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的政府预算都是不公开的,公众获得预算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民间团体和公众很少有机会参与预算政策的制定或者监督预算政策的执行。然而近年来,中国在制定预算的过程中,朝着更加公开、积极回应和预算问责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进展是跟国际机构和资助方的支持、地方民间团体和学术机构的推动,以及政府本身的改革举措密不可分的。
中国的民间机构早在2005年就开始参与到了促进公共预算更加公开、积极回应和预算问责的进程中。当时,在福特基金会的资金资助和国际预算伙伴(IBP)的技术支持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CDRF)就开始在宏观层面上推动参与式透明预算。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高层推动,取得政府官员的理解和支持;开展媒体记者和地方官员的培训;建立网站,传播参与式预算的方法和实践。与此同时,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同地方政府、基层民间组织以及研究机构一道,从微观层面对政府预算进行跟踪,包括从社会性别视角跟踪预算的分配、在村一级跟踪扶贫资金的使用等等。
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式的结合为下一步开展预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却遇到了很多困难。预算工作要想产生更大的效果, 除了国际机构给予中国民间机构应有的技术支持,包括培训、辅导和行动计划的开发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上述两种方式的紧密结合.
尽管中国预算工作在2005年以后有些停滞不前,但是民间团体在推动预算公开方面还是有了更大的空间。例如,2008年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预算公开提供了政策依据。条例要求所有政府机关及其部门主动公开涉及个人或其它组织“切身利益”、需要公众广泛知晓和参与的信息,而预算和财政信息是这类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条例还赋予公民查询政府本应公开,但没有公开发布的信息的权利。
自2009年开始,上海财经大学开始发布一年一度《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公布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排名(排名榜为正式出版物公开发行,但未正式在网站上公布)。这些报告得到了地方政府官员、中央政府的决策者、公众和民间组织的极大关注。
最近,即2012年6月下旬,IBP和福特基金会组织了一个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向受邀请的中国民间机构通报了国际预算工作近几年的进展,并探索在中国可能开展相关活动的可能性。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20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她/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民间机构、国际组织、大学和研究机构。IBP和福特基金会的代表主持了研讨会,并由两位中国的同事协助。参会者讨论了预算跟踪的6个国际案例,并与中国的情况加以比较。她/他们还分享了各自机构所开展的预算方面的工作。培训结束之前,每个草根民间机构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行动计划,并向全体参会人员进行了分享.
这些都是中国在预算公开方面取得的可喜进步。随着人们从政府和大学获得越来越多的预算信息,随着行动计划得到不断的技术支持,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认识到了预算工作在中国的重要性及其所能发挥的作用。