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朱启臻教授讲:拿什么拯救您?祖国的农业

 

前言

 

       大家都关注农业问题

 

       其实农业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因为我们天天要吃饭。所以,我们即使与农业没有直接关系,也与农产品有关系,而农产品正是农业的主要目的。现在大家对农产品越来越关心,我们学校有个老师研究无抗猪,这种不打激素的猪肉要卖到100元/斤,什么安全健康的食品越来越贵了。这里引出一个问题,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都很恐慌,是农民不讲道德吗?是谁导致的呢?谁来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状?

 

       当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时,就发现问题越来越复杂了

 

       现在,我们的社会有很多问题,都是我们不尊重农民所导致的。在北京,我曾经认识一个做豆腐的农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说北京人看不起我们,我也会惩罚他们,就是每天的洗澡水都不糟蹋,不是拿不出水钱,是因为他们看不起我的眼神让我心里不舒服。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我们还要提倡和谐社会就很麻烦。我们看不起农民,却要求其提供安全的食品。人人都可以造假,知识分子造假论文,工厂里生产伪劣产品,农民为什么不能造假。同时,虽然中央提出全社会支持农业,但是当全社会大部分人不了解农业,但这句话只能是个口号而已,很难变成现实。

 

       因此,农产品质量过低是对社会的一种“报应”。农业问题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甚至是生存的问题。所有人都应该了解农业、尊重农民。好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农业。但是,所有农业教育的教科书的对象都是涉农人员,即农业的科学工作者。这是不对的,农业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公民,让全体人知道农业是个什么东西,才有可能形成全社会了解农业、关心农业、尊重农民的意识。

 

       我们前年做了一个调查,去了10个省市,每个省调查两个村庄,调查的问题很简单,就是问:谁在种地?怎么样种地?出现的问题怎么解决?最后我们把调查结果编成了一本书---《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那么,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经济学家讲,经济问题是农民离开土地的主要原因,其实还不是,因为你告诉他你在家种地比打工收入要高,他还是愿意打工。有的承包大户,一年收入在10万以上,儿子女儿还是不愿意种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按照农民的话说,“在家种地的人连媳妇都找不到”,农民社会地位太低。

 

       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过去,在家不老老实实种地的人是找不到老婆的,因为这是不务正业;而现在,“老实”变成了一个不好的名词。农民离开土地,收入是一个方面,社会地位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有,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全世界的年轻人,没有谁是想当农民的。人的本性追求就是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我在日本遇到过一个37岁的农民,有钱,还是找不到老婆。他家里有一片别墅,大大小小的机械有20多件,吃饭也不是在乡下吃饭,都是到国际滑雪场去吃。他说,没人愿意嫁给农民,女孩子都愿意嫁到东京、北海道去。所以,尽管他很富有,女孩子还是不愿意留在他那个地方。

 

       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再加上我们政府号召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了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国种地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7岁。我们遇到的还在种地的年龄最大的人是83岁。这些人种地起来就力不从心了,他们都是当时困难时期没有被饿死活下来的人,对农业非常有感情,对土地也有感情,看到土地荒废心里很难受。但是,他们已经力不从心了。我们访问这些人的时候,都能看出他们对年轻人不珍惜土地很痛心。但他们仍然不愿意让自己的小孩回来种地。

 

       对这些老人的种地方式,我们进行了一些归纳。第一是抛荒。我们到任何地方跟领导座谈,都会问荒了多少地。入户问老百姓,问家里有几亩地,就说有荒地,家家如此。第二个应对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说,种植用劳动力少的品种,比如种树、种竹子。我们去大兴做调查,大兴大部分村庄都消失了。人搬家以后离地最远有15公里,所以让人开着汽车去那么远种地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大量的粮田、菜地就种上了树。政府在号召种树,老百姓没办法种地也种树。南方种杉树、桉树,北方种杨树。第三个办法,就是粗放经营,就是只管种和收。种上就不管了,收的时候再去。很多老人说,“够吃就行”。这种态度与期望丰产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更有甚者是只管种,不管收。因为种的时候国家给100块的补贴。我们在四川的一个国家级粮食大县调查时,问老百姓商品粮一年能卖多少,他们回答说,已经不卖了,够自己吃就行了。我们调查中得到的回答都是卖的粮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勤快一点的就养猪把粮食当做饲料。

 

      最近农业部的副部长透露,我国主要粮食都是净进口,小麦、玉米、水稻都是净进口。而据统计,中国的粮食连续8年增产,为什么进口还是越来越多?搞外贸的人都知道,中国采购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涨价。不过,现在农业暂时还出不了大问题,因为50岁左右的人还能干活,等他们干不了活的时候,中国的农业就危险了。去年长春有个会议,我就报告了我们得到的一些数据,一个官员发言,说57岁不可怕,日本已经60多岁了,但正因为如此,日本合成能量的自给率仅40%,日本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想提高到45%都很困难,种地人口老龄化是很大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国未来的农业将会有很大的问题。

 

      未来,我们该何去何从?

