 杨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纵谈  纵谈词条  消逝  消逝词条  自然  自然词条  生物  生物词条  专家  专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