 

      国家的措施有很多,倡导最多的就是工商资本经营农业,让工商资本来进行工商经营,大规模承包土地。这条路是否走得通?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学术界争论很大,但我们的基层领导都很向往这种方式。

 

      因此,“促进农业规模化”、“科技要为规模化服务”就是经常出现在一号文件中的口号。规模化经营可能是必然趋势,但一定不要是人为促进出来的,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适宜地段衍生出来的。我们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与人为刻意的促进有很大关系。很多经济学家都主张农业要规模化,因为一亩地赚100元,一家一户分开的地太少,地连在一起大了就赚得多了。但是,我们对一些规模化经营的农场进行过调查发现,在华北地区种小麦,种一亩地赔50元(不算国家补贴),连续3年的调查结果都是这样。

 

     “规模化经营”在农业里面是个伪命题。因为农业不像工业,有规模效应,可以基础设施共用,抵抗灾害。相反,农业的规模经营只能面临更大的风险。首先,它不能克服自然风险,而且面临的自然风险要大得多,只能导致农业产出的减少:一是自然灾害来临时,将损失得更多;二是将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有一个规模化经营后果的最好例子,我们东北的黑钙土肥力大,是产小麦的好土地,十年以前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7%~10%,就是撒上种子不用化肥就能高产,而现在,已经降低到3%了,若不用化肥就没什么产量。对此,我们很担忧,现在我们国家还要向东三省要粮食,如果什么时候黑土地不产出了,还向谁要呢?

 

       同时,工商资本经营农业,政府会付出更高代价,它比支持单个农户的成本要高得多。最近猪肉开始降价,为了弥补养猪户,政府准备开始收购,使这些人不至于亏损太多。政府这种做法按理论是能行的,但实际上是不行的。因为只要收购,养猪户有利可图,他们就继续养,国家投入更多。

 

       农业部的前农艺师认为散养户太多是导致猪肉降价的直接原因,因为他们不懂市场信息,所以应该搞规模经营。但实际不是这样,事实上是散养户多,市场才稳定,因为猪肉赚点钱还是赔点钱对只养两三头猪的农户来说是无所谓的,只有工商资本的万头养猪场才会损失很多。工商资本易大起大落,政府的管理反而会增加政府的负担。还有一点是,当工商资本带领农业走向垄断时,农产品价格就只会高价位运行。所以,尽管在讨论怎样解决农业问题时,大家提得最多的就是工商资本规模经营,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国家的第二个解决措施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这有几个目的:首先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其次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跟农民增收实在是没什么关系,但大家却都相信这样一个理论判断。比如有些教授在给农民出主意时,就喜欢倡导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县委书记最爱听教授的主意,给老百姓一鼓动,百姓也做发财梦。结果往往是国家赔了钱,老百姓遭了殃。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增收的现象几乎很少。渭北的“玉米改苹果”实践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农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把种玉米的地用来种苹果,经过15年的努力,苹果到了丰产期,但是就是卖不出去。专家又给出主意说是品种不行。于是,政府拿点钱,农民自己掏点钱,改了品种,几年后又丰收了,但仍然是只见卖苹果的农民不见买苹果的人。那年卖不出去,领导也没去,专家也没有去。产业结构调整,年年卖不出东西。调整很必要,但这与农民增收是两回事儿。

 

      还有很多其他的措施,比如农产品产业化、鼓励发展龙头企业等。这些措施都是被实践证明不可行的。科技非常重要,但是,那是国家的事情,我们硬要说它可以给农民增收,还要农民出钱买单购买成果,但实际上增收不了,很少有农民因为科技而发财的。袁隆平给算了一笔账,种一亩杂交水稻,农民仅赚7.5元。科技其实并不能给农民增收,直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才提出来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科技型、基础性。这是今年的亮点,明白了农业科技不是让老百姓发财、购买的东西,而是保障国家安全的东西,要国家买单。

 

      有人也经常问我,怎么才能让农业增收?到底能不能增收?我说能,增收的条件有以下几个:第一,供小于求。我们知道农民增收最快的时候是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那时候有个概念是万元户,是指一个农户一年的纯收入就达到一万元。那时候的农业是赚钱的,因为整个中国农产品短缺,只要生产出来,卖多少钱都有人买。“供小于求”的时候可以赚钱,但也不要指望发财,因为农业不是一个经济要素,国家会控制价格,使穷人都吃得起饭。同时,农民不遵守物以稀为贵的原则,什么赚钱一窝蜂种,多了,价格又开始下降。多的时候薄利多销也不行,薄利也没人买。但是少的时候还是可以实现比较高的价值,今年谁家有几万斤大葱是绝对赚了。

 

      我们要知道,中国任何一届政府,他们努力的目标都不是让农产品少,而是多,因为只有多了才稳定。但是多了农民又要遭殃。总体来讲,我们即不让农产品少,又想要农产品增收,可以靠行业组织,靠建立品牌,这样某一个农产品就能实现高额利润。

 

      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成立合作社。今年农业部要搞优秀合作社,通过建立品牌或地区的农业组织来实现农民增收,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一个合作社,这个合作社的土地面积目前已经超过了100万亩,去年年初的时候是30万亩。他们现在买化肥不是自己去买,而是化肥公司来他们这里投标,平均一吨化肥节省了600元。他们卖粮食的时候也有了定价权,还有银行支持,去年就拿了银行7000万贷款。

 

      第三,是延长产业链条。现在主要是靠龙头企业延长,但龙头企业的本性仍然是利润最大化,对农民好处太少。农民想赚钱有自己的办法,可以通过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刚刚提到的那个合作社,最大的豆制品加工行业已经把总部搬过去了,因为它是最大的原料地。 

 

      最后,我主张建立家庭综合农场,我们中国传统的乡村生产是一个封闭的循环,大家种地、养猪,人吃粮食,把秸秆饲料、动物粪便回田,这是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保证中国土地几千年来地力不减。我们很多人在改造农村的时候就破坏了这个原则,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不让农民养猪养鸡,现在家禽在好多农村都绝种了。为什么?为了干净。北京的农村还建了下水道,粪便都到了污水处理厂。这样,我们之前传统农业的循环优势就没了。在大的范围循环,会带来很多新问题。这也是我们很多领导不懂农业的灾难性后果。

 

     怎么办?办法是有的,对于未来的农业,我们提倡综合性的家庭农村,把地腾出来给愿意种地的人,地里既有种植业又有养殖业,在大的区域内建立一个个封闭性的农场。这种农场对农场主来说,有综合利益可得,还可以自己搞点加工,而不是都去追崇大加工厂。有个例子,我们过去农户挤奶推着车买,但大肠杆菌超标,为了消灭大肠杆菌,就有了像三鹿这样带来更多问题的牛奶加工公司。

 

     有时很小的却是很美好的。随着农民的减少,农业会愈来愈受到重视,从事农业的人也会愈来愈受到尊重。新型职业农民就应该是生态农场主,将来他也能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和地位,消费者也能够放心购买农产品,还不会为此多支出多少钱。

 

 提问简记

 

提问1:听说山东寿光的土地大量出现板结,因为单一种植某一品种。若要土壤从板结中恢复,难度有多大?

 

答:据说难度很大。若是自然恢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见得恢复好。而化肥农药导致的板结比重金属污染的要容易恢复一些。可能的措施是换土。

 

提问2:我认为,农业本身不应该被商业化,而应该成为一个福利产业,

 

答:我在02年就提出这个观点:农业是公共产品,与国防的地位同等重要。

 

提问3:农业现在的问题是市场化运作的结果,是农业产业化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答:是的,我们不能用城市的观念去规定农村。

 

提问4:您刚刚提到的合作社,生态方面做得怎么样?如果不重视生态,土壤将破坏更快。

 

答:是的,农业的生态健康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提问5:那么,将来谁种地呢?

 

答:我们需要培养职业农民,给予他们地位和合理的收入。

 

朱老师讲座经典语录摘录(里面有热心观众的声音)

 

1. 农业应该成为和教育一样的福利事业,由国家来资助和补贴农民,帮助农民增收(种地是不能赚钱的,风险还很大,国家应该大力扶持,将我们的农业作为公共事业来发展)。

 

2. “农业应该规模化”,这是一个伪命题,规模化的风险比小户生产大很多倍。

 

3. 技术不等于科学,现代技术应用于农业,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太大了,偏离了方向。

 

4. 用工业的程序思维来发展农业,使农业程序化,这是不对的,农业是在经营一个个生命,是多变有机的,我们怎么能凭一套程序走通?!

 

5. 未来谁种地?据我们的调查,农村种地农民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7岁了,比国家调查的52岁还高,农民越来越少已经是定势。等到了一定时候,这一批农民也干不了活了,国家应该考虑采纳我们的建议,开始注意培养职业农民,特别是小型农场主,这些小农场可以在自身内部形成生态自循环。

 

6. 当然,现在的食品问题还不够大,将来哪天出现大问题了,国家就会重视了。

 

7. 我们国家的传统农业是智慧的,国外现在都在学,而我们自己却摒弃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要用科技手段、工业手段来指导农业,我们是越走越远了。国外的有机农业也在学习我们的传统农业,你去荷兰农村,到处都是粪的味道,这就是真实的农村,你到中国的农村,到处都是农药味,化肥味。

 

8. 我们不能市场化,什么东西市场化了,都会出事,农产品市场化了,买到好的、安全的食品难,农民也没富起来;医疗市场化了,看病难;教育市场化了,读书难······

 

<主讲人: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祖国  祖国词条  拯救  拯救词条  教授  教授词条  农业  农业